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送你一碗有門檻的雞湯

送你一碗有門檻的雞湯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又為我們貢獻了一篇必考文。而且這麼多年來,一直牢牢佔據初中課本。教材為什麼偏愛這篇文章?因為這裡講的是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我們相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事情要未雨綢繆。我猜測,老師和家長也特別喜歡這篇文章,可以拿來教訓孩子,不要嫌棄讀書苦、讀書累,孟子煮的一碗好雞湯,你值得擁有。

這麼實用的文章,當然要好好背誦了。以後也可以教訓別人嘛。那麼除了默默接受。還有什麼有意思的解讀方法嗎?當然有了,要不然讀什麼聖賢書?孟子他老人家,也不希望我們看他的文章,看得苦大仇深吧。

孟子能夠被稱為聖賢,不是靠講大道理。聖賢為萬民啟蒙。什麼叫啟蒙?就是啟發人們的智慧。讓人們能夠獨立地思考。但說道理的過程,往往容易讓大家覺得枯燥。所以孟子的厲害之處,就體現出來了。孟子說,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別人或者讓別人來理解。他的文章深入淺出,善於使用舉例和比較等方式,來反覆論證,加強讀者的理解。他喜歡用排比句和對仗句,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對於孟子的大道理,很多人是不服的,但沒人否認孟子確實是一個真正的修辭大家。我們來看這一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藏著哪些孟子說道理的技巧。

一上來,孟子就連著舉了六個例子。他用的語言非常簡潔,但並不簡單。前面三個例子跟後面三個,有細微的不同。從年代上,前面三個都是周朝之前的人物。後面三個都是春秋時期的人物。從辭彙的組織上,前面三個人的出身,都是來自兩個字。後面三個人的出身,只用了一個字。從人的名字上,前面三個人,都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後面三個人,都用三個字來稱呼。

這些細微的差別,是孟子在遣詞造句上的講究。畎畝、版築、魚鹽,是職業,士、海、市,是場所。如果孟子願意,這六個詞完全可以統一為一個形式。可是孟子他還有另外一層考慮。

這就要跟名字結合起來看。舜、傅說、膠鬲、孫叔敖、百里奚,都是名,只有管夷吾是用了管仲的字。在這裡,孟子為了跟孫叔敖、百里奚對仗,讓管仲也以三個字的稱呼出現。但是為什麼不叫舜的本名媯重華呢?舜其實是一個謚號,孟子主張仁義禮治,當然只能以謚號來稱呼三皇五帝之一的媯重華。

這樣,在前三個例子中,孟子使用了短人名,卻加長了出身描述,還加上了之中、之間等方位詞,進一步擴張字數;而在後三個例子上,孟子使用長人名,卻壓縮了出身的情況,最終形成了7、8、8、6、6、6的句式,讀起來是1-6、2-6、2-6,3-3、3-3、3-3。

這樣的好處是:排比的例子雖然比較多,但是整體卻不顯得冗長;前三長後三短,有對仗又有變化,讓人讀起來有餘韻,通過節奏變短促,還起到了一個相當於省略號的作用,讓人感到可以舉的例子還不止這些。

在這裡也要提醒一下,由於古文高度簡練,連續排比舉那麼多例,雖然比較罕見,但也不算太長。放到今天的現代文,排比超過三個就要十分謹慎啦,除非能有孟子的本事,把長短和節奏控制到完美。

在用典上,孟子也很有分寸。六個人物,分別是一個帝王、三個宰相和兩個大夫,但實際上舜是由於一般人不能達到的孝順行為被大家推舉給堯,當了堯的臣子以後,經過考驗才得到禪讓的。所以在這裡舜跟其他人的上升途徑是一樣的,但他可以享有一個「發」字,而其他人都是「舉」。發,是主動的,舉,是被動的。表示舜的地位更高,有天命之助,

傳說舜有重瞳的異相

舜的孝順方式令人驚訝

第二個例子的傅說也很厲害,不僅是中國第一個有記載的聖人,天蠍星座里還有一顆傅說星。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岩(一作傅險)築城。商朝國君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後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岩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

版築建造夯土牆的方法,沿用至今,產生了常用辭彙「夯實」

膠鬲生活在商朝與周朝交替時期,原本是販賣魚鹽的,所以後來被尊為販鹽的祖師爺。他被周文王發現,擬舉為重臣。但膠鬲當時並沒隨文王入周,而被推薦給了商紂王為臣。後來周滅商的牧野之戰,由於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紂王軍隊紛紛倒戈,紂王大敗,於摘星樓自焚而亡。

膠鬲應該算是最早的金牌卧底

煮海曬鹽也傳襲至今

舉於士的管仲大家比較熟悉,他是齊桓公姜小白的得力助手。他原本輔佐齊國公子糾,暗殺過小白,但是小白搶到王位後,沒有報復管仲反而從監獄裡把他放出來,任命為齊國的宰相,而管仲也幫助齊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的事業,成為後世尊崇的聖人,比如諸葛亮就自比管仲。

