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處罰孩子的技巧

處罰孩子的技巧

處罰孩子的技巧

鄭(整理)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倘能自悟其過,然後改,自然是極好的事情,然而總有些時候會出現一錯再錯的情況,所以有些時候適度的懲罰可對孩子產生長久的警戒作用。如何懲罰才能做到不傷害孩子又能有效改善孩子不良行為呢?

所謂懲罰並非簡單的責罵、甚至體罰,簡單粗暴的方式只能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甚至口不服心也不服,最終還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撒慌、論堆等偏差行為。承擔後果才是最好的處罰方式。比如忘記帶作業的問題,要麼挨老師批重做作業,要麼自己跑回家帶作業,這應該是讓孩子承擔後果的做法,如果是真的因忘記沒帶的孩子,這次自己跑回家那作業的經歷應該是記憶深刻的,再出現類似狀況的情況應該就少很多。當下矛盾的是不舍及安全等問題,家長承擔了孩子忘記作業的懲罰。

處罰的方式可能很多,不論哪種處罰時的陪伴應該很有必要的。 對於親子之間絕對不可以拿親子關係和愛來做處罰。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是不可以單獨受罰的。孩子無論是生存、自立還是認知都還沒有完全自理的能力,自然會對親子關係非常的緊張。尤其是在弱小的時候親子關係的分離會讓他們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他會把這種不安全感帶到成人的世界。

孩子從受孕到出生有一個生理臍帶的脫落期。同樣呢,在孩子長大的過程當中孩子的內在也有一個心理臍帶的脫落期。中國人心理臍帶的脫落期最少要等到十八歲之後。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父母們往往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過早的讓他們獨自面對社會,父母不小心就忘了那個貼心小棉襖更需要貼心大棉襖,他們還無力獨自面對所有的問題。如果孩子做錯事情的處罰需要獨自承擔,他會這樣認為:平時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但是當我做錯事情的時候,他們會離開我。這樣導致的後果是第一,以後只要有分離,那就是我做的不好,只要有人不高興,那就是我的錯。如果爸爸媽媽分開也是因為我不夠好,他們才這樣。因此離異家庭的孩子問題特別多。第二,孩子會特別的害怕做錯事,不願意承認做錯事。不願意承擔做錯事情的後果,因為一旦承認錯誤,好像就會失去了和父母的這種親密關係。所以說那些成人那些成年後不願意認錯,或者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會否認說不是這樣的。這樣的人,小時候大都經歷過以關係為要挾的處罰。比如說。關黑房子、被關在家門外,被告知在不怎麼樣,就不要他了,甚至遭受冷暴力。遺憾的是這些處罰的一部分,成為了父母們的口頭禪。比如說在不乖就不喜歡你了,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小時候故意的逗孩子玩兒,自己在前面跑,一邊說快點兒趕不上媽媽就不要你啦,孩子呢,就在後面哭著追,而母親呢還在前面笑著。而咱們現階段的教育在這個部分真的非常的匱乏,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往往並不知道對小孩子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一件事情。更不會知道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什麼樣的不良的影響。

生活還經常聽到孩子這樣的問話「媽媽你到底愛不愛我,是不是我不夠好,你就不要啊」,這些平常父母都沒有關注到的話裡面包含了很多內容:我考了一百分媽媽就愛我,我考得不好,媽媽就不愛我了,我聽媽媽的話,媽媽就愛我,我一不聽話,媽媽就不愛我了,裡面夾雜著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和對自己安全感的懷疑。父母們總是忽略這樣的小問題,這個小問題需要加上引號的。其實,這些是關乎孩子成長的大問題。

案例1:細心呵護大寶。將有弟弟妹妹的孩子,可能有人這樣逗他:你媽媽快有小弟弟了,有了小弟弟就不喜歡你了。 這樣的話真的會傷害到大寶幼小的心靈。懂的媽媽會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老二快出生的時候,首先第一點買奶瓶,給老大買了一個奶瓶。買奶粉。同時也給老大買了一桶奶粉,並且告訴他。你的奶粉是甜的,弟弟妹妹的奶粉呢,是不甜的,你的要更好一些。這樣做的家庭孩子真的不容易出現二胎綜合症,老二的出生對他的學習幾乎是沒有什麼影響的。老大對弟弟的關愛真的超出了其他的人超出了其他同齡的孩子。但是有很多學生,有的甚至到五年級六年級了,回家之後面對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偷偷的打自己的弟弟妹妹。那麼是什麼樣的父母的教育,讓孩子有了這麼這樣的表現呢,我想咱們每個人都需要反思,是不是在平時的交流當中。咱們一些不注意的話傷害到了孩子,讓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讓孩子心裡產生了這種恨。和嫉妒。

