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振興規劃

關於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振興規劃

綜合體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並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

關於「田園綜合體」,為什麼提出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實質目的是什麼?如何實現「田園綜合體」的預期效果呢?

為何出現「田園綜合體」

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農村成了一種落後的代名詞?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人越來越少,很多地方的學校,包含「希望工程」建成的學校,都因沒有老師、沒有學生而關閉。人員大量都湧入到城鎮、特別是一二線城市。

「農村包圍城市」讓我們贏得現在的美好生活,就這樣讓農村淡出這個舞台嗎?在城市的生活幸福嗎?

每年,我都要回幾次農村的老家,也真心體驗了農村的落實與尷尬;這幾年的發展確實也在改變不少,但如何更快、更好地改變,是我們每一個建築人應該參與並為了貢獻一己之力的工作。

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很好,「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如何強、如何美、如何富裕?這需要一條出路。城鎮帶動農村,將城鎮的經驗借鑒、輻射到農村;將城鄉發展實現一體化運營,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將農村地區作為城鎮化良性拓展的新平台,這就是「田園綜合體」模式的構思。田園綜合體要實現鄉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

試想一下「田園綜合體」,將農村特有安靜的民宿、豐富的田園勞動體驗、千奇百怪的民俗節日、遠離喧囂的讀書學習、空氣清新的健康鍛煉、乾淨無污染的飲食、有規律的起居……

在這裡,靜下來、慢下來,你能否住下來呢?

為了讓人能住下來,將超市搬進來,將餐廳開進來,將辦公室建起來……將農村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並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未嘗不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規劃的需要下產生的。

「田園綜合體」的實質目的

「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規劃需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呢?在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018年)中,需要解決以下3個問題:

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极參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解決「地」的問題,關鍵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加快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利。

解決「人」的問題,關鍵是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造就更多鄉土人才,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要解決這三個問題,首先是採取聚居模式;「田園綜合體」的實質目的就是滿足廣大農民的宜居願望,不是採用「趕農民上樓」的聚居模式。而且這種方式不只是讓政府單方面出力,只要有想法,政策上給予支持、資源上給予調配後,農村可以自己自主自發地開展工作。於此,通過「自救」的方式,讓更多的農村實現「農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生態優」的綜合效益

「田園綜合體」不光是要聚集本地農民,而且可以聚集城市裡面的高端人才。在我國現代化發展較快的地區(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城市),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人員是共同存在的。逆城市化的主要群體是高端人群,在較為發達的城市,郊區化現象可能將進一步擴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人傳統的「田園」情結,也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住在郊區、回歸田園。如果有一個更宜居的農村,交通方便,信息通暢,服務設施齊全,有著「綜合體」的功能特徵,聚集將成為百年後文化傳承的一個佳話

聚集,將人調動起來;將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同時也必然帶來經濟效力;這是與旅遊驅動不一樣的模式,但是也必然會讓一些人想過來參觀、學習、體驗……甚至到此停下了腳步,投身到「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

通過集聚人,達到集聚產業和居住功能——人多了,消費和服務業就上來了,收入也必然提升,農民也能通過充分參與而受益,實現自主「造血」的功能,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路徑。同時,各種扶貧政策和資金,也可以精準對接到田園綜合體這一「綜合」平台,釋放更多紅利和效應,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讓「三農」有可持續發展支撐,讓農村真正成為「希望的田野」。

如何「田園綜合體」預期效果

集聚產業和居住功能的原因是田園綜合體,要實現其預期效果;田園的農業屬性不能改變,不能成為下一個城鎮;綜合體的功能屬性需要滿足,要綜觀統籌,實現宜居的要求。

1、田園綜合體建設要確保農業的質量

田園綜合體建設要堅持以農業為主導,堅持姓農、富農、為農理念,在繼續增加農產品總量、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突出挖掘農業在美化環境、康養服務、農事體驗等方面的溢出功能,是農業產出的創新和農業功能的拓展

2、田園綜合體的發展需要考慮規模,引入教育

人少了發展不起來;人多了會造成交叉污染。常駐人口的規模和人均密度是主要考慮因素,輻射周邊村莊,要滿足小學教育的需求;優秀教育資源的引入是成敗的關鍵。

3、堅持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統籌推進

「三農」工作統籌推進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首要要求。一號文件著重強調特色村鎮建設和「一村一品」建設,確定把村鎮作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載體。在政策把握上要求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田園綜合體,確定了農民是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而在發展路徑上強調農業供給側改革,突出抓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可以說田園綜合體建設是統籌推進「三農」工作的有效抓手。

4、堅持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建設

農業+文化+旅遊」是田園綜合體建設基本模式,是使農業產業溢出文化、旅遊、康養等新功能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據有關資料,從2012年底開始我國鄉村旅遊發展迅猛,當年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5、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