管仲

孫叔敖舉于海,這裡不是海邊的意思,而是指荒遠的地方。孫叔敖是從楚國的邊境地帶被推薦給楚莊王的,他被任命為令尹,上馬管軍,下馬官民,非常能幹。他主持治水,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他還幫助楚莊王治理軍隊,指揮作戰,打贏了當時的霸主晉國,建立了楚國的霸業。

孫叔敖斬兩頭蛇的故事,值得讀一讀

關於孫叔敖有很多傳說,屬於大器早成的英雄少年。而且難得他一生都能保持自己的智慧和操守。他說:「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意思就是:「我地位越高,我就越關心百姓;官級越大,我的權力欲越小;我薪俸越高,我就越廉潔。」

百里奚自幼家貧,在齊遊學時曾乞食於人,為蹇叔收留,因得不到齊的任用,投奔虞國,為大夫。晉獻公借道伐虢滅了虞國,俘獲百里奚。秦穆公以求婚於晉,晉獻公將奚作為陪嫁臣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到南陽,被楚人所執以牧牛為生。秦穆公知奚賢,遂以緝拿逃奴為由,用奴隸身價――五張羊皮將百里奚贖回,拜為大夫,因號「五羖大夫」。

百里奚是五張羊皮買回來的

從孟子給他們的排序上看,大致上是按照個人所處的時代。只有最後兩人,在時間上應該是孫叔敖比百里奚更靠後一點。為什麼把百里奚挑出來放在最後?我認為主要是從功績上考量,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尊王攘夷的霸業,是儒家比較尊敬的聖人之一,孫叔敖也是幫助楚國成就霸業的宰相,有治水的大功,又很清廉,很符合儒家的價值觀,百里奚的業績跟這兩位比較就有點普通,秦穆公雖然也是霸主,但百里奚官位跟膠鬲一樣只是大夫,所以只好在同序列三人中敬陪末位。

六個例子,字數不多,卻很充分地把聖賢起於微末的故事講到位了,接著就很自然地轉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孟子總結其中的道理,聖賢都是經過艱難困苦考驗,才能承擔起重任的。那麼是怎樣的考驗呢?孟子一層一層地描述,從心志到筋骨再到體膚,這些都是屬於人自身的,然後又是從身行到所為,這些屬於外在的。你看孟子的排比法,前面一段是按照時間由遠到近,這一段,按照距離從內而外,邏輯清晰,總結全面。

這一段的重點不是天將降大任,也不是各種磨難,而是最後的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是說磨難了,就一定能承擔大任。世界上苦的人多了去了。如今的窮孩子基本都能有上學機會,但能夠考上北大改變命運的還是極少數。貧窮和磨難不是必然通往成功,甚至有害於成功。關鍵還是能夠在困難中不斷自我提升,吃一塹長一智,補上自己的短板。磨難只是起到一個動心忍性的促進作用。

考上北大的寒門少女寫下《感謝貧窮》,貧窮與其何加焉?

看到這裡,我們就能發現孟子這篇文章,未必真的是給生活在底層的群眾打雞血,而是另有所指,也就是對那些遭遇了挫折的人。這才會接著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從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心的自省,一個是來自別人的反饋,通過自己照鏡子,別人拉袖子,讓自己知道錯在哪裡,該怎麼改正,從而增益自身。

接下去,話鋒一轉,從人的層面講到了國家興亡。人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國家內部要有眼光長遠、敢於嚴刑峻法的的賢臣良士,外部要有競爭對手和鬥爭目標,才能夠時刻保持憂患意識。那麼問題來了,萬一沒有外部敵人呢?孟子的話中有話,沒有敵人只是因為沒有發現,發現不了敵人,就等著亡國吧。

說到這裡,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卻從沒有放棄給自己找對手,是不是因為美國人跟孟子有同樣的觀點呢?全世界找假想敵的又何止是美國一家?孟子一方面講對內仁義治國,一方面又講對外要主動製造敵人,好像是矛盾的,但又是統一的。孟子說的是真正的政治權謀之道啊。

一般來說,一篇激勵人生的心靈雞湯,不需要這樣的政治高度。可見,孟子這番話很有針對性。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個斯人不是隨便什麼人,而是那些能夠成為帝王將相,操持國家大政的人。開篇舉的六個例子,沒有一個是簡單的平民。那時候的平民可都是文盲啊。

孟老師雖然講以民為本,但他講課的門檻還是很高的。在戰國時代,起碼也得是個掌握知識的士人階層。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也確實深刻,但對於大多數生活在憂患重重的草根,根本就沒有機會死於安樂啊。生於憂患的前提,是有死於安樂的資格。

所以,人皆可為堯舜,機會也許是平等的,可是人與人卻是不一樣的,肉食者謀之。孟老師的深刻,需要我們深思。

孟子的亞聖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游日 的精彩文章:

大唐社會新聞:有人強買民炭

TAG:自游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