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獨自一人問道終南山,6年修行,只為喝茶時能有一顆安定的心

他獨自一人問道終南山,6年修行,只為喝茶時能有一顆安定的心

在中國茶史上嗜茶者眾,但從沒有像陸羽這樣為了尋找世間最好的茶,世間最好的水,「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並把最真最純的茶寫成一本《茶經》。

也難怪宋人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是啊,從陸羽開始,人們品茶、選器、制茶便都有章可循了。

但是,在安般茶道的創辦人樂硯仲看來,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學習陸羽之精神。

《茶經》開篇就提到: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中國雖然沒有依此形成統一的茶道,但正如陸羽所言中國茶是人的茶,品茶、學茶、制茶亦或僅僅喜歡茶,都是審視自己,安頓內心的過程。

圖片|敦煌胡楊林-陳志揚 攝

圖片|敦煌胡楊林-陳志揚 攝

習茶

陸羽尋茶是從禪院開始,而樂硯仲習茶也是從終南山禪院開始。

他在終南山禪修時,研習了唐宋以來各類經典茶書,《茶經》《煎茶水記》《大觀茶論》......並以小楷字體手抄成冊進行梳理。

樂硯仲老師在終南山禪修

之所以從唐宋開始,他說,是因為中國茶文化體系龐大,又沒有形成統一的茶道流派,而禪茶又作為茶道萌芽的分支,既然溯源,那便從茶文化最興盛的唐宋,從茶修開始。

然而,熟悉茶的中國人都知道,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茶,它就像一個遠去的背影,近的很,但又很難觸摸得到。唐煎宋點明清泡,茶道代代不同,且又有民間、文人、僧侶茶道之分,中國茶實在是無法一言蔽之。

樂硯仲也深諳其理,他在終南山的茶修完成之後,又到了敦煌、西藏、沙漠進行一個人的茶修。

樂硯仲老師在敦煌茶修

樂硯仲老師在沙漠茶修

樂硯仲老師在西藏茶修

他說:「沒有真正閉關過,難以懂得其中的清涼與孤寂」,但「苦中作樂又能夠讓人無量歡喜」。就像一杯茶苦後回甘那樣,六年茶修後,樂硯仲整理出了一套茶道體系,創立了安般(bo)茶道。

「一杯茶安住你心」是安般茶道的初心,因為在樂硯仲看來,安般茶道不在於是否有好茶葉、好水源、好茶器,也不必過分抬舉茶道多好,只是希望借一杯茶安放好自己的心,去助力更安然的生活,遇見更好的自己。

敦煌蘆葦盪-陳志揚 攝

修心

不過更讓物道君深思的是,安般茶道究竟是以什麼方式,讓一杯茶安住一顆心?直至物道君有幸體驗了一把安般茶道。

走進安般茶道的茶空間,不管是帶著一顆難以安撫焦躁的心偶入,還是早已熟悉再次尋道而來,但凡從門前那條小石徑進去,心第一個沉靜下來,止不住地往裡走,越走越心安。

再走到裡間,空間設計上也沒有過多的裝飾,三兩茶席,幾幅茶掛,乾淨得很,心竟也越沉越靜,只想在這兒窩一個下午。

在茶道開始之前,樂硯仲說茶席上有個原則:止語、止評、止動。幾十分鐘的茶道,不說話應該很難吧,坐著不動那不也很累?帶著各種疑問,物道君入席而坐。

茶師淡淡定定地點香、燒水、溫器、請茶,每一個動作都緩緩而行,而對面的你只管沉下心來,停下所有思緒,什麼也不用想,也不必做,就靜靜坐著,等待一杯好茶。

/點香/

/投茶/

/出湯/

/品茗/

在這個放空自己的時刻,內心如平靜的湖面不生漣漪,也彷彿能夠聽到自己的呼吸,最後在茶師叮的一聲,才回過神來,整個茶會結束了。

/擊罄/

整個茶會下來,靜坐幾十分鐘,雙腿確實覺得有些酸痛,但心裡想的卻是不累,反而很開心。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剔除了周遭的雜音,只關照自己的心,好好享受了一杯茶的時間。

是啊,人只有真正放空自己的那一刻,任思緒天馬行空才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而安般茶道,一杯茶安住你心,就是讓人在靜靜等待時,漸漸忘記時間的存在。

人歸草木間,是調整生活中遭遇的不安,回到內心平靜時的歡欣,也難怪人們常說:茶能給我們從容的心。

其實,修一顆從容的心,又何止是茶呢?

從清晨到黃昏,或靜靜仰望,或漫步遊走,或潛心看書,或者只有那麼一點點飯後閑暇的時光欣賞美好的事物,但只要當你一回頭就忘了時間的時候,這樣的時刻,何嘗不是在修一顆從容的心呢!

感謝:樂硯仲老師接受物道專訪。

文字為物道原創,部分圖片由「安般茶道」授權提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道 的精彩文章:

你只看到李健的高冷,卻不曾聽懂他的深情
七夕不浪漫,人間不值得

TAG: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