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啥要啥 ? 這兩個小妙招輕鬆搞定!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佳佳是個3歲的女孩,聰明可愛,十分討人喜歡,是大家眼裡的「乖乖寶」。
可最近有件事,卻讓佳佳媽很惱火,她甚至想,佳佳到底是不是個乖孩子,怎會這麼不聽話?
這件事就是,除非不帶佳佳去商場、超市,去的話,佳佳見什麼要什麼,看見薯片、糖果,各種零食,就拚命往購物車放,常常買回一大堆垃圾食品。
佳佳媽怕這些東西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還擔心這樣下去,會慣壞孩子。
可每次苦口婆心和佳佳講道理,她答應得很痛快,只買一兩樣,或者,只買想要的那幾樣,其它都不買,可到了商場,就變卦。
見啥買啥,不買就哭著不肯走,佳佳媽傷透了腦筋,不知怎麼辦好。
佳佳媽的煩惱,不是個案。
有家長說,孩子見啥要啥,不買,怕孩子自卑,感覺缺愛,買了,怕孩子需求無度,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有個媽媽說,為限制孩子總買買買,她絞盡腦汁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打欠條,寫保證書,還按了手印,可即使這樣,效果也不大好,孩子還是會反悔。
孩子和媽媽簽的借條
6歲下的孩子正好奇心爆棚,看到新奇、好看、好玩的東西感興趣,想得到,這非常正常。
其實,別說小孩子,我們這些成年人,也常常控制不住買買買,尤其女性朋友,看到喜歡的裙子、包包,也忍不住想收入囊中。
只不過,我們喜歡的是衣服、包包、鞋子之類,而孩子喜愛的是零食、玩具等,對於喜歡東西的執著勁兒,寶寶一點兒不亞於我們。
對於寶寶的這種「見啥要啥」,家長不必過於煩惱,不同年齡段,不妨用不同的方法巧妙應對:
1—3歲,巧用「注意力轉移法」
這麼大的孩子常一時興起,看到花花綠綠的包裝就喜歡,就想買,並不一定真的想要,只是看著好看、新奇。
這也是一個非常好應對的年齡,不用說什麼道理,即使說,孩子的理解力和自控力都很差,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合適的作法是:趁孩子不注意,把ta要買的放回,轉移注意力,什麼也不用說,就好。
我兒子小的時候,也是這樣,到超市的零食區,見到什麼都往購物車裡放,我常常趁他不注意悄悄放回。每次的場景就是,他一個勁兒往車裡放,我不斷往貨架拿。
兒子放得很開心,我善後處理的也不亦樂乎。
結賬時,兒子常常就忘了要買什麼,想不起來了,也不會有什麼煩惱和摩擦。
當然,這種注意轉移法,家長注意要用的巧妙,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不要被孩子看到。
4~6歲的孩子,使用「參與購物法」
孩子之所以見啥要啥,一是因為好奇,別的孩子有,自己也想有,再有就是到商場中,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無事可作,只有買買買。
而且,4到6歲的孩子,已經能理解父母的話,對父母的安排也願意配合。
家長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讓孩子購物時有事可做,「參與購物法」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具體作法如下:
購物前,和孩子探討要買什麼
家裡需要買什麼水果、蔬菜,廚房需要添置的鹽、洗碗精,爸爸需要買個眼鏡盒,媽媽需要買副手套等,一 一列出,寫到一張紙上,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需要的,要滿足每個人,而不是只考慮自己。
購物前,要做好準備
孩子要吃飽、睡好,不要在餓、困時去購物,那樣,心情不好,自然有時會無理取鬧。
購物時,請孩子幫忙尋找要買的東西
去蔬菜水果櫃檯,找到要買的果蔬,或把紙巾放到購物車。
通過不斷互動,讓孩子配合家長的安排,保持對購物的樂趣,調動參與感,不至於因為無聊,而只想買買買。
購物時,給孩子一支彩筆,讓她劃掉每個已找到的物品
別小看小小的彩筆,孩子每劃掉一個物品,就像一場小小的儀式,對自己找到東西的表揚和肯定, 每劃掉一樣東西,孩子的成就感就增加一分。
購物後,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表揚
表揚一定要及時,購物結束後,回去的路上,就誠懇表達感受:
「媽媽看到你一樣一樣找東西,還仔細挑選,媽媽感到很高興,非常感謝寶貝,寶貝真能幹,媽媽相信下次你一定也會表現這麼棒」……
不但肯定孩子這次的表現,對之後也提出合理期待。
父母與孩子的實踐互動越多,孩子的表現就越好,就不會總想買買買了。
#生活心理學#@頭條育兒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一個九年級男孩的媽媽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16、2017年搜狐母嬰最受歡迎自媒體 《心理育兒》雜誌專欄作者 大V店、有書、娃娃等多家平台特邀家庭教育主播 資深媒體人 中國新聞一等獎獲得者 歡迎關注,可以免費諮詢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