案例2:關注和認同是每個孩子的內心需求。一個高效的系花,多才多藝,考試成績非常優秀,經常拿一等獎學金。在自己生日的當天給父母打電話對媽媽說,媽媽,謝謝你給了我二十年的生命,媽媽非常高興,這樣優秀的孩子在過生日的時候還知道感恩是多麼值得自豪的一件事。然後就在這通話後的幾個小時女兒從學校六樓的教室縱身一跳,當場身亡,父母金額老師驚愕,這是為什麼,原來如此多才多藝的女孩,由於不善人際關係的處理,在學校里備受排擠。我想給家裡的這個電話一定是想從父母那裡得到一些值得留戀或者肯定的東西吧。儘管生命的去留,最終在於生命本身不在於他人。然而,倘若周圍的人能夠給他多一些的關注和認同,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人的一生追求健康財富還是情感都是在找一種被尊重被認同的感覺。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就在於兩件事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人的一生最大的悲哀就在於無論做任何事情,收穫多少成績,卻沒有人體諒,理解和支持。這一那種千萬人之中的落寞的感覺。如果父母以關係為要挾來處罰孩子就剝奪了孩子的第二種幸福。同時製造了大量的悲哀,這實在是一種殘酷啊,即使是處罰孩子也同樣需要父母的陪伴。

案例3:懲罰中的陪伴。夫妻配合調整三歲女兒的行為。孩子學外面的小朋友把吃過的蘋果皮兒吐在了地板上。爸爸大聲的訓斥,並且讓他自己好好想想。孩子呢,大聲的哭泣,媽媽走過來安慰,媽媽說「要自己坐在這裡被爸爸處罰的滋味真不好受呢」孩子呢,就摟住媽媽大聲的哭出聲來,媽媽就說他很害怕是吧,因為做錯了別人就不理自己了呢,那孩子呢,就邊哭泣邊點頭。媽媽說「媽媽理解,不管發生了什麼媽媽都和你在一起。就算是受懲罰,媽媽也會和你在一起的。」這個時候孩子的哭聲就小了下來。媽媽看到孩子的情緒有所緩解就說「媽媽理解被爸爸批評的感受不太好。但是媽媽覺得爸爸說的也有道理呀,你看爺爺奶奶在家裡收拾房間,是不是很辛苦啊,那如果媽媽收拾房間,是不是也很辛苦呀」,孩子這個時候立刻停止了哭聲自己想了想,然後從媽媽的懷裡走下地去找爸爸。爸爸是我錯了,我不該把果皮亂吐,下次我不這樣。不過下次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嚴厲的跟我說話呀,我有些害怕。這位當媽媽的就是用陪伴式的聆聽,表示理解孩子。同時表明,就算是受了懲罰,媽媽也會和你在一起。孩子對這種親密關係的擔心就開始緩和了,因為他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父母都會和他在一起。不會因為他做的不好就放棄他。這個時候它就會直接面對問題,媽媽的孩子的情緒緩和之後才表明自己和爸爸相同的觀點,讓孩子重新思考,爸爸為什麼這麼做。這一點非常的關鍵,當孩子沉浸在情緒裡面的時候你說什麼孩子都是接受不了的。只有當孩子的情緒緩和之後再說孩子才能正視這個問題。

夫妻如何共同看待對孩子的批評和處罰呢,有人說父母兩人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觀點一致,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互相抵觸,還有人說批評和處罰孩子的時候父母兩人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是父母具體做的時候又會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說,第一種觀點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其中一個人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另一個人也同時進行批評更容易讓孩子有被排斥的感覺,尤其是家庭成員很多的家庭。當所有的人都在同時批評孩子,孩子的被排斥感會更加強烈。這種孩子長大後在各種團隊、各種人群中的歸屬感會比較弱,融入人群的能力也比較一般,很難和其他人很快打成一片。那麼第二種觀點:分唱紅臉和白臉,如果扮演不好會讓孩子依賴某一方而疏遠另一方。上面案例中可以看出父母兩人的確要保持同樣的教育觀點,這一點沒問題,如果以紅白臉的不同方式呈現。這是具體的方式,效果就會更好。如果其中爸爸強制孩子遵守規則,那麼媽媽要會配合。疏通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調整情緒。配合的過程很簡單,先協助疏通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然後想孩子解讀爸爸的動機。這樣的處理方式呢,孩子既可以了解爸爸的意圖又能夠感覺到父母的關愛。從而把注意力放在了爸爸處罰的問題上更快速主動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很多孩子還有這樣的感覺,他們的父母會當著孩子和別人的面把孩子經歷的失敗去告訴別人。想用這種方式給孩子增加輿論的壓力。還有些父母呢,會對親朋好友這樣說。我這個孩子問題太多了,學習太差了,太不聽話了,真的讓我頭疼,這些話咱們家長有沒有說過。其實說這些話的家長,其實你們是比較自私的,因為這些都是撇清關係的做法。想要說明孩子的錯誤和咱們做家長的沒有關係,要求孩子自己完全承擔。孩子在聽到父母這樣說的時候會頓時感覺到非常的孤立無援,為什麼最親的人不理解自己,還要掏心窩上的插刀呢,這些不是挫折教育只是增加孩子的羞辱,抗挫折力不是這樣塑造的。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面臨困惑還是失敗,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父母作為孩子的引導人和監護人要有和孩子一起共同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親子關係的遠離容易讓孩子對問題更加的漠視,甚至仇視孩子會這麼想。反正我的爸爸媽媽都不相信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就這樣了,或者是你越不讓我這樣,我偏這樣。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的錯誤損失挫敗等這些自然的處罰,父母事要做。父母需要做的是陪著他們度過,並且有能力承擔或者補償這些錯誤損失和挫敗。出發,不是為了讓家庭變成挫敗的練習場。而是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去面對挫折。

