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究人類認知體系的底層密碼

探究人類認知體系的底層密碼

人的認知體系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實現對事物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認知的?

霍布斯認為人是用加減法來理解世界的,休謨認為人是因為習慣才建立對事物的聯繫性認知的,孔狄亞克認為一切心理過程都是由感覺轉化而來,康德則顛覆性的認為事物的發展符合主觀意志規律……在神靈依然主導著歐洲精神世界的年代,這些哲學家們提出了他們獨到而犀利的見解。然而,受制於當時自然科技研究水平的限制,他們的探索沒能夠更進一步。

進入近現代,價值和認知理論體系研究開始大量出現,伯納德·巴爾斯提出了全局工作空間理論,虛構了認知的一種可能表現結構;亞伯拉罕·馬斯諾提出了人的動機理論,展現了人的內在需要的層次關係;丹尼爾·戈爾曼剖析了情緒的各種表現,提出了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良方;古斯塔夫·勒龐研究了群體行為的典型特點,同時認為群體行為本質上不同於個體行為;戴維·邁爾斯闡述了人類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細緻解析了人們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影響他人;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雙院制決策思想,人有兩套系統,一套進行快速響應,而另一套則進行深度思考,並嘗試解決問題;羅伯特·西奧迪尼給出了人的影響力因子,並呈現出了人在認知和行為上的很多固有特色程序;雷·庫茲認為人的思維是由數億個模式發生器所決定的;約翰·羅伯特·安德森提出了理性思維的自適應控制系統理論(ACT-R),試圖理解人類如何獲得和組織知識以及如何產生智力活動……

在這些不同角度,不同模塊的拼湊下,人類的認知問題似乎越來越清晰了,很多心理現象可以進行「客觀」的解釋了,甚至因此而催生出眾多基於意識研究的大眾實踐科學,然而,這就是全部嗎?這些就是認知體系運作機制的最終答案嗎?如果以判定意識或認知理論體系的測試標準(判定意識或認知理論體系有效性的測試標準)來看的話,就會發現一個讓人非常無奈的事實,目前仍然沒有一個理論體系,能夠同時回答所有這些測試問題。有一些理論注重於特定的細分領域,無法串連起所有測試問題的背後邏輯,乃至形成一個統一且完整的解析方案;有一些理論則偏向於總體認知架構,但較難以同具體的實際問題深入結合起來,也無法構建起對具體問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人的認知體系是如此的龐雜,表現是如此的豐富,人類幾乎所有的知識都脫離不開這套系統的影響,以至於認知系統就像是一個無底的黑洞,它可以包容和吞噬一切,而想要窺探黑洞的內在和本質,似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普適的關係模型,既能夠呈現認知和價值的底層邏輯,同時還可以對所有基本的測試問題進行細緻解析呢?

意識與認知問題是人類腦科學領域的重大謎題,它既神秘又奧妙無窮,之所以如此,源於人的神經系統的無比複雜性。當前高速發展的腦功能連接圖譜計劃,使得神經系統的神秘性不再,神經中樞的內在聯繫性也逐漸清晰的展示在了人們的面前,而意識和認知就寄生在這個系統組構當中,其邏輯也必然與神經系統的內在交互規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理論上來說,一種普適的認知與價值模型是存在的,隱含的問題在於,這個普適的模型的複雜度到底有多高,它將以怎樣的姿態呈現。

本號所重點討論的,就是這種能夠解釋人的絕大多數行為、心理、認知表現和價值趨向的普適模型,它的可能存在形式,以及它的內在運算演化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識解密 的精彩文章:

TAG:意識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