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分分鐘讓中國斷網?中科院專家:一派胡言

美國分分鐘讓中國斷網?中科院專家:一派胡言


近期,一篇題為《美國分分鐘讓中國斷網?》的文章引起中國網民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北京知識安全工程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呂述望教授接受了《僑報》專訪,詳細解釋了「中國沒有互聯網」的現狀。在他看來,目前全世界除極個別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都使用的是美國的internet服務,中國並沒有互聯網,而是美國Internet的用戶大國。


「我們沒有互聯網,我們只有網際網路,我們實際用的是美國的網,美國總統有權隨時關掉一個國家的網際網路通道,控制它是很方便的事。」呂述望教授對《僑報》記者說道。

作者:呂述望


本文原載美國僑報網,2018年8月10日



呂述望教授在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發表主題演講


全球只有一個主根伺服器在美國


今天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網際網路、手機、Email給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網路的發展正在改造傳統產業,但網路經濟繁榮之下也讓人憂心忡忡。


呂述望 ,一位地道的密碼學家,90年代初當網路在中國興起的時候,他卻關注起網路安全,因為密碼植入的土壤——網路如果不安全,密碼便毫無安全可言。從那時候開始,呂述望一直擔心從美國傳進來的新生技術網際網路,隱藏著安全問題。


呂述望認為,所謂的國際互聯網根本就是一個偽概念。因為目前互聯網有一個主根伺服器,這個主根伺服器事實上控制著「互聯網」全網的解析和有序運行。

1個為主根伺服器,放置在美國,其餘12個均為輔根伺服器。其中9個放置在美國,歐洲2個,位於英國和瑞典,亞洲1個,位於日本。

所有根伺服器均由美國政府授權的互聯網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ICANN統一管理,負責全球互聯網域名根伺服器、域名體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


呂述望表示,從本質上看,目前中國老百姓使用的是由美國發明的一張網,也就是網際網路(Internet)。它是由美國主根控制的網路而不是全球共有的網路,並非「國際互聯網」。中國公眾使用的也不是「中國互聯網」,中國人使用的網路一直是主根伺服器在美國的網際網路,並非多張獨立的網。


假如美國中斷了已經提供的網路服務,我們還能得到由網際網路提供的國際網路服務嗎?呂述望認為,如果美國果真中斷了某些根伺服器的服務,整個網際網路的經由根伺服器的IP地址將無法解析出來,這些域名所指向的網站就會從網際網路中消失了。


「美國理論上有能力給中國的公眾網路停止服務,其實這種局部停網事件經常發生的概率也不大。」呂述望表示,2014年1月21日,全球不少知名網站被錯誤解析指向了同一個IP地址,中國百度新浪等網站也受影響。1997年,由於根伺服器錯誤地使用了空白名單,網際網路局部地區幾天之內網頁無法訪問,郵件無法發送,是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呂述望認為,雖然這些有可能是故障,但是不能低估美國控制網際網路的能力。


中國用的是美國「網際網路」而非「互聯網」


互聯是網路技術中的一種連接方式,是兩個或者多個網路之間的平等連接,不存在主從關係,而接入是從一張網路接入到另一張主網路,二者之間是主從關係。呂述望教授表示,Internet 是美國管理的一張網,其他國家的網路都是網際網路的接入網路,是 Internet 的子網,就像集團公司下各個地方建設的分公司一樣。


各接入國接入 Internet 時都與Internet 的管理機構 ICANN 簽訂了網路接入協約,需要按規定繳費並受其管轄。他進一步介紹,Internet 核心的 TCP/IP 協議採用特定機構統一集中分配 IP 地址與域名的方式進行管理。主根域名伺服器在美國。


美國向其他國家提供部分網路服務功能,對計算機信息系統聯網技術缺乏的國家無疑是一個好事。但是,1994年4 月20 日,中國將計算機信息系統全功能地接入Internet,這種把中國人和其計算機信息處理部件等形成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一起接入到Internet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新技術的非理性應用導致了中國網路空間主權的全局性淪陷,美國通過Internet服務把自己的網路空間穿透各國的海陸空防線覆蓋了世界,獲得了世界性的網路霸權。


美國可以通過主根伺服器控制 Internet 的各接入國的公眾用網,也可以掌握其他國家的網路信息流。因此,中國的網路與 Internet 是主從關係,不能翻譯成互聯網,而應翻譯成網際網路。

