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 | 海豐一教師的文學作品被編進教材,卻被一群不明真相的婦女武鬥了三夜

歷史 | 海豐一教師的文學作品被編進教材,卻被一群不明真相的婦女武鬥了三夜

原標題:歷史 | 海豐一教師的文學作品被編進教材,卻被一群不明真相的婦女武鬥了三夜



石帆作品封面

石帆的紅色情懷


·曾初夏

  • 曾因《彭湃的傳說》一書而出名的海豐作家石帆,一生充滿著濃濃的紅色情懷。

    石帆曾用名曾憲能、曾學賢、曾如竹、曾石帆、石航;筆名徐步、永青、雪舫、曾紫、石帆等。

    石帆祖籍陸豐西山。1926年1月出生於海豐縣海城名園。1946年—1952年先後在東涌、汕尾、梅隴倉兜和海城鎮第二小學從事教學工作;1951年2月參隊;1953年因冤假錯案出隊,在家從事文學創作;1979年7月,在海豐縣西秦戲劇團工作,任編劇;1984年6月恢復幹部隊籍,1984年8月,調海豐縣教育局工作。他是海豐詩社發起人之一,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會員,曾出席過廣東省第二次文代會。

    石帆同其他許許多多海陸豐人民一樣,熱愛海陸豐農民運動,熱愛農民運動的領導人彭湃烈士及其他無數革命先烈。他的很多親戚包括親娘舅在內,都參加了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其中有不少烈士!他們對石帆的影響,使他產生了一種堅強的信念,無時不在召喚他用手中的筆去頌揚他們。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石帆創作最活躍、最有成就的時期。在他早期有關海陸豐蘇維埃時期的作品中,除了1957年6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湃的傳說》外,還有《東平散記》《烈士的兒子回來了》《風雲際會的時刻》《彭湃和我們在一起》,關於海陸豐革命的舊體詩十多首。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海豐縣《紅城日報》經常刊登他的文章,其中「風雲際會」的組詩是歌頌紅二師和紅四師與海豐縣工農武裝會師的歷史事迹,詩組氣貫長虹,措詞鏗鏘有聲,大增了勝利喜悅的氛圍。1954年6月,石帆用筆名曾紫發表了中篇小說《夫妻山下》。《夫妻山下》描寫了解放初期南方沿海津港一帶漁村在開展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運動之際,漏網的大海盜虎頭鯊吳一豹趁海上發生風暴,放走兩個惡霸,企圖逃往香港和台灣,勇敢的漁民金海彪兄弟冒死攔截的故事。1956年3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將《夫妻山下》編繪成連環畫《虎頭鯊落網記》出版。1955年7月,石帆發表《夜走金雞嶺》。這篇小說榮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優秀獎」。這是一部反映海陸豐抗日游擊隊員機智勇敢反擊日本侵略的歷史小說。故事情節生動、驚險、扣人心弦,讀來令人酣暢淋漓。當年廣東作家周鋼鳴、歐陽山以及草萌等都給予好評,說石帆筆下的抗日游擊隊是中華民族反侵略偉大精神的顯現。

    海南島解放不久,石帆在《南方日報》連載發表了小說《紅旗插在五指山上》,其中「五指山上紅旗迎風飄揚,萬泉河水縱情歌唱」等詩句熱情謳歌人民解放軍與島內由馮白駒領導的瓊崖縱隊,外攻內應,默契合作戰鬥的輝煌戰績,以及群眾大力支前的魚水情誼。

    石帆寫在寫作《彭湃的傳說》之初,曾去信廣東省作家協會,說明他的本意,是想把彭湃烈士的偉大形象,通過藝術處理表現出來,以便教育廣大讀者。也是想引起華南文藝界的注意:希望有人寫一部彭湃烈士的傳記,可使革命先輩的功勛傳諸後代。的確如他所期望的一樣,在往後的歲月中,就有人陸續寫出來了,而且還有塑造彭湃烈士形象的話劇和戲曲。《彭湃的傳說》後來也成為人們編寫有關彭湃的劇目或報告文學等藍本,效應之大遍於國內外。《彭湃的傳說》中有關彭湃燒毀自家田契、將田地分給農民的章節被編進小學課本,廣為流傳。

