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食鹽」再次成為主角,亞鐵氰化鉀真的有毒?吃鹽,有些真相你必須知道

「食鹽」再次成為主角,亞鐵氰化鉀真的有毒?吃鹽,有些真相你必須知道

本文專家:王思露,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本文審稿: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後

吃「鹽」,一直是大家熱議的一件事情,由於食鹽過多對身體會造成很多的「麻煩」,所以它備受關注。

這幾天,關於「食鹽」出現了一則熱點事件,網上一篇題為《中國賣鹽的是畜生》的文章將食鹽推向高潮。

仔細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國產食鹽中添加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其中觀點在說亞鐵氰化鉀有毒,攝入體內容易對肝臟造成傷害。事實真的是這樣?亞鐵氰化鉀是什麼?吃鹽,我們該注意些什麼?

亞鐵氰化鉀,是什麼?

亞鐵氰化鉀,淺黃色結晶或者粉末,可以溶於水,高溫時容易受熱分解;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需考慮添加範圍和添加量)。

是否可以添加到食鹽當中?

需要各位確定的是,亞鐵氰化鉀添加到食鹽當中,本身是一件合法的事情;並且在我國GB 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有明確規定:每1千克食鹽中亞鐵氰化鉀的的最大使用量是10毫克。

目前國內市場銷售的食鹽全部是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沒有經過添加的只有一些無碘鹽或者大塊的原始礦鹽。

亞鐵氰化鉀加入食鹽的作用?

說到「亞鐵氰化鉀」,其主要添加於食鹽的生產過程中;主要用途是為了「防止食鹽結塊」,將粗鹽變為細鹽。

我國在食品添加劑標準中規定可以允許使用的抗結劑總共有五種:亞鐵氰化鉀、二氧化硅、硅鋁酸鈉、磷酸三鈣以及微晶纖維素。

亞鐵氰化鉀對身體真有害嗎?

網路傳言「亞鐵氰化鉀有毒」,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將「亞鐵氰化鉀」混淆於「氰化鉀」;無論是動畫片中還是案件節目中,氰化鉀都是一種出現頻次較高的「毒藥」,其毒性的確較大,口服50-100毫克就可以引起猝死。

但其實,相差兩個字,其性質相差甚遠;關於「亞鐵氰化鉀」的毒性,市面上主要流傳著兩則謠言,一一給各位做下解釋。

亞鐵氰化鉀會分解為氰化鉀嗎?

亞鐵氰化鉀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分解為氰化鉀,這個反應的確存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反應根本無法進行;此反應的溫度條件是400攝氏度。

我們日常烹調溫度根本無法達到,最高溫度也不會超過340攝氏度;溫度達不到,也就根本不會分解出氰化鉀物質。也就是說,此則言論並不靠譜,烹調高溫並不會促使其生成有毒物質。

亞鐵氰化鉀吃多了會產生毒性?

01

首先,任何食物吃多了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02

其次,在研究毒性的話題上,任何「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都屬於不靠譜事件。

亞鐵氰化鉀想要對人體產生毒性,一個體重為70公斤的成年人至少要一次性攝入「幾十千克」的食鹽。對於正常人來說,這根本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更何況一直以來都建議大家「限鹽」,食鹽量越來越少,更何談「中毒」二字。

由此看出,此言論為「不科學言論」,談毒性,請您合理關注「劑量」。

綜合來看,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沒有任何問題,按照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食鹽攝入量和烹調溫度來看,並不會對身體產生毒性,網路言論並不靠譜,可以放心吃鹽。

國外不允許使用「亞鐵氰化鉀」?

查閱各方面資料,其實並不是如此;日本、英國以及歐盟等國家都允許在食鹽中添加使用亞鐵氰化鉀。而且,我們國家的標準其實比國外的標準還要嚴格,舉一個例子:歐盟的標準規定是在食鹽中的最高允許攝入量是每千克20毫克,其限量值是我國的2倍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我國對於「亞鐵氰化鉀」的標準更加嚴格,相對而言更加嚴謹,對於身體的影響控制也更加細緻,作為「國人」,您大可放心。

其實,對於食用鹽,您更多需要關注的應該是「食用量」的問題,因為現代人群大多食鹽超量,而鹽攝入過多會給身體帶來較大的威脅。

鹽吃多了,對身體有何影響?

食鹽過多會導致高血壓的發生,高鹽飲食的人群,其高血壓的發病率遠遠高於低鹽飲食的人群;鹽多導致鈣流失,造成缺鈣的發生;食鹽過量會將過多的鈉隨尿液排除體外,每排泄1000毫克的鈉,同時會損耗掉大約26毫克的鈣;除了這些,鹽的攝入過多還會增加胃癌等疾病的發生幾率。

鹽,究竟該吃多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正常人每天食鹽量小於6克,除去每天吃進去的食物的含鹽量(2克),實際一天炒菜用鹽量應少於4克;6克鹽相當於把一個普通啤酒瓶蓋鋪平的量。

如何控鹽更科學?

01

選擇靠譜的調味品

烹調找竅門,多用醋、檸檬汁等酸味調味汁,替代一部分鹽和醬油,同時也可以改善食物口感,促成味道鮮美。

02

烹調需注意

享受食物天然味道,烹調方式多選擇蒸煮等低溫烹調,減少煎炸炒烤等高溫烹調方式。

03

傾向「特殊味道」食材

餐食中多選擇「有味道」的菜,例如南瓜、番茄、青椒等食材,可以用食物本身的味道來增加口感。

04

放醬油需「嚴謹」

醬油中含有很多的食鹽,使用醬油等調味料,請用點、蘸等方式,而不是一次性將醬油都放進菜里。

05

選擇低鈉鹽

普通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低鈉鹽含有70%左右的氯化鈉和 30% 左右的氯化鉀,如果你選擇攝入等同重量的低鈉鹽的話,無形中你就減少了30%左右的鈉離子攝入,而味道卻相差不大。

06

出鍋前才放鹽

出鍋放鹽可以從根本上減少食鹽的添加量;其優點是此時鹽在食物的表面而並沒有滲透到食物內部,食用時舌頭也可以感受到鹹味,減少了「味淡」的感覺,但從根本上減少了鹽的攝入。

07

拒絕隱形鹽

除了「食用鹽」,生活中還含有較多的「隱形鹽」,如鹹魚、鹹蛋、腌菜、速食麵等食物;除了這些我們熟悉的高鹽食物之外,「甜飲料、挂面、餅乾」等食物含鹽量也非常高;生活中應該嚴格控制。

08

增加天然果蔬的攝入量

天然果蔬本身具有特殊的味道,烹調加工過程中可以減少鹽的添加;另外果蔬本身「高鉀低鈉」,對於身體的礦物質平衡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無論從營養角度來看還是從「控鹽」角度分析,請您增加新鮮蔬果的攝入。

一則關於「食鹽」的爆文,不經意間吸引到所有人的目光;關於「亞鐵氰化鉀」,只要合理添加(範圍、數量),其實並無危害,網路言論大多為噱頭類和誇張類謠言,並不靠譜,您大可不必相信。對於食鹽,靠譜選擇,健康(限量)食用,別讓白色粉末影響了您的健康。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思露營養師 的精彩文章:

什麼季節懷孕或生孩子對孩子最好?
缺乏葉酸導致胎兒智力低下,葉酸究竟要吃到啥時候?怎麼吃?

TAG:王思露營養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