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傢具設計之思維碎片

傢具設計之思維碎片

【導讀】

在傳統與現代、工業與藝術、美學與實用等學術問題的反思中,我們又面臨著創新與發明、定製與規模、線上與線下等現實問題的衝擊,中國的家具行業如何面對與訣擇?

我們不會停止探索,中國作為傢具大國,必將構建自已的中式風格,恢復明清引領者的世界風範;

而中式風格風靡之道,在於重拾傳統,回歸本真:

回歸常識,回歸本質,回歸人心。

我們說中國傢具引領世界,恐怕只能回到明清了。

與傢具作為一種家庭用具本身所創造的家文化的輝煌不同,明清社會的政治制度、科技、人文已每況愈下; 我們錯失了航海時代,自負地閉關鎖國; 最後廷院里也只剩下一地傳統文化的劫後碎片; 而這最終成為我們碩果僅存、引以為傲、種族續航的動力源。

在此我們可以回味一下明清傢具經典之作:

當傳統文化映射於家具領域,我們不難發現其顯性的四大要素:實木材料 、卯榫技法、匠人匠心、祖法文飾(雕飾、構思等);倘使要尋得與現代傢具的關聯,它應該對應於材料(Mat.)、工藝(Process)、工程(PE& ME) 、設計(Design) 或品牌(Brand)。

從這種比照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傢具業的現代化路徑 ; 然而, 傳統文化中需要我們所傳習的,並非這些形而上的東西。

回望近現代傢具史,較之於歐洲、日本對世界家具行業的影響,中國作為傢具大國顯得疲憊不堪; 國人長期而反覆的破壞性革命或運動,加上近代列強的入侵,令我們很難完整地保存自已的傳統文化,繼承尤為艱辛; 這直接導致我們在世界家具行業中,喪失了領導力甚至話語權,比如我們引以為傲的明清傢具,真正能看到較為完整藏品的地方,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帝; 而我們設計風格上的斷層亦是文化斷層的明證; 具體地說,宋、明傢具的簡約實用,早已被大清滿文化的繁複奇巧所引偏,傢具成為當時統治階層的標配,基本上與平民大眾無關; 遠比不得風行全球、植根於平民文化的北歐、日式簡約風; 人們思考「中式、新中式」,力圖對傳統文化做一些揚棄,也只是近5~10年的事兒。

主流聲音認為我們被市場慣壞了,批評的聲音太少了; 而事實恰恰相反, 我們對現代中國傢具的批評太多了, 太輕易甚至太過了, 尤其是一些大師、教授、大V的言論,對現狀極具批判性卻鮮有我們傢具業發展所需的明確而具象的東西,一些很牛B的理論卻並無方法、工具、流程支撐; 再比如動不動有人要為設計召魂,尋根傳統文化、大談創新,但首先我們是否清晰要回歸的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需要揚棄的東西又是什麼?以設計驅動的創新與傳承的結合原則是什麼?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方案又究竟是什麼?…… 等等。這種現狀往往讓傢具人迷失了方向。

在傳統與現代、工業與藝術、美學與實用等學術問題的反思中,我們又面臨著創新與發明、定製與規模、線上與線下等現實問題的衝擊,中國的家具行業如何面對與訣擇?

此時,我最想說的只有十二個字:回歸人心,回歸常識,回歸本質。

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首先需要看的是這個問題提出的背景,從這裡去理解提出問題的邏輯、動機以及企圖;否則, 任何聒噪必成為現代版的刻舟求劍。

這個時代我們首先要面對三個背景:

第一個背景是現實中對於如何看待中國的家具行業, 我們已形成了思維定勢:

我們談歷史總是自豪的:我們都承認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 傢具文化曾經堪為世界楷模,如明清傢具就是當時的世界風,造型、特色都被認為是世界級典範; 同時當我們面對現實時,我們是不堪的、自卑的,比如我經常的反思、總結中國近現代傢具設計乏善可陳,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傳承中缺乏現代感、Copy 盛行、原創不足……

第二個背景是我們對當下中國的經濟環境,尤其是消費市場形成了錯覺:

我們剛剛還未完全從「中興通訊的晶元」以及「出口商品被加稅」的「國際貿易事故」中醒來,就又已經被拼多多上市、長租房房租暴漲、資本的新零售布局等現象所傳遞給國人的超級購買力所淹沒,還有一幫資本,代表著所謂傢具高端消費市場,頻繁的招商引流,以加盟之盛況營造購買力強勁之預期(拿渠道的錢玩擊鼓傳花),似乎國人的消費真的升級了; 然而我們所面對的並不是消費升級,也不是飽餐之後的審美臆想,我們大部分人依然走在「選擇生活必需品」的道路上。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一點:

