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對於孩子而言,壞的習慣一旦形成,自然而然會成為學習上的阻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影響孩子得高分的7種習慣,體貼的曉語早已準備好解決對策,就等你了~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不會閱讀

中高考改革之後,「得語文者得天下」就成為決勝考場的關鍵。

舉個例子:同樣是描寫一個人的站姿不優雅,大多數同學都會平淡地湊字數:「她的站姿很不優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而那些讀過魯迅《故鄉》的同學,就知道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

「她站在那裡,雙手叉腰,像個細腳伶仃的圓規!」

所以你看,課外書讀少了,你連生活中最基本的「站」這個小動作都描寫不好,作文怎麼能寫好呢?

小說、名人傳記、詩歌……閱讀內容選擇你感興趣的即可。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方法,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等讀書方法。

利用多種渠道擴展自己的閱讀量。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學會摘記和寫讀書心得。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在閱讀中學會獨立思考,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學會選擇課外閱讀書籍、報刊,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會規劃學習

在學習上花的時間越多,成績就越好嗎?

不一定!

有些同學雖然看起來很努力,課間不出去玩,周末也窩在家裡寫作業,但他大部分時間並沒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無目的、心浮氣躁地「磨洋工」。一個班裡30%~40%左右的中等生,基本都是這個狀態。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有的同學從來不熬夜,該玩的時間也在瘋玩,但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能提前做個計劃,知道總共有哪些任務,安排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一個班裡10%左右的尖子生,都是這個狀態。

決定成績的並不是你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自己製作學習計劃並堅決完成。

先仔細想想,這段時間最想在哪方面有收穫?是單詞量的突飛猛進,還是語文素材的積累,還是數學基礎的鞏固?選一個你最想要的目標,然後進行分解。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給自己些小獎勵。當天的計劃若能執行,不妨在下周的計劃表裡給自己安排看一場電影。 周計劃能執行,和爸爸媽媽一起商量一個獎勵措施吧,選你最喜歡的。

遇到變動時怎麼辦?寫下每天最重要的六件事。重要者先行。

粗心、眼高手低

身邊經常有同學考完試後說:「我竟然忘了這個知識點,粗心了粗心了……」他真是粗心嗎?

不,他就是這個知識點沒掌握好,基礎不紮實而已。所謂的「粗心」「馬虎」,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借口。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細心、沉穩、腳踏實地,是一個好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考試的時候,你要是隨便粗心兩三道,幾十分可能就沒了!

這時候,你再用「粗心」安慰自己,還有啥用?

多讀幾遍題目,尤其是幾何題,綜合題。看清題目的已經條件,轉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同時將已知條件標註到圖上,一步一步來。

認真仔細,重視作題的步驟,重視過程,不要只關注答案,掌握方法,提高解題正確率,吸取教訓,防止一錯再錯。

不會管理自己情緒

情緒波動是學生當中一個極為普遍的問題。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對自己的情緒比較難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一旦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階段心情低潮,學習成績也就因此起伏不定。

這類學生興趣和情緒容易變換,考了高分後,驕傲自滿;考了低分後,焦慮不安、自卑、迷茫自怨自艾,沉浸在學習失敗中不能自拔。

考試時出現緊張心理要迅速進行調節,快速進入正常應考狀態,可採用以下兩種方法調節焦慮情緒:

自我暗示法。用平時自己考試中曾有優異成績來不斷暗示自己:我是考生中的佼佼者;我一定能考得理想的成績;我雖然有困難的題目,但別人不會做的題目也很多。

決戰決勝法。視考場為考試的大敵,用過去因怯場而失敗的教訓鞭策自己決戰決勝。

平常的話,學會釋放壓力(去操場跑圈就是個很不錯的辦法),穩定情緒,積極面對學習困境把握節奏,告別學習疲勞。

拖延磨蹭

成績差的孩子,99%都是拖延症!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絕對不會今天做;假期里能先玩的,絕對不會先寫作業。

他們的常態是:作業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寫會作業,喝口水,再休息一會……

拖延症的壞處在於,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不但學習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會變得磨磨蹭蹭。

體會一下高效的習慣。你會玩得更開心,學得更開心。從半個小時開始練習,在這段時間內,只專心做一件事情,譬如做一篇數學卷子,或者看一本書。

把所有可能造成誘惑的東西收起來,或者乾脆換個環境。舒適的家不是最適合學習的場所。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如果連半個小時都無法堅持,是不是會對自己很失望呢?想想失敗的感覺,再想想成功堅持的感覺,遇到誘惑時做個正確的選擇。

不注重總結

很多同學在複習階段不重視錯題,做錯的題目連答案都不該,或者僅僅把標準答案寫在旁邊,不去總結錯誤的原因、總結正確的方法,導致考試中一錯再錯,成績難以提高。

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學習的難點所在。發現規律,抓住重點,才能能有針對性地複習補救。

所以,一定要整理一個「錯題集」,每次作業、測試和考試之後,將其中錯的題目都記錄下來,這些很可能就是同學的知識漏洞。

家長也要督促孩子經常看這些題目,時間長了漏洞就會補上。

基礎不紮實

學習是一個持續、連貫的過程。每天的學習都需要按一個合理的順序,每個科目的學習更具有前後連貫性。

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必定會影響到下一個環節,從而導致學習節奏的混亂,最後導致知識消化不良。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對於前面已經學過的知識還沒掌握好,老師再講新的知識,自然就會聽不懂了。結果不懂的知識點越來越多,新的內容又紛至沓來,從而陷入「一步慢導致步步慢」的惡性循環。

對學過的知識一知半解,背誦、記憶時出錯率多,上課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看似聽懂了,過幾天後一問三不知,經常需要翻書查看例題和知識點,做題和考試磕磕絆絆。

課前一定要有預習,預習效果怎麼檢測?

試著對你所預習的內容提幾個問題。

試著複述。

聽課時要有主動性,盡量在聽懂的基礎上做筆記,而不是一味抄筆記,否則根本就沒有思考的空間,實在聽不懂一定要標記出來,課下儘快找老師或者聽懂了同學給自己講講。

老師提醒:有這幾種習慣必定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複習要及時,並且一定要動腦。走馬觀花的瀏覽只能加深機械的記憶,更重要的是進行思考。

對於一些書上的公式、定理、單詞、成語等基礎知識,自己可以做些歸納整理,紮實基礎!

-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