「三生同步」才能使農業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農民生活得到跨越式提升,農村形象得到跨越式美化。搞好生產是基礎、是主線,田園綜合體建設必須立足於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堅持以農業為主導。提高生活水平是目的,首先要考慮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同時也要著眼於為城市居民開發康養旅遊的好去處,推進城鄉一體化。生態建設是根本保障,既要考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環保措施,更要強化生態功能,建設綠水青山,踐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發展理念。

6、堅持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要按照一產穩固基礎,二產增加財富,三產新增業態的思路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產品的新功能,豐富農村發展新業態,在「三產融合」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和品質。要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立足於發展田園綜合體,將大量盤活農村建設用地,適時引入新型經營主體、社會資本,增加農村創業收益。

7、堅持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開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指向。我們要在發展循環農業的基礎上,增加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功能的開發,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把美麗鄉村轉化為文化產品,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有效地承接城市高端消費的生活平台,開發農村生態、文化、休閑、旅遊新業態,使原住民能夠安居樂業,使新住民能夠休閑康養,使創業者能夠施展才能,使旅行者能夠愉悅體驗農村生活。

如上所述,我們要儘可能去周全考慮振興農村的可行性;同時也需要保住良好生態環境、確保糧食產量和質量、守住農民基本保障;將這些工作作為底線思維,讓農民能夠安居樂業。

以後,還需要「農民」嗎?當然,農民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在新時期,我們需要給農民更多的發揮空間——農民是長時期從事生產工作,為周圍人創造糧食、蔬菜、肉類等產品的人,這種人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基石和保障。

番外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如田園綜合體一般,湧現出了很多鄉村振興的工作思路,農業特色小鎮是大家應該都知道的,其餘還有國家農業公園、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特色農業強鎮、農村電商示範……

農業特色小鎮:以特色農業產業為依託,結合綠色生態、美麗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徵,打造具有明確的特色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旅遊功能的「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新型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平台。它是通過整合農業、城鎮、科技、文化、創新等要素,構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農旅雙鏈協同發展的綜合體,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平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路徑。

國家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形態,它既不同於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園,又區別於一般的農家樂、鄉村遊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是農業旅遊的高端形態。其必須以原住民生活區域為核心,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郊野田園、景觀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浪漫主義色彩、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閑、度假、遊憩、學習的規模化鄉村旅遊綜合體。

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集聚創新資源,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著力拓展農村創新創業、成果展示示範、成果轉化推廣和職業農民培訓的功能。強化創新鏈,支撐產業鏈,激活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分享利益鏈,努力推動園區成為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驗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打造中國特色農業自主創新的示範區。包含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促進農民增收的科技創業服務基地、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的產業發展基地、體制機制創新的科學發展試驗基地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綜合創新示範基地。

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在空間地域上的聚集區。它是在具有一定資源、產業和區位等優勢的農區內劃定相對較大的地域範圍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由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用工業園區的理念來建設和管理,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為基礎,實施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管,集農業生產、科技、生態、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園區,是農業示範區的高級形態。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要求:規劃編製科學;產業基礎良好;新型業態豐富;產城融合協調;利益聯結緊密;運行機制完善。適當優先考慮已列入「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產業融合財政試點、新型城鎮化試點、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信息進村入戶試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美麗休閑鄉村、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等試點示範範圍的地區。

特色農業強鎮:鄉土經濟活躍、鄉村產業特色明顯的農業產業強鎮,樹立一批可複製、可借鑒的農村產業融合示範樣板,讓農業產業強鎮成為資源要素的聚集區、縣域經濟的增長極、城鄉融合的連接器、宜業宜居的幸福地、鄉村振興的樣板田,推動一批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農村電商示範:能夠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的示範縣,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村產品上行、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便民服務等方面取得有效進展。示範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村和整體行政村電商服務覆蓋率達到50%左右,農村網路零售額、農產品網路零售額等增速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總結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發展社會生產力到社會生產力的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不再是只考慮物質那麼簡單,更多的需要融入一些文化的要素。

文化是什麼?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建設,是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自內而外的認同感

從田園綜合體到鄉村振興規劃,到城鎮化發展,我們規划了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也在大刀闊斧、馬不停蹄地跑起來,不乏幹勁。這是最重要也是極為讓人欣喜的事情,工作不怕做錯就怕不做。但同時,「高屋建瓴」在給與政策和支持的同時,更多的需要有著監管。如論證其可行性,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整個大棋盤上更多的考慮綜合性——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

由此,無論是田園綜合體,還是鄉村振興規劃的其他模式,不忘「讓鄉村的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的初心,就能夠達到「生活美好」的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022一念之間 的精彩文章:

TAG:2022一念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