中國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依然不超過3000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也不過2000元,即月收入不過一個低檔沙發而已。

第三個背景是我們處在一個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日常生活的時代,中國在這一技術的應用方面的確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現在已打出了「萬物互聯」的口號,隱約看到大躍進的影子,但似乎很少人在意我們並非互聯網技術的發明者:

我們擁有三家市值千億級 (usd)、排名世界前十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國際風頭一時無二,但這一現象卻日趨模糊了我們並非互聯網技術發明者的真相。這意味著我們在沾沾自喜構建一個個的互聯網商業帝國,會隨時如中興晶元事件一般,成為一頭國際資本欲取欲求的奶牛,我們必須問問自已:為何是我們而不是技術擁有者(西方國家)在引領如此龐大的科技產業?細思極恐。

基於這樣的背景,不妨在此分享一下近期我的一些思考。

-關於美學與傢具設計:

美學可以指導傢具設計,但它已不再是學院派在書本或論壇上所宣揚的那樣,以單一的美學知識熏陶或文化傳承的邏輯來構築「傢具之美」了,這時候學院派的審美觀,必須延伸至市場,即消費端。

美學是培養人的審美觀與審美情操的一門學問,它是設計的靈魂; 而傢具本質上是一種產品,傢具設計則是一種產品的表達方式; 在產品設計之中,本身也包含著設計師基本的審美觀。

我們看到設計從初始的匠人手活、到草圖、到2D/3D、再到模組(module)、VR設計應用, 似乎看到匠心在遞減,而技術的比重越來越突出; 匠人是有心思的,且稱之為「匠心與構思」,匠人職能的分離,是市場化的產物; 其構思從功能上剝離為設計思路,其匠心則表現為設計師的審美觀,能驅動二者結合的人,我們依然可稱之為「匠人」,或設計大師。

美學在培養人的審美觀時,首先要培養的是人們人生觀: 你是服務於大眾的還是小眾的; 我們說勞動很美,那毫無疑問,你是代表廣大勞動者的大眾審美觀的; 我們又說知性之美,那是給知識分子的,相比而言就是小眾的審美觀。

這不是一種站隊,而是你的獨立的思考方向; 我們必須懂得,這裡存在兩種方向,對應現實在中兩種訴求。

我們今天美學走向市場,它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平衡傢具設計中的工業性與藝術性,將藝術之美與工業之美融為一體。

這裡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我在清華美院領導力研習班講過課,由此認識了一個班外的同學他問我宜家的設計方式可否應用於紅木傢具上,我沒有正面回答, 只是強調了宜家的設計原則,那就是工業化、低成本導向,其定位是大眾消費者; 而紅木傢具無論是材料稀缺性還是產品工藝的繁複性,就其價值而言,其受眾絕非大眾; 而工業化也無法體現凝結於商品中有差別的人的勞動即傳統商品價值,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 還真不能套用宜家的設計模式; 但如前所述,美學是培養人的審美觀與審美情操的一門學問,工業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並存的,傢具設計本身也包含了設計師的審美觀; 因而無論是實木傢具、還是板式傢具,對於傢具作為一種可以交換的產品而言,其本身所具備的基本審美觀,從設計層面還是可以互相借鑒的,比如簡約、線條、色彩、功能(人體工學)等等,

以明代傢具典範四齣頭官帽椅為例,我們承認其形可以借鑒於工業化領域(線條、色彩 ) , 但不承認其神與現代工業化領域有何借鑒之處;事實上我們錯了,從人體工程學來看,官帽椅恰恰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典範——它不但能滿足人坐的行為為需求,而且能使人坐得舒適、健康:官帽椅的一般座高為520cm左右,不易使腰部疲勞。而且前腿下截之間設踏腳板,緩解了活動的不足。官帽椅的一般座寬為48cm以上,完全符合扶手椅的座寬必須≥46cm的標準。

還有搭腦與扶手的出頭尺寸控制,S型背板與人體脊椎比例關係等等,

即它的設計端幾乎考慮到了使用者所有的感受,從這個角度看,用戶思維絕非一個現代化的辭彙。

執著於兩極而不能融通的產品設計思維,必將阻於心而受阻於未來市場。

-關於產品與傢具設計

傢具設計若不能指向產品而歸於市場,其設計職能必不能稱之為產品設計,而指向了純藝術,如館藏、藝術品等;或者傢具設計原則以權威或設計師驅動而不是用戶驅動,這必然違背商業邏緝而背離商業本質;

