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清朝的龍袍為什麼設計成馬蹄袖樣式?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清朝的龍袍為什麼設計成馬蹄袖樣式?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清朝,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朝代。它同時融入了滿、漢兩個民族的文化。這一點,在清朝的宮廷服飾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尤其是龍袍。清朝龍袍有幾個很明顯的特點。明黃色、龍紋,這是過去上千年漢家王朝的傳統習俗。而龍袍上的皮毛,馬蹄袖,就是滿族從關外流傳下來的習慣。

最初的時候,滿族的服飾都是皮毛。因為關外寒冷,缺少禦寒的材料。而皮毛可以隨意獲取,所以較為流行。到了後來,滿族服飾中,才多了麻、布、毛、絲這些原料。而馬蹄袖最初的部分功能,也是同皮毛的功效是相似的,也是為了防寒避冷。

馬蹄袖屬於箭袖的一種特殊形態。箭袖在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服飾中,都曾出現。只不過馬蹄袖比較特殊。一般的箭袖,袖子邊緣都是方口的形狀,而馬蹄袖的邊緣是馬蹄形狀,並由此得名。

箭袖的功能是方便游牧民族騎馬射箭,而馬蹄袖的功能更多些。它可以縫製在袍服上,如果不需要的時候,可以捲起來。需要的時候,再放下來。我們可以仔細看一下馬蹄袖的造型,它屬於上長下短。

也就是說上面那部分可以放下面,蓋住手背,防止被凍傷,或者騎馬時被尖銳東西刺傷。而下面比較短,不會遮蓋住,影響騎射時,拉弓射箭。這些就是馬蹄袖的一些實用功能,防寒,又不影響拉弓射箭。這種龍袍上加馬蹄袖的設計,在皇太極時就已經開始使用。

但是,隨著清朝入關,皇帝除了參與一些狩獵外,基本已經不需要親自去參戰的情況下,為什麼龍袍上的馬蹄袖沒有被取消,反而一直存在呢?這跟清朝皇帝一直強調的一種觀念有關。也是刻意保留的結果。從皇太極在關外的時候,他們就擔心自己的服飾、習俗會被同化改變。

皇太極曾拒絕大臣官員廢除滿洲服飾,更改為漢人服飾的建議。他認為,如果更改後,遇到強敵來襲,寬大的袍服不利於作戰。對騎射影響極差。

崇德二年的時候,他把一幫勤王、貝勒召到身邊說:『騎射是我們可以立足的資本,服飾是我們的治國之道,千萬不可以廢騎射,改服飾。「他還經常讓那些勤王、貝勒去誦讀祖訓。並且對禮部發出口諭:』如果有人效仿其他國家更改服飾的,可以懲辦重罪。」

不過,隨著入關時間越來越長,這種觀念已經越來越淡薄。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卻依然存在。乾隆皇帝雖然提倡滿漢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但他同樣提倡,讓滿族官員不要忘記祖訓。

也就是在清朝皇帝的這種特殊觀念的影響下,馬蹄袖被保存下來。也是在乾隆時期,清朝編纂了《皇朝禮器圖》,這樣一來,宮廷服飾,也有了一個較為確切的規定。

但是,它越來越像一個裝飾品。像清朝皇帝後來穿的常服,已經沒有馬蹄袖了。也就是說,他們已經不需要馬蹄袖發揮方便騎射,禦寒的作用了。所以,它變成一種禮節上的作用。龍袍本身就是一種在重大典禮場合才穿的服飾。同時,清朝皇帝也是希望提醒後來者,不要忘記祖訓。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外星人 的精彩文章:

清朝海軍首次到達日本,卻引起日本恐慌,發誓要趕超中國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