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五人組團買了一個縣官當 三年賺了六十萬兩銀子

清朝五人組團買了一個縣官當 三年賺了六十萬兩銀子

清朝時期,普通老百姓想當官,無外乎有兩條路走。

一是寒窗苦讀,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拿到敲開官場大門的敲門磚。這是絕大多數讀書人的選擇。然而,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左宗棠多厲害的人?三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洪秀全多厲害的人?四次參加童生試都落榜,到頭來連秀才都沒考上。

二是花錢買官做,即捐官。讀書是需要一定的天分。對於那些既沒有讀書天分、又想為人民服務的人來說,捐官是一條不錯的道路。只要你捨得花錢,官府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著。

說起來,清朝捐官制度,還是跟明朝學的。想當年,清朝興起於關外的白山黑水之間,並沒有花錢買官做的概念。1644年,清朝入關後,本著「拿來主義」的精神,對明朝的政治制度進行了「照搬照抄」,包括這捐官制度。

實事求是地說,清朝最初實行捐官制度的主要目的,還並非藉機斂財。清朝初期,參加科舉考試的知識分子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士民隱藏在民間。這對於清朝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威脅。為此,朝廷要打通科舉考試之外的第二條道路,將更多的精英力量納入政權,消除隱患。

雍正皇帝的說法很有代表性:「反不若授職富人,藉以牽制科甲,庶台先聖立賢用人無方之意。」在雍正皇帝看來,通過科舉考試步入官場的人,容易染上徇私結黨的惡習,干擾朝政,不如保持捐官渠道,對科舉考試形成一種牽制,這也符合先賢用人無方的本意。

的確,清朝歷史上不乏正直善良之人,通過捐官進入官場,作出一番為民為國事業的例子。

——1717年,一個叫李衛的江蘇富商子弟捐了一個員外郎官職。不久,李衛以兵部員外郎的身份進入朝廷,後升遷為戶部郎中。李衛精明能幹、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在擔任戶部郎中時,哪怕面對親王時也敢于堅持原則。雍正皇帝很欣賞他這一點,將他大力提拔。到1727年時,李衛已官至浙江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及至後來,連秀才都不是的李衛,又歷任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在朝廷里風光無兩。

——1846年,湖南益陽人胡林翼花了1萬兩銀子,捐了一個四品知府。胡林翼沒有選擇富裕的地方任職,而是去了偏僻貧窮的貴州。胡林翼覺得:我花錢買官就已經夠恥辱了,怎麼還有臉選一個富裕的地方搜刮民財呢?胡林翼去了貴州後,在基層歷練8年之久。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胡林翼率部進入湖北,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大放光彩,被實授湖北巡撫,並賞戴一品頂戴。胡林翼花了1萬銀子捐官 最終成了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齊名的中興名臣之一。

然而,在龐大雜亂的捐官隊伍里,像李衛、胡林翼這樣一心為國為民的人,實屬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捐官,是為了滿足他們心中的貪慾。而且,買官是要花一大筆錢,而清朝官員的俸祿又比較低,光靠俸祿,是絕無可能拿回捐官的本錢。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職權貪污受賄、搜刮民財。

在清朝,捐款不便宜。如前面所說的胡林翼,花了1萬兩銀子才捐了一個四品知府。按照當時的市場行情,買一個知縣(縣官)至少要4600兩銀子。這是一筆巨款,許多人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

根據《清俾類鈔》記載,一個浙江山陰縣老百姓蔣淵如,做夢都想買一個知縣當,可他家裡實在太窮,傾家蕩產也拿不出4600兩銀子。一天,蔣淵如靈機一動,為何不多找幾個人,湊一筆錢買個知縣當?於是,蔣淵如找來好朋友唐文卿等4 人。他們湊了一筆錢,終於買了一個知縣。按照事前的約定,出錢最多的蔣淵如擔任知縣,出錢第二多的唐文卿做刑名師爺,其他人則分別擔任不同職務。

當了官後,他們這5人「舞文弄法,狼狽為奸,輦部民之金以入邑廨者歲可以二十餘萬」,一番狠刮猛撈,每年都能賺到20多萬兩銀子。3年後,由於搜颳得過於兇殘,吃相太難看,蔣淵如等人遭到檢舉揭發,全部被革除職務。

但有什麼關係呢?他們5個人在3年內總共搜颳了60多萬兩銀子,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滿載而歸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清俾類鈔》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愁雨何限 的精彩文章:

他是紅軍早期領導,一個建議挽救了紅軍,可惜最終英年早逝

TAG:愁雨何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