我們要的是基於產品開發的傢具設計,基於傢具設計的產品開發。

以IKEA的新產品設計開發流程為例,讓我們從中體會傢具產品設計開發的起點與終點(用戶需求), 感受其應用端無處不在的設計檢驗原則(DD),體會工業與審美兼具的「全員眾創之美」; 此流程本身亦可視作一個工具,與民主設計工具配合使用,確保了新品設計開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無縫鏈接。(對於一個IDEA 如何演繹為落地的產品,我們另作討論)

我們可以看到,它分五個階段:

Stage 1 開發準備: 資源+信息

一個新品的開發設計,它首先是基於現有可控的資源出發的,並於第一時間介入用戶而不是顧客需求: 這是設計開發的起點:現有可控資源主要有在手的供應資源、品類資源, 加上可達到的用戶資源(Reachable Customer Resource); 這樣,不僅有資源保證,而且可以獲取這三個渠道對同類產品的反饋,問題點與期望值是必要的信息,由此可以構建設計框架與設計草案(DesignFrame and Sketch),進入第一輪的民主設計評審(DDR.)

Stage 2 產品實現:打樣

基於可控資源的樣板製作,突出成本控制,再次啟用民主設計評審(DDR). 之所以強調可控資源,是指業務發展策略匹配、能通過IKEA 現場評審(初審)的侯選人,這一結果是通過供應商實地拜訪來實現的。

Stage 3 產品實現:調校、決策

基於產品實現的現場反饋及項目組對設計(外觀、結構與功能)、工藝、成本、品質、材料、可持續性的綜合評估,對所有差距進行調整,作出最終民主決策(DDR meeting)。

Stage 4 產品上市:大生產前準備工作

-品類的商務聯絡(確定好產品管理的業務組)

-文件準備(產品的材料、工藝、包裝、說明書等)

-合規檢測(理化性能測試、功能測試、包裝測試、可持續性材料、工藝測試、 其它)

-產能適配性、穩定性測試(小批量試產、實時數據提取)

Stage 5 客戶反饋(CustomerVoice)

首批賣場反饋與調整---設計開發的終點,亦為同類新品設計開發的起點

-關於文化與傢具設計:

沒有文化底蘊的傢具設計,是失魂的、無根的,行而不遠的。

浩若星辰的古文化,無論是周易、孔孟在老莊,還是後世的傳習理學,主流設計師們為傢具設計索源尋根時,一般還是會歸集於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其思想體系里的中庸之道,往往成為我們的文化源頭; 因為 「中庸」不僅提供了人性基礎上的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法。

儒家的「中庸」首先指的是適宜,即符合「禮」的行為,「中」為適中,「庸」即適用,「中庸」的含義就是使自己的行為適宜、符合實用。

映射到中國現代傢具的設計思想,它會是簡約,但不會是極簡,如北歐、日本的極簡主義; 它會是和諧輕淡色調,但不會是北歐的工業灰或是日本的家用米黃; 它會是木質的,但不再堅守傳統實木, 而是板木結合,鋼木結合的混成品。

它的會是輕奢范,但決不輕浮如清雕,極盡奢糜; 它是大眾的,平民的必需品,絕非小眾的、富有者的裝飾品;

其文化內核便是「中庸之道」,而平民或中產,將是其最佳受眾。

我們在研究明清傢具時,無論從其形,還是其神,無一例外地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奢華; 比如桌子,就有10幾種,書桌、書案、畫桌、畫案、酒桌、方桌、茶桌…… 沒錯,它是為官宦階層而設計,追求的是身份與等級,而不是廣大平民的溫飽;

我們現在的設計思想也往往局囿於上層文化,平民文化長期沒有土壤; 這導致我們的設計思想往往不能突破小眾 : 一方面,傢具設計由學院派驅動,如江湖上流行的「林家鋪子」,以北林、南林、中南林為代表,代表著幾乎整個家具行業的設計方向; 另一方面,傢具企業的先行者又以實木傢具為製造方向,瞄的就是所謂小眾的高端市場。

我們找不到平民作為最大量的受眾享受設計和參與設計的通道 。

而當傢具設計缺乏大眾的參與時,其創意是不足的; 傳統的小眾市場極容易將傢具設計與製造的藝術性放大,適用性降低,設計成為設計師或權威導向,而非用戶導向; 從而偏離中國傢具設計文化「中庸」的本質。