處罰不是威脅,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十二歲的兒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失敗的媽媽是這樣談話的。如果你今天不把作業寫完媽媽就取消你買電話手錶的計劃,那是因為你自己沒有努力。孩子認為沒有完成作業和電話手錶應該沒有關係的,因為之前沒有約定,購買計劃取消的話是家長故意找借口,不想買。家長還要強調本來是說好給買的,但是這個事情做不完,就不能給他買為什麼這樣,孩子堅持認為就是不想給他買。媽媽已經答應電話手錶是不能不買的。 這一個對話,就是不恰當的處罰把話題轉移到了電話手錶上,而不是在作業本身上溝通是吧。而另外一位媽媽他是這樣說的「後天就要上學了,如果沒有完成作業,只有明天可以繼續學習、繼續做。如果是這樣的話,明天咱們就沒有時間去動物園兒了,孩子說」知道了」

分析:第一點處罰不等於脅迫不等於威脅。如果父母經常用要挾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的憤怒,在這裡父母提出的建議和孩子的行為沒有必然的聯繫。於是讓孩子感覺到受到了脅迫,反而把注意力引向了被脅迫的事件上。如果變成因果關係的後果承擔,孩子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並且注意力的重心始終放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不能因為你沒有滿足我這個我就不滿足你那個,這是報復而不是溝通只會讓問題惡化得不到解決。從這一點看選擇處罰的內容和強制中的補償內容,遵循同一個原則,承擔同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避免把幾個問題混在一起,避免孩子因為某件事情而犯錯。而父母因為自己的情緒臨時強行取消其他已經確認的事情上。當然了,如果是事先協商好的共同的協定,那是另當別論的。

第二看一下這兩次表述有一個區別。在列舉的正確的參考表述中媽媽把影響清楚的表達出來,而失敗的對話,只是簡單的處罰,讓孩子覺得寫作業是我的事情,為什麼由你來決定。第三個強制中的方法一定是孩子能夠做到的,而且父母也能夠做得到。我的父母說你在看電視超過二十分鐘就一個星期不能看電視,因為孩子是被迫的,如果父母沒有監督這種解決方案是難以執行的。實際上是父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經常這樣的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就會降低。

再看一下參考的表述二。媽媽這樣說我希望你今晚可以完成所有的作業,這樣我們明天就可以放心的去遊玩了。我們好久沒有一家人出去好好玩了,所以我已經為明天做了很多的準備,希望你可以讓媽媽的願望實現啊,孩子非常信任的說「太好啦,我會的媽媽。」你看這個表述中用希望孩子可以做到什麼替代了做不到就會怎麼樣,可以讓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所以說,換個角度,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不使用處罰來解決。處罰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的方法,建議式的表述如果用的好可以減少很多處罰。一個狙擊手在瞄準靶心的時候設計。如果提出正中靶心的要求和不要射到靶外的這兩種要求後者成功的幾率是更大的。不同的處罰和應對方式取決於父母當下的價值觀,父母的思維角度越開內心越寬廣柔和就擁有更多的方式面對孩子的問題。

總結一下處罰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幾點。1.讓孩子承擔其行為的後果,首先就要給孩子一定範圍的權利,2.避免多人同時對孩子進行處罰,父母中,一個人在處罰孩子的時候另外一個要盡量避免同時處罰或者干涉。還需要對孩子進行陪伴。3.不能在外人面前過多的處罰或者責罵孩子。當著外人的面處罰孩子是父母無疑是雪開自己的孩子關係的表現,想讓孩子知道這是你的事情和我無關,實際上父母有義務撫養孩子,孩子的行為永遠都會和父母有關係。4.處罰不等於危險,一旦處罰,讓孩子感覺被威脅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引到問題之外的處罰上。也影響到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信任感。5.正向的引導可以代替大部分的處罰,而且效果會更好,6.強制和處罰不能成為長期解決問題的習慣,千萬不要讓孩子的成長依賴於父母的強制。一旦強製成為習慣,不僅讓孩子對父母有意見還會讓孩子不自覺的依賴強制。不強制的時候,不管他的時候他就不調整自己的行為。直至再次強制。結果呢,孩子針對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父母強制的態度。這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在培養孩子形成遵守規則的習慣的初期由父母協助孩子遵守。這時需要有適當的強制。一段時間後由孩子自己嘗試著去執行。最後適當的強制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自製的習慣。強制永遠只是階段性的,有了這個前提父母就不會盲目地強制和處罰孩子了,罰是為了不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笑前行超越自我 的精彩文章:

TAG:微笑前行超越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