    胡耀邦同志主持團中央工作時期,北京的《中國青年》曾於1957年將《彭湃的傳說》列為「社會主義文學大豐收」中十部文學作品之一,向全國青年推薦。

    1966年前後,當時的海豐吹起了一股歪風,大反彭湃烈士、大反彭湃母親周鳳,大反彭湃烈士的兒子彭洪;直到1978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主政廣東時,才為彭家冤案平反。石帆最先受到株連。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寫的《彭湃的傳說》。還有其他一些歌頌彭湃烈士以及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小說、散文和詩歌。罪名是為「錯誤路線」歌功頌德,為叛徒立傳樹碑。

    1966年夏天,石帆被抓到縣文化館,與文教戰線的同志一起,接受專政學習六十多天。每天逼供一次,要他交代彭洪同志的「罪惡」活動。因為他沒有什麼可交代的,便把石帆交給海城鎮所在居委一群不明真相的婦女批鬥了三夜,每夜都要斗到深夜一點鐘。摑巴掌,揪頭髮,掌嘴巴,推來搡去……那些人雙管齊下,一邊對他進行專政,一邊抄家,搶走了他所有的革命書籍和全部的革命歷史筆記資料。寫了一部分的以彭湃烈士的兒子彭士祿同志的經歷為素材的電影文學劇本《第二代》,也被他們抄了去。最令石帆痛心的是花了三五年搜集和採訪的關於周恩來領導兩次東征的材料,「八一」南昌起義軍從流沙烏石戰鬥直至中峒的材料,周恩來在陸豐東南區養病以至出港的材料,還有廣州起義、紅四師在紫金龍窩附近戰鬥的材料,也被洗劫一空。在紅宮展出「彭洪黑幫罪證」,《彭湃的傳說》被打上「x」擺在顯眼的地方「示眾」;石帆在受專政期間,由於天天被逼供,以致造成了胃出血,在「牛棚」里勞動不準請假看病,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治療,兩個多月的時間構成了嚴重的胃潰瘍。以後,石帆被趕到赤石公社瓦窯大隊去落戶,接受勞動改造。

    過了一段時間,因勞累過度,胃病大發作,獨自卧在生產隊借給他居住的只有五市尺半高的芒草鴨寮里,二十多天無人問津。最後村裡的老人出於同情,主張生產隊出具證明,工作隊才同意石帆回海城就醫。

    回得家來,沒有戶口,沒有口糧,沒有各種票證,也沒有經濟來源。石帆只好在自家土地上手栽果樹度生。沿海多颱風,每遇颱風,果樹的收成就大受損失,他曾為此作詩以自嘲:

    彈鋏歸來作稼翁,生涯半倚胭脂紅。

    每逢綠蔭懸佳果,常向閑庭祝好風。

    天籟有情猶顧盼,人生無事不從容。

    劇憐滄海騰蛟客,猶在嗷嗷六口中。

    即便是長期身處逆境,面對種種屈辱和不公,石帆也沒有向命運屈服,因為他堅信久雨必晴的自然規律。

    石帆對家鄉這塊紅色土地的眷戀並沒有因經歷過那些不堪的磨難而稍有淡薄,反而歷久彌深。粉碎「四人幫」之後,開始撥亂反正,落實各項政策。他精神振奮,抱病執筆寫作長篇小說《紅色的路標》,歌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彭湃烈士以及革命先烈和海陸豐革命群眾。《紅色的路標》己經寫了十幾萬字,遺憾的是直到他1988年7月去世時也沒有完稿。

    石帆熟悉海陸豐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個劇種,長期擔任戲曲評論員。在海豐縣西秦戲劇團當編劇期間,參與創作了海陸豐西秦戲劇本《司馬光救主》,並獨立創作了新編歷史古裝戲《葛嫩娘》。

    1977年11月20日,石帆聞知紅宮紅場(雙紅)將要重新開放,內心無比欣慰,激動地寫下了絕句一首

    烈士英名革命功,人民敬仰九洲同。

    「雙紅」恢復重開日,紀念無忘告湃翁。

    1978年11月21日,海豐紅場舉行紀念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51周年活動,石帆更是歡欣鼓舞,寫下絕句九首予以紀念,錄其一如下:

    滿城簫鼓慶新生,彷彿驚雷深夜鳴。

    十萬旌旗飛烈焰,人潮似海湧濤聲。

    現在,石帆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誠摯與純粹,思想的深邃與睿智,以及他那堅強的信念和令我們敬仰的紅色情懷,這是最寶貴的。

轉自:汕尾日報2018.08.26


善為網: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會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陸物語 的精彩文章:

歷史 | 細思極對:中國歷史其實是三個短命鬼打造的!

TAG:海陸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