中國傢具設計需要回歸的是儒家文化,而需要傳承文化內核則是中庸之道;基於此,我們的傢具設計原則應為「適宜、適用、適價」,在個性化與工業化之間平衡品質、周期與價格; 它將具備顯著的平民文化特質,即以平民為受眾,為大眾服務;

--- 這裡請各位逐步忘了曾經主宰傳統傢具市場的實木吧,今天依託2B 業務尚可以在木質傢具市場上與板式分庭抗立(50% vs 50%), 很快消費升級時代真的會來臨,但這是基於互聯網新生代的升級,攜帶互聯網屬性,實木傢具將因其不適宜於物流的重量、不適宜於受眾的款式、不適宜於新生代市場的迭代速度與價格,將逐步降低其市場份額,進一步萎縮於細分的小眾市場。

- 關於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

我們在傢具設計中似乎很難駕馭傳統與現代風格的融合,究其原因,是我們缺乏對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認知,實際上它就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7月底在東京轉了一整周,這裡就以東京的人文設計為例,展示其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我們講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脫亞入歐」西化的過程,我相信在東京可以找到傳統與現代文化完美融合的例證; 為此我特別留意了東京的人文環境的設計;

在這一整周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銀座,不是鐵塔,而是其人文與市井氣象:與2015年在大阪看工業區不同,本次在東京看了未來科學館、博物館、鐵塔、淺草寺,也看了魚市、藝妓、金槍魚拍賣,逛了歌舞紅燈區,甚到去了xx 神社,同時也對NITORI & LOFT & GOOD DESIGN 等公司作了市調與交流;

吸引我的恰恰是其人文環境中這種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碰撞:

- 東京地鐵文化:身著傳統和服的女人、晚11點手執公文包的歸家男在地鐵

中隨處可見; 地鐵商業就是購物中心;

- 東京市政:主道旁的綠化帶設計成黃銅扶梯式樣,帶狀黃銅扶手下面沒有

支撐,兩端固定,精妙之處在於它既起了綠化帶的隔離功能,又成為人們

休憩的凳子, 同時,替代了尖銳的中國式樊籬隔離帶,對兒童老人也起到

了防護作用。

- 東京鐵塔:開放式景點,與周圍新舊建築融為一體

- 未來科學館:設計中的人與環境:開發、交融,傳承

- 東京的建築:取名吾妻的橋與建築卻分別是一個個現代感十足的大橋與建

築;讓人感受到傳統與現代在形式上的聯結。

- 藝妓館:《出太閣記》的演出舞台,以現代轉盤式的機械設計,快速切換

場景,充分表達著日本戰神的成功史,感受著歷史與現代舞台設計交融的魅力;

- 金槍魚拍賣:凌晨三點的金槍魚拍賣成為古老築地魚市的一項標誌性事

件,這完全是被設計的結果

這種在人與環境之間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精神,完全可以帶到人與產品的設計之中。

-關於創新與家居設計

我深信:任何溫暖人心的設計,都是最好的創新; 而可持續的創新絕非一個人的靈感勃發,而是群體參與的結果;

在東京的大街上,我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設計感以及人與環境的交融,建築、樹草、器物、用具無一不在展示著日本人高超的設計能力,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新老交匯創新,它展示著創新的另一境界:創新續航能力,這背後是強大的創新體系,其基石必然是全員參與,絕非幾個設計師能完成得了。

當我步行在東京的背街馬路上, 去一個昭和時代創立的一蘭拉麵館吃面,瞬間被沿途的建築、停駐的汽車以及麵館裡面的小設計、小物什感動到了:

1.麵館的勺子為什麼開凹槽?

- 我們大部分人是否體驗過勺子沒入湯中的尷尬,在撈起時既不方便也不衛生,對於兒童還不安全?

2. 吃面的檯面下為什麼裝鐵鉤?

- 我們外出吃飯時是否體驗過手提袋無處安放、想在腳下一扔了之?

3. 麵館里為什麼裝溫濕度表?

- 我們是否體驗過外出吃飯環境溫度不是過高就是過低、無人關注環境濕度?

4. 麵館為什麼有衣架?

-我們是否體驗過吃一碗面,手上的外套無處安放,拿著吃又有弄髒的風險?

5. 壽司也可以表達時間?

-我們如何表達對食物與時間的尊重與敬畏?

