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徽州商幫記

徽州商幫記

徽州位於安徽南部,新安江上游皖、浙、贛三省交界處。三國時期,徽州為新都郡;晉太康年間改為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為歙州;北宋末年改為徽州,從此,便有了徽州之名。

明清兩朝的徽州府,下轄歙縣、休寧、黟縣、祁縣、婺源(今屬江西省)、績溪六縣。

徽州風景秀麗,山水宜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就位於徽州境內。這裡重巒疊嶂,煙雲繚繞,河流清澈,鳥語花香,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美贊。

明清時期的徽州,陸路交通極其不便,但水路交通卻相當便捷,其境內最大的水系新安江,乘舟東下可直達杭州、蘇州;而祁門一帶則由昌江可入鄱陽湖。上可連湖廣,下可接蘇杭。

徽州商幫記

徽州物產豐富,盛產竹木、茶葉和陶土。徽杉以婺源所產最堅硬,堪稱上品。祁門茶葉,色黃而味香,質量上乘。陶土是上天賜給徽州人最大的禮物,瓷都景德鎮所產的瓷器,行銷海內外,聞名遐邇,但其制瓷的原料,卻產自徽州。

徽州的手工業十分發達,最具特色的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馳名全國。

徽州鍾靈毓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黃賓鴻、陶行知、胡適、詹天佑、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羅聘,都是徽州人。

徽州有著悠久的經商傳統,至遲在東晉時期,徽州商人(又稱新安商人)的活動就已見於歷史記載,《晉書》載,徽州人輕「離別」,常出外經商。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於江湖間,從事賈販。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產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唐代,祁門茶市十分興盛。南唐,休寧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紙已遠銷四川。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刀」。理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城的一半,人稱「祝半州」。

到了明朝中葉,徽州商人已經形成了一個以徽州府籍為主體的商幫集團,俗稱「徽州商幫」,簡稱「徽商」。

徽商稱雄商界達400年之久,其中明成化、弘治年間為其形成時期;從成化、弘治之際到萬曆年中葉的100餘年間為其發展時期;從萬曆後期到清康熙初年的近100年間為其波折受挫時期;從康熙中葉到嘉慶、道光之際的100餘年間為其興盛時期;從道光中葉到清末的近100年間為其衰落時期。

徽州商幫是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地區出現的最大的地域商幫。徽商不僅活躍在大江南北與黃河兩岸,足跡遍及全國各地,而且還遠涉重洋,拓展于海外。其商業資本之巨、活動範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治生謀術之精、經營行業之多、從業人數之眾,在當時中國商界均是首屈一指,幾執商界之牛耳,與晉商並稱商界兩大勁旅。明代萬曆時人謝肇;制在其《五雜俎》中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山西)。」

徽州商人在外經商發家後,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不少人回鄉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量豪華民宅、祠堂、牌坊,為獨具特色徽派建築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徽商以自己的傑出實踐,實現了雄踞中國商界400餘年事業的輝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蹟。

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明清時期的徽商之富,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清代乾隆年間,僅徽州鹽商的總資本就可抵得上全國一年財政的總收入。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資本有四五千萬兩銀子,而清朝最鼎盛時的國庫存銀不過7000萬兩。乾隆末年,中國對外貿易有巨額順差,關稅盈餘每年85萬兩,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壟斷經營的茶葉位居第一。

大商人江春、鮑蔌芳、胡天注、汪定貴、胡雪岩、程量越等名震南北,雄踞一方。蘇北的儀征、淮安等地由於鹽業市場的繁榮曾「舟楫停阜,望之隱約城郭」,整個東南沿海凡是交易頻繁的地方都有徽商出沒。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眾徽商為博得龍顏大悅,佔盡風光,出盡風頭。乾隆驚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說徽州不可能不說到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是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這些都是文人們描寫揚州的詩句。

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支撐起揚州繁華的基礎是鹽務和漕運,而這兩項業務基本都由徽商壟斷。當時在揚州的徽州鹽商,或為場商(專向灶戶收購食鹽),或為運商,各有其生財之道。休寧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間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當時的湖廣是淮鹽暢銷口岸,所銷之鹽占淮鹽的一半以上。直到現在,揚州的說書人還有「這揚州城原是徽州殖民地」的說辭,揚州人以自己的祖籍是徽州而引以為榮。

徽商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江春和鮑漱芳,他們都是歙縣人。江春早年鄉試失敗,棄學經商,寓居揚州。他深諳官商結合的道理,乾隆六次下江南,江春徘徊接駕,並個人捐銀30萬兩。乾隆對他頗有好感,為他手書「怡性堂」匾額,賜封為內務奉宸苑卿,授以布政使之銜。揚州瘦西湖有一座磚砌三層白塔,酷似北京北海公園的喇嘛塔,相傳此塔就是江春所建。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充分反映了徽州鹽商的財雄勢大。鮑漱芳從小跟隨父親在揚州經營鹽業,也沒有科舉經歷。他多次捐款為朝廷濟困,180年黃河、淮河大水災,洪澤湖決堤,他先後捐米6萬石,捐麥4萬石,賑濟災民。改六塘河需開山歸海,他集眾輸銀300萬兩。鮑漱芳屢次捐輸,深得嘉慶皇帝讚賞。乾隆皇帝也曾親筆為鮑家祠堂寫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紫陽書院就是得到鮑漱芳捐款才得以重建,並一直保持到今天。

財富的急劇增長帶動了整個徽商所在地的繁榮。文學藝術方面,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揚州書院、揚州畫舫、揚州瘦馬(病態美女)日此大興;揚州園林,所謂「二十四橋」,「平山堂」,以瘦淡見長,不讓蘇杭;徽州建築,徽菜庖廚,博採眾長,大富大貴,巧奪天工;南北地方戲崑腔、弋腔、秦腔都以在鹽商的庭院中獻藝為朝宗,京劇藝術就是乾隆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而正式誕生的;徽商們的生活方式竟相開放,引領潮流,以至發契於徽商的早茶晚浴(早晨皮包水,傍晚水包皮)在東南一帶成為一種時尚。

徽商繼鹽業後大舉進入典當業。歷史上記載說:金陵當鋪總有五百家,大部分為徽商所有。後來他們把典當行設到鄉村小鎮,至此社會上又流傳起「無典不徽」的諺語。就連典當行的掌柜稱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語。徽州方言成了當鋪的通用行話,《古今小說》、《拍案驚奇》等明清小說所反映的相關內容也多取材於徽籍典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