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言官有多囂張?不但可以駁斥御旨,皇帝還得親自道歉
本文由【見微知著說歷史】獨家發佈於企鵝擅自轉載必究!歡迎轉發分享~
自古以來就有言官這個官職。這個官職是為了給君主查缺補漏,專門提意見、糾錯誤而設立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古代的言官直言進諫是很危險的,往往靠迂迴曲折的語言來達到勸諫的目的。不過在明朝的時候,言官非常的囂張,甚至可以駁回皇上的命令,還讓皇上親自出宮來道歉。
朱元璋在創立明朝以後,搞了一套監察的制度,設立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這兩個機構,養了一群言官。這些言官沒有具體的事情可做,整天就是監察各個官員的行為舉止,發現有問題就向皇上打報告,充當皇上的耳目。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很有心得。朱元璋在任命言官的時候,找的人都是一些特別較真的老學究。言官雖然看上去威風凜凜,有什麼不過眼的地方都可以罵上幾句,但實際上只是個監察的官職,沒什麼可以剋扣的地方。而且言官經常打小報告,最惹人厭。老學究最適合幹這一行,也熱愛這一行。因為對義理的執著和不懼權貴的心理使這些老學究在做言官的時候兢兢業業,格外認真。
言官的官職不大,但是權利不小。上到九五至尊,下到黎民百姓。只要有看不過眼的地方,他們都可以和跟皇上提出來。甚至皇上的命令必須經過言官的同意才能發布。明朝的官員竟然恐怖如斯。朱元璋是這套言官制度的制定者,為了保證言官的公信力和糾察的熱情,朱元璋有的時候也不得不受這些老學究的氣。
周觀政是個監察御史。瞧這個名字,真是當言官的好料子。而且周觀政特別較真,符合當言官的基本條件。有一天周觀政正在奉天門附近轉悠,合計從誰身上挑一點毛病出來。這時候宮裡的使者帶著一堆舞女就要領進宮中。周觀政一看,這還得了。他把使者叫住,不讓這些舞女入宮。使者理直氣壯地說:「這可是皇帝的命令!」周觀政心說你少拿皇帝來壓我,就是不讓進。使者沒有辦法,進宮通報去了。
不一會,使者笑呵呵地出來,跟周觀政說:「御史大人,這件事已經結束了,皇上不要舞女了。」周觀政說那不行,得叫皇上出來親自跟我說。朱元璋實在是沒有辦法,捏著鼻子從宮裡面出來,對周觀政說:「因為後宮裡面禮樂不興,想讓妃子們學習一下。我已經知道錯了,您還是請回吧。」周觀政這才作罷。
明朝的言官大多數都是剛正不阿、高風亮節之人,敢對皇帝冒死進諫。明朝的皇帝不敢隨意殺言官,甚至萬曆皇帝還說過「我畏御史」這種話,可謂奇談。
參考文獻:《明史》


※他是劉徹的長子,生前極受寵愛,但為何最後慘死?只因為這個人
※他的墓藏舉世皆驚!處處珍寶遍地黃金!而他本人為何臭名昭著?不懂歷史你根本不知道!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