6. 公汽車輪下為什麼有固定夾具?

- 深圳羅湖汽車站停車場為什麼會出現已停好的大巴傷人?

7. 市政工程為何既美觀又實用?

-我們如何在城市設計中將人與環境既完美融合,又能兼顧美觀、成本、耐用性

與安全?

8. 極簡風如何裝點公共空間?

- 我們的公共空間在設計時是否兼顧了主題、色彩、材質、耐用性、實用性與便利性?

-關於經典與流行設計 :

我們為了追逐流行的新款, 不斷地為設計而設計,比如為了促銷季,為了布展,為了某一項活動,而逐漸將設計淪為一種體力勞動; 這種工業化模式,若沒有體系支撐,則無疑成為Talent killer.

經典永流傳,流行不久遠;設計追求的應是經典而非速度與數量。

我們可以發現身邊好的產品設計,歷久彌堅,經得起時間與市場的檢驗,依然經典:

這裡簡單介紹一個宜家規模化設計的工具,大家可以從研究這個工具的過程中,去體會其背後的流程與方法:

這是宜家的產品設計模型,使用的是三維檢視,分別從產品品類、風格、價格作梯次檢視,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其設計的出發點,是從需求端開始的,以品類(Range) 為核心,通過檢視品類的市場表現,結合時段的戰略,作出針對性設計方案; 在這個設計體系中,價格,無疑成為設計軸心; 而低成本設計,成為永恆的設計原則(具體的設計流程、方法、工具可以另行討論)。

-關於展會與傢具設計

當中國展會無一例外地淪落為訂貨會,進而成為單一的商貿中心,我們說它可以關門歇業了。

除了商貿,我們何時可以讓傢具設計作為最適宜的展會標籤?

展會經濟曾帶給了我們20多年的好日子;它在商品短缺與品牌復甦的市場驅動時代,活得有聲有色; 成就了一大批傢具企業; 至今他們也未從這種業務模式中走出來過; 當我們突然發現,我們的展會上來觀展的人分為專業訪客與非專業訪客,而不是以往清一色的買家、商家、經銷商時,是否該問問:

我們的展會經濟是否已沒入黃昏?我們展會運動式的商貿模式是否該作一些轉型?

為什麼說我們展會大部分是單一商貿性質的訂貨會?

我分別做了兩個調查,一個是線上,一個是線下。

先看線上: 當我在百度上分別以 「現代國際傢具展」 與 「傢具展」搜索時,呈現的結果如下:

國內的展會,除了對商貿規模、舉辦頻次的宣傳之外,拿得出手的就是對舉辦單位的宣傳了,經由誰主辦,這對於中國商貿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然而,這符合今天的市場需求嗎?這種帶著明顯官辦腔調的運動式、政績式的商貿活動,能繼續活下去嗎?

搜索結果中唯一的亮點要數美國高點主題鮮明的「卧室辦公傢具展」,以及發布新品設計趨勢米蘭展與亞洲軟裝展了;我想,這才是我們作為一個消費者想要看的內容,無論你是否專業。

線下調研來自於我最近抽空瞥了一眼第40屆國際名傢具展及第二屆中國(東莞)國際定製家居展,發現其定位無與倫比,完全可以秒殺全球所有展會:「成為行業最核心的賦能平台,『五位一體』閉環式商貿平台,構建全球獨有的家居全業態國際核心體」---場內大咖雲集,訪客如織,教授大咖們在論壇上高談闊論何謂定製、創新,如何引領行業,一位教授在論壇上所言:「未來已來,業界光明指日可待……」

這麼高格逼讓我在恍惚中看到彷彿不是國際核心體,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了……毫無疑問,展會完畢,我們又會這樣總結:這是一次團結的展會,勝利的展會,愛國的展會,走向世界的展會,一 如既往的傢具業的新聞聯播;

然而我依然不能看到本屆展會與上屆展會之間的除規模、級別、舉辦方、成交量方面之外的不同點,同時我還希望看一當下的行業趨勢,比如貿易戰對行業的影響、戰略變化、產品設計流行方向、行業趨勢等。

這與我們看美國高點、義大利米蘭、德國科隆國際傢具展覽會之所得,真不可同語。

當我問一位30多年的資深傢具人陳師傅(前皇朝傢具員工),想聽聽他對本次展會產品的看法時,得到這樣的回答:「沒什麼新東西,都是吹概念,然後是老款換新包裝,幾個展會上搬去搬來……」

這從我在現場看到的某知名床墊品牌的3D概念的不實推廣中得到了驗證:

