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初那些拒不入仕的明遺民靠什麼維持生活?

清初那些拒不入仕的明遺民靠什麼維持生活?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雷曉凡

明清鼎革之後,有一群文人名士無力反抗滿清武裝,拒絕入仕,對滿清政府持消極態度,例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是比較典型的明代遺民,那麼這些不願為滿清唱讚歌,不願為滿清政府服務的文人們,究竟靠什麼來維持生計呢?以下我們就以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生平經歷來簡單剖析一番。

(顧炎武)

顧家在崑山當地是大家族,少年時期專心讀書,從來沒有為溫飽問題發過愁。抗清失敗後顧炎武將家產變賣,得到一千兩銀子,這在當時真是一筆巨款。顧炎武帶著這筆錢來到山東,購置了一些田產,當然他不會自己去種地,而是將地產承包出去,租給別人來幫他打理。明清時期,傳統的土地租賃和契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土地可以分為「田皮」、「田骨」進行租賃,即我們今天所說的使用權和所有權,都可以分開來進行交易,在當時做「二地主」、「三地主」是非常常見的經營方式。作為地產所有者的顧炎武只需要按照既定合同拿走租金即可,每年讓租佃者匯錢給他。依靠這些資金,45歲以後的顧炎武才能夠坦然自在遊歷祖國山水,足跡遍布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清廷曾經想要聘請顧炎武來修撰《明史》,並且許諾以重金酬謝,這樣名利雙收的好事,顧炎武明辭拒絕,也是顧炎武經濟生活並不匱乏的一個佐證。

(《天下郡國利病書》書影)

今天我們熟悉顧炎武,多半是因為他的學術作品《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實際上我們也看出,顧炎武是一名很有頭腦的商人,對於理財和經商有著自己的想法。在《日知錄》中的《庶民安故財用足》篇、《州縣賦稅》篇、《財用》篇等論述中可以體現其經濟思想。

顧炎武理財思想的成功實踐使之頗受後人重視。野史筆記中稱北方的票號、鏢局的產生與顧炎武淵源很深,目前雖然還沒有史料證明,但可見顧炎武在中國北方的生活中是很有經濟頭腦的。

(亭林祠)

顧炎武一生的經濟生活有失有得,有虧有賺,甚至還一度因為產業問題身陷囹圄。顧炎武晚年在山西居住,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相比較江南地區陝西的生活成本較低,經濟節約。某種程度上也是顧炎武「儉以養德」的思想實踐。有時候我們透過遺民的經濟生活看重新審視一些人物乃至於他們所處的時代,也是另一個角度得來的歷史,往往比一本正經漂浮表層的歷史教科書更加鮮活好看。

參考資料:

項懷誠主編:《中國財政通史 明代卷》

陳益:《鑰匙橋 江南人文手記》

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 清》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被乾隆帝稱為「江南老名士」的是哪位大佬?他有什麼事迹?
連蔣介石都敢得罪?杜月笙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