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道德經》教會你虛與靜的人生境界

《道德經》教會你虛與靜的人生境界

虛極靜篤

《道德經》十六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虛要虛到極點,靜要靜到篤實。這是什麼狀態?就是無虛、無靜的狀態。你拚命追求虛,因為有個虛的觀念揮之不去,你拚命想靜下來,因為有個靜的觀念存留於心。沒有個虛的想法,沒有個靜的觀念,虛和靜不留存於心,也就到了最高境界。

《道德經》教會你虛與靜的人生境界

虛是對道的形容,《莊子》言,「惟道極虛」。靜是對道的表述,下文雲「歸根曰靜」,返回本源就叫做靜,世界的本源為何?道也。

虛和靜到了極致,才能觀。所以「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蓬勃生長,一般人皆為萬物的欣欣向榮而陶醉,生髮追逐之意欲。致虛守靜者,卻能從萬象繁複中看到回歸之理。

回歸何處?「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世界萬物變化紛紛,豐富多彩,終究要回到本源,「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回歸本源叫做靜,靜叫做回歸本來狀態。

靜不是沒有任何動靜的意思,它是叫你從結局來看世界,萬物的結局都是回歸本源,本源是道,道是虛的。萬物從道中產生,最終又回歸於道,中間的過程再怎麼轟轟烈烈,終究會歸於沉寂。

老子告訴你要從結局來看人生,從結局來看的話,再偉大的人生也是黃土一抔,再絢麗的風景也是過眼煙雲。萬物的過程就是從無到有,有又歸無。人生何必執著,洒脫一點才是真快樂。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回歸本源才是常道,了解常道才是明白的人,或者說,是智慧的人。本源的特點是虛無寂靜,你不需要刻意求索,反而常生智慧。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道,胡作妄為,會給自己帶來兇險。

《道德經》教會你虛與靜的人生境界

老子常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知常,即是不知足,不知止,拚命向外求索。拚命向外求索的結果,一是得不到,氣憤難平,鬱鬱寡歡,心情不快樂。二是你得到了,你得到的東西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誅弟,逼父禪讓,他得到了皇位,但在他內心深處,這真是他想要的嗎?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生命常回到根源,根源即是結局,如此思索人生,就會無不包容;能夠包容一切,就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就會周全;周全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與道同在了;與道同在,就可長長久久,終身不會有危險。

大公無私為什麼就周全呢?就要對道家的核心思想有深刻的理解。道家講究無為,為什麼無為?因為萬物自為。萬物自為你不要干擾就好了,你越干擾越亂,越有後遺症。你不干擾萬物的自由發展,萬物自己就搞好了,就周全了。一旦有為,就有偏,就無法周全了。

道的特色是虛和靜,虛才能包容一切,靜才能不變應萬變,回到虛和靜的狀態,面對世間萬象,不執著,不佔有,因應自然,順勢而為,平淡從容之樂,可長可久。

來源:簡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