一種基於Polyester長纖被應用於薄墊以來,如今已演進成 「3D彈簧360度形變承托感」科技產品,然而其可回復性、靜電、耐久性均成短板;

當我詢問銷售人員「3D彈簧」 這種彈簧在哪兒時,得到了神一般的回復:

「這只是一種類比,是指彈簧的感覺......」

好吧,咱們為感覺而生,感覺萬歲。

這種玩概念透支品牌生命力,遑顧用戶感受的營銷做法,毫無疑問是背離商業本質的; 而我們的展會上,充斥著這種洋概念,攜互聯網平台營銷之勢,衝擊著蒙昧的消費者, 占居著重要位置。

當展會在業內專業人士眼中成為一種偽概念、假洋品牌雲集、噱頭漫天而設計不足、經典不多的純商貿活動時,他們明年還會再來嗎?

怎麼辦? 處方可能很簡單:

1. 對比借鑒全球三大知名傢具展會,減少我們商貿性展會及期舉辦頻次;

2. 適當增加專業性、針對性強的主題展會;

3 . 重新定義新形勢下展會功能,降低其商貿屬性,多一些專業性交流,如

設計,新品潮流,行業趨勢等等,

-關於線上與線下(實體零售)

這個話題暴炒至今,已經不清楚演進到什麼版本了。

本質上它是「虛擬與實體」 的一個認知問題;無論它今天變成什麼樣子,國人依然要回歸一個常識:

中國線上業務的繁榮,最大的驅動力並非來自熱炒的技術或模式,而恰恰是線下實體店的服務與產品品質低下所致,這是一個基本常識。

當我們在叫囂網店幹掉實體店的同時,我們必須認清互聯網技術是美國人發明的,同時,美國、日本的線上技術在應用方面也比咱們高得多,但其線上業務一般都不超過10%,原因就是他們線下實體店大量的存在,而且服務能力非常之高;以日本零售店為例,其零售市場按商品價值區分,有500元店、300元店、100元店(日元),在每一個檔次,有足夠的實體店網點進入,覆蓋幾乎所有社區,服務於個體幾乎24小時的生活;比如百元店(相當於人民幣6元),我們所熟悉的Daiso/Seria/ Can 8 Do,三個共有6000家店面,而300元、500元店,7-ELEVEN、FamilyMart、LAWSON,這三家店加起來總數更是超過50,000個。

中國在零售端與日本的特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日本社會,獨立個體式的生存狀態佔主流,而中國仍以家庭式的生存狀態為主流,這固然是文化與經濟發展狀態決定的;但對於零售端品類構建、價格、購買方式、包裝物流方式等均將形成不同特色;

對於線上線下未來的發展狀態,日本的今天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我們的明天,實體店未來不僅不會消失,而且必將強力存在;對於日本零售業極致的商品管理,精細化門店運營,工廠式門店以及24小時對個體的極致服務等等直到今天依然都是中國零售業尊重學習榜樣。

總結:

從傢具設計來看中國的家具行業,我們與日本、美國、歐洲想比,我的結論依然是:攬鏡自照,相形見掘;但畢竟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信息交流足夠充分,我們畢竟也在進步,在醒悟,在改變。

無論是古為今用,還是洋為中用,我們都必須準確地找到自我,建立文化自信,逐步形成自已獨特的「中式」風格。

我們可以向國際化大品牌學習系統、流程、方法、工具,我們更應警惕所有的學習淪為形而上的東西。

在這裡,當我們談論傢具設計原則時,似乎無法迴避工業設計的終極大神Mr.Braun,且看他的十守則:

-GooddesignisInnovative好設計是有創新性的

-GooddesignMakesaProductUseful好設計做有用的產品

-Gooddesign is Aesthetic好設計是有美感的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好設計是低調的

-GooddesignisHonest好設計是誠實原

-Gooddesign is Long-lasting好設計經久不衰

-Good design isthorough,Down to the last details

好設計是鉅細兼俱,深思熟慮的

-Gooddesign is Environmentally , Friendly好設計是環保

這也與我的前東家宜家家居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尤其是在創新、實用、誠實、可持續發展方面,是高度統一。

我想我們中式傢具唯一可能超越的,便是我的歷久彌真的樸素的中庸原則,它的簡約也將直抵人心、風糜全球:

回歸常識,回歸本質,回歸人心。

Wilson Yin

Shenzhen, China

Aug 30,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arometers 的精彩文章:

TAG:Barome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