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忍失控後悔,涉及孩子學習我就陷入死循環中,怎麼破?
傾訴
最近好幾位媽媽向節目傾訴了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她們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看著哭泣的孩子,我痛恨自己的失控,常常捫心自問:我是不是不配當媽媽?我是個很壞的媽媽吧?
——傾訴者:愛發怒的媽媽們(化名)
1、「我女兒說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強。」——小學二年級女孩的媽媽
昨天陪朵朵寫作業,我感覺自己又發瘋了。她擺弄一塊橡皮將近十分鐘,我控制不住向她吼:「快寫作業!」她不情願地拿起筆,沒寫幾個字,又開始摳手指甲,我怒了,隨手拿起鋼尺就打了她,我是真用了力氣,朵朵在那兒嚎叫,我丟開了尺,自己也開始嚎啕大哭。這種情景經常在我家上演,我像是走進了死循環。
當情緒平復後,我向她道歉,她竟然安慰我:「沒關係的,我可是打不死的小強。媽媽我愛你,下輩子還讓你當媽媽。」我的眼淚又流了下來,為了朵朵我一定要改變自己,請幫幫我!
2、天天陪到半夜12點,換來的卻是家人的指責,我很無奈——初二男孩的媽媽
我兒子今年初二,寫作業拖延,天天寫到半夜12點,我催促他快點,他根本不聽,我要是和他講道理,結果得有一半時間浪費在打嘴仗上,我在一旁困得直打嗑睡,第二天還得強打精神去上班,氣得我常常動手揍兒子,老公開始還勸我,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結果兒子越來越逆反,成績也下滑得厲害,老公也指責我沒耐心,我像困獸一樣,該怎麼辦呢?
3、看到老公不負責任的樣子,我更生氣了——小學四年級女孩的媽媽
回家的路上,我連打了兩個電話,讓老公督促女兒做作業。可我進家門,一眼就看到老公歪在床上,翹著二郎腿,拿著手機看小說,再看看女兒,連書包都沒打開,作業根本沒完成。疲憊不堪的我頓時火冒三丈,拿起鞋就往老公身上扔:「孩子不自覺,你怎麼就不提醒呢?」老公跳起來喊:「我提醒她好幾遍,她也不動彈,你說說,我是打她還是罵她?」我氣得說不出話來,把鞋架上的鞋都扔了過去,花瓶都砸碎了……
4、我是一名教師,卻因為孩子學習經常動怒,我對自己很失望——高一男孩的媽媽
我是一名教師,平時脾氣挺好,也懂一些教育心理知識,但還是因為緊張兒子的學習,經常動怒,甚至還動手打過孩子,打完了我又開始自責,對自己更是失望,道理我都懂,可怎麼就做不到呢?我兒子還特別懂事,他安慰我說:「媽媽,你打我吧,打完你心裡就沒那麼多火了。」
喃喃聽眾有話要說
每期《喃喃細語》節目
會在生活報官方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多個平台上線播出。
今天的話題也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本期節目微頭條的訪問量超10萬,
有五十多位聽眾參與了節目的討論。
微頭條網友留言
@zo1949:跟我家的差不多,這個時候的孩子都開始叛逆,往往父母的要求跟孩子的行為有著天壤之別,建議不要以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去管叛逆期的孩子。
@小世界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小灰灰17916:陪孩子寫作業我一直不能理解 他自己做不完 明天自然過不去老師那一關
喃喃後援團
心理諮詢師@田淑梅:首先,孩子只是導火索,彷彿只要孩子在,每個父母所思所想,關注點都會落在孩子的學習!孩子怎麼做,父母都緊張!孩子正在學習,家長擔心孩子是不是在用心學,會不會學……孩子沒學習,家長會生氣孩子偷懶,不負責任。
總之,現實是一些為人父母者,不允許自己輕鬆,不允許孩子放鬆。孩子稍微放鬆一點,快樂自由一點,父母通常會非常啰嗦和擔心,這種壓力使父母最終爆發。父母的緊張和擔心,與孩子有多大關係?孩子學習,家庭僅僅是誘發因素!
早年的經歷在父母內心留下深刻影響,他們透過父母的行為,情緒狀態,態度以及自己的經驗,內心中留下了深刻體驗:關於認知,情志情緒以及應對方式。比如早年的家人經常緊張擔心,那麼也同樣會影響到如今為人父母的這一輩人,他們體會不到放鬆自由的快樂,也就不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學習。
這些深刻的心靈體驗,如今在自己的小家庭中被激發,失控行為是潛意識中的創傷體驗,自己很難支配和控制。為人父母者,需要關愛自己,處理早年心理創傷,方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培養出健康自信,快樂負責的孩子。
心理諮詢師@夏佰秀:親子關係的現狀,是經過了長期漸變才形成的。孩子們在迅速的成長著,家長回顧一下,我們是否也在同步成長?有的家長只顧著發泄情緒,卻忘了如何才能真正改變自己。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為什麼我們常常關注孩子的負面,而忽視關注孩子的正向行為?對於我們不認同的行為,努力管理好情緒,允許孩子按著自身的節奏成長,靜待花開。養育孩子但不控制孩子,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心理諮詢師@陶然:家長帶著目的而對孩子暫時的順從、鼓勵、放鬆、不在意,沒有一次可以騙過孩子。希望大家覺察下自己,是否只是表面相信孩子,暗地裡卻在考驗和監視,這些孩子都能感受到,他們會因此更反叛。
心理諮詢師@孫暢:這幾個案例都是媽媽們失控,失控即失去控制,那媽媽們又為何控制孩子呢?讓孩子按自己要求做,有時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真的適合孩子。愛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們,其實是「欺軟怕硬」,因為孩子相對大人來說讓人感覺弱小而安全。
家庭中夫妻關係更重要,可很多媽媽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學習說到底是孩子的事,家長過分參與,孩子們覺得是給媽媽學的,而不是為了自己。為了讓別人滿意做的事兒,誰能那麼上心呢?長此下去,可能不只是學習,其他方面孩子也會沒有承擔能力。
如果你有煩惱,想要傾訴
如果你有困惑,尋求解答
就來傾訴小屋坐坐吧


TAG:胡兵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