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國中將里的「五華」個個軍功顯赫 他們都是誰

開國中將里的「五華」個個軍功顯赫 他們都是誰

原標題:開國中將里的「五華」個個軍功顯赫 他們都是誰


在1955年新中國授銜的一千多名開國將帥中,除了著名的「十大元帥」、「十大將」外,人們又根據他們中的姓名經歷歸納了「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陳」(陳賡、陳再道、陳錫聯);「四震」(王震、劉震、張震、雷震)等有趣的組合。


仔細翻看《開國將帥名錄》,還會發現有三十多位開國將軍的名字中有「華」字,比如在開國上將中,就有鄧華、蕭華、蘇振華三位很知名的將軍。



本篇想說的「五華」,都是開國中將,他們分別是:吳克華、張國華、向仲華、鍾漢華、曾國華。

在解放戰爭的遼瀋戰役中,因指揮塔山阻擊戰揚名軍內外的吳克華是我軍的名將之一。


吳克華,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排長、連長,軍部特務大隊隊長,紅七軍團第二十師六十團營長,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參謀長,紅五軍團第十三師三十七團團長,經歷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吳克華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司令員,第五旅旅長,山東軍區第五師師長,膠東軍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吳克華升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遼瀋戰役期間,他率四縱在遼西地區途經碩果累累的蘋果園,忍受饑渴而不吃蘋果,贏得「秋毫無犯」、「仁義之師」的聲譽,得到毛主席高度評價。


攻取錦州之戰,他率部在塔山地區阻擊國民黨軍增援,激戰6晝夜,擊退國民黨軍11個師進攻,為攻克錦州起了關鍵作用。戰後,四縱34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稱號,吳克華也一戰成名。



新中國成立後,吳克華任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濟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之後任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烏魯木齊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葉帥曾笑稱他五任大區司令,是解放軍中之最。


提起開國中將張國華的名字,人們會自然想起他勝利指揮的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


張國華原名張福桂,1914年出生在江西井岡山北麓的永新縣農民家庭。


1929年3月,他懷著對國家未來的期許,把名字「福桂」改為「國華」,不滿15歲就奔赴井岡山參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隊,後該隊伍成為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一部。


張國華在紅軍部隊先後當過戰士、司號員、基層連隊指揮員。他作戰英勇,在戰鬥中三次負傷。1934年,張國華任福建汀州教導團政委,在江西矮子嶺戰鬥中表現出色,榮獲三等紅星獎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級委派張國華在豫皖蘇三省樞紐地區領導建立新的豫皖蘇根據地,任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他率領全區軍民用兩年多一點時間,開闢了沙南、泛西、淮上等地區,將三個分區發展到八個分區,全區武裝由最初的1.4萬人發展到7.7萬人。還為配合陳粟大軍經略華東和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提供了大量兵源、軍需和支前民工,在解放戰爭的史冊上留下了光榮記錄。


隨著解放戰爭形勢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統一整編,張國華出任第二野戰軍18軍軍長,率部參加渡江戰役、衡寶戰役、貴陽和成都戰役等,從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


1949年7月底,張國華率18軍解放了自己的老家江西永新。當地群眾奔走相告,解放軍的軍長就是當年上井岡山當紅軍的少年張國華。


新中國成立後,張國華先後擔任西藏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政委、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委員等職。


1962年在奉命指揮中印邊境反擊作戰中,張國華抱病抵近前線。他運籌帷幄,出奇制勝,使中國邊防部隊取得壓倒性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他指揮此次作戰的顯赫戰功,得到了毛主席充分肯定,稱之為軍事政治的雙勝仗。



這場解放軍邊防部隊在高原實施反擊作戰的精彩戰例,也得到國內外眾多軍事專家首肯,張國華被稱讚為「喜馬拉雅戰神」。


向仲華是解放軍的一位優秀政治工作將領。他1911年出生於湖南漵浦縣農村,8歲入私塾讀書,16歲被保送入縣立中學讀書。一九二七年參加革命並經歷長征。

可能是因為在紅軍時期,向仲華曾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社社長的經歷,抗日戰爭時期,他被任命為新中華報社社長,解放日報社編輯,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向仲華出任冀察熱遼軍區第十三旅副政委,華北軍區第六縱隊政委,第二十兵團68軍政委,兵團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曾任解放軍裝甲兵副政委、政委,軍事科學院副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廣州軍區政委。


在廣州軍區擔任政委期間,他與司令員許世友將軍一起,共同擔任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廣西戰區的指揮員。


鍾漢華將軍戰爭年代的履歷,也多與政治工作有關。他是江西萬安縣人。1926年入團、入黨,1930年參加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紅軍歷任師宣傳科長、團政委、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長、軍委直屬政治處主任、軍委衛生部政治處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任八路軍團政委、師先遣縱隊政委、八路軍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旅政委和分區政委,長期戰鬥在冀南一線。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解放軍縱隊副政委、兵團政治部副主任等職。曾參與指揮平漢、隴海、淮海等重戰役。


建國後,歷任川東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四川軍區第二副政委,西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軍事法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軍事審判庭庭長。1963年起任武漢軍區第二政委。1972年起任廣州軍區副政委,裝甲兵政委、成都軍區政委。



長期在軍隊中擔任高級領導職務的鐘漢華,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家屬子女的私事開綠燈,留有佳話。


他的二女兒初中畢業時,正趕上部隊的一個護士學校招生,便自己報了名。在檢查身體時,因她告訴醫生自己經常肚子痛,被認為身體不合格取消了錄取資格。事後,學校得知她是鍾漢華將軍的女兒,特地打去電話說:「你是鍾政委的女兒,應該照顧,現在你已經被錄取了。」同時還通知了具體報到和上課的時間。鍾漢華知道後,堅決不同意,他嚴肅對女兒說:「絕不能去!為什麼要這樣照顧呢?」後來,二女兒服從學校分配,到農村勞動去了。

曾國華將軍,廣東省五華縣岐嶺鎮人。他1924年離家投身國民革命軍,參加了北伐戰爭。1931年在江西參加紅軍,被分到紅四軍當戰士。曾參與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1934年任紅軍連長並參加了長征。


1936年,參加紅軍東征戰役後,升任紅五團團長。抗戰爆發,曾國華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二營營長,在平型關戰役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戰後,他帶的二營五連榮獲「平型關大戰突擊連」錦旗。



此後,曾國華歷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五支隊長、教導第二旅旅長、八路軍濱海軍區代理參謀長、山東教導團團長。抗戰勝利後,任山東軍區第三師副師長。1945年初冬,與其他領導一起,率部從山東龍口港渡海到東北開闢根據地。1946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成立,曾國華任三縱7旅旅長。1946年11月升任三縱副司令員。1949年9任四野第十三兵團參謀長,後調任第十五兵團參謀長。


1951年8月之後,曾國華歷任重建的解放軍第49軍軍長、空軍第3軍軍長、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1978年1月3日病逝。


歷史故事盡在,歷史風雲故事(微信公眾號:kxylgx),歡迎各位讀者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風雲故事 的精彩文章:

原來痛中微笑才是一個政治家的最好修鍊
金國和清朝以及女真族和滿族,他們之間有著什麼聯繫?

TAG:歷史風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