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學家利用遠古星系產生的光子證明量子糾纏,卻仍難揭示其本質

科學家利用遠古星系產生的光子證明量子糾纏,卻仍難揭示其本質

原標題:科學家利用遠古星系產生的光子證明量子糾纏,卻仍難揭示其本質


遙遠而神秘的「類星體」再次證明,宇宙間確實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但為什麼呢?


類星體。NASA



Mark Garlick


「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也就是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最反常識的現象之一。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會發生神秘的特性關聯。它們之間並沒有物理性連接,卻依舊能夠在瞬間共享信息。量子糾纏違反了傳統物理學中看起來牢不可破的定律:信息無法以超光速傳遞。

多年以來,量子糾纏現象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證明。無論科學家獨立測量糾纏粒子中的哪一個,其中一個的測量結果總是會影響到另一個。


但是與量子糾纏有關的理論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方說,是否存在一種未知的傳統物理學可變因素,能夠影響實驗者對糾纏粒子進行測量時所作的決定?如果存在這種可能,那麼粒子間的量子關聯就可能是假象。這就是所謂的「選擇自由」漏洞。


為了證明或修補這一漏洞,最近一些科學家利用極端遙遠的類星體(明亮活躍的高能星系核)發出的光,進行了一次針對糾纏粒子特性的測量。這一實驗實際上是要看類星體是否能夠「自行決定」其產生的光子哪一種特性能夠被測量到。


科學家在實驗中使用了兩台相距約1公里的天文望遠鏡,和一個位於這兩台望遠鏡之間的基站。基站對接收到的類星體光子進行關聯,關聯光子中的每一個都被分開,並單獨發送至一台望遠鏡,由望遠鏡感測器負責對這些來自類星體的光子進行特性測量,看它們是偏紅,還是偏藍。而負責測量光子電場偏轉的糾纏態光子感測器,能夠根據測量結果自動調整它們的偏振角度。


實驗進行了兩次,每次耗時大約15分鐘。實驗對象是兩對不同的類星體,接受測量的糾纏光子分別超過了17000和12000對。實驗結果表明,這些光子對之間的關聯效應都非常強。

由於這些類星體距離地球有78億和122億光年,因此這種關聯是由它們「自行決定」的概率只有10-20。也就是說,科學家觀測到的光,是在實驗進行前78億和122億年前發出的,而地球存在的時間僅有45億年,很難想像,在地球還沒有出現之前,就有一種傳統物理學的機制,決定讓這些類星體發出的光子之間保持非量子的相關。因為要這麼做,必須要事先知道何時、何地(哪個類星體),以及進行哪些特性的相關。而那時候實驗者,甚至於人類和地球都還根本不存在。


實驗對量子力學中的「選擇自由」漏洞進行了非常有效的修補,但這個漏洞卻還未被全然補上,因為實驗中測量的光子出發地還不是最遠的。接下去科學家已經將目光盯上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子源——宇宙微波背景。


下一次,他們又會看到什麼呢?



宇宙微波背景。ESA

參閱:


http://news.mit.edu/2018/light-ancient-quasars-helps-confirm-quantum-entanglement-08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空天文 的精彩文章:

銀河系中心發現奇特天體,看著像星雲,行為方式又像恆星
黎明號探測器最後一次飛臨穀神星神秘亮點區,竟拍下了這樣的畫面

TAG:星空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