「我每天用手機上著的網,是按照規定租用給租用費,像我們使用電話一樣。」,呂述望表示,每年中國都向美國交服務費,中國的網路才能得以正常運行。


自 1994 年中國接入網際網路以來,個人、企業工作人員、國家政府工作人員在沒有主權的網路空間隨意傳遞或搜索信息而不自覺,而這種不自覺直接的後果是造成大量的數據外流。


這種信息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利用大數據分析,獲得他們想知道的有價值的信息,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公民隱私構成嚴重危險。事實上,Internet 的非理性應用既損毀了中華文化的根基,又嚴重威脅國家安全。


「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就應該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看中國網路之安全,但在談安全之前,我要『糾錯』」,呂述望表示,網際網路被翻譯成「互聯網」,甚至大講中國「互聯網」如何成功,對中國的網路安全事業帶來了極大的混亂。




公眾網路面臨困境,自主創新才是解決之道


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


中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網路安全專家普遍認為,安全是網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互聯網 +」的大勢之下,網路信息安全保障急迫性越來越凸顯。


「我把中國網路空間分為兩塊,中國的網路空間一塊我稱為政府管理類,就是軍網、內網、專業網等,另外一塊網路叫公眾服務類網路,我們現在事實上真正建設的都是政府管理類的網路,公眾網路就是老百姓上的網,這一方面亟待加強建設。」呂述望向《僑報》表示。


2013年末,希拉里?柯林頓曾說過一句話:「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China」,翻譯過來是「穿越中國的現代防火牆,我們美國人能夠到達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呂教授認為希拉里沒有吹牛。美國人通過提供「優質」技術與服務,事實上佔據了網路戰的高地,這將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嚴重挑戰。

呂述望表示,在網路受制於人的情況下,我們的技術、硬體絕對不能再受制於人。我們不能只圖眼前便捷省事,全面依賴引進而放棄自主創新,那麼,未來就像現在的網路一樣,完全受制於人,國家安全將遭受更嚴重的威脅。


呂述望主張中國應該建立多張獨立的公眾網路,例如「漢網」、「唐網」、「宋網」、「華夏網」,各有創新,自主建設,服務國家,服務人民,也避免「一張美國的網統治中國」。目前建設中國自己的公眾網不是能立竿見影的,中國公眾廣泛使用在 Internet服務上微信的局面,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改變。當然我們的公眾網路也應該提供必要的國際網路服務,滿足世界各民族多樣化的需求。


不能「一國獨大」, 網路空間需各國共同治理


長期以來,美國在全球網路空間當中佔有基礎資源和控制分配權,經濟收益之外,還能夠獲得廣泛的安全收益。隨著網路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國對美國的做法越來越表現出更多的擔心。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汪曉風認為,作為網路空間的全球樞紐,美國可以在其境內通過國內立法監控全球數據流動,獲取情報信息,應對通過網路途徑發起的敵對行動,美國還可以將這些情報與同盟和夥伴分享,加強其在網路安全和其他安全領域的主導權。


「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以伊拉克局勢動蕩為由,敦促「Internet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終止其國家頂級域名的解析,伊拉克因此從網路空間消失。」汪曉風表示,擁有域名解析的控制權,美國可以令對其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機構、組織的網站甚至整個國家的網路無法訪問。


中國認為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國際網路基礎資源管理的權利,應建立一個多邊透明的國際分配體系,合理分配網路基礎資源。國際社會對美國獨攬網際網路控制權也多有不滿,各國向美國奪權的鬥爭在2005年11月激化到了頂點,170多個國家都要求美國放棄對ICANN的獨家監管,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也向美國施壓。面對緊張局面,美國國會以423票對0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政府明確表明美國控制網際網路的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面對內外壓力,美國政府在保持實質控制的基礎上作出有限讓步,如賦予ICANN更多自主權。2006年9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將逐步擴大ICANN的自主權。商務部表示:從2009年起,ICANN不再接受該部門指定的工作,它的做法將由自己的社團成員決定;不再每半年向該部門遞交書面報告,而改為每年發表面向整個網際網路社區的宏觀報告;不再定期向該部門彙報,而改為由執委會高層與商務部官員舉行不定期會議。


汪曉風表示,這些變化在中國業界人士看來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因為美國商務部控制ICANN的協議又續簽了三年。對此,僅歐盟表達了謹慎樂觀,其他國家則明顯對這一態度缺乏信心。


事實上,中國對於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並無異議,但希望國際組織獲得更多的主導權,即將網路空間的資源分配和政策協調置於一個或多個政府間機構之下,從而為國家在網路安全治理中謀求更大的作用。中國認為各國網路空間彼此相連,分屬不同的主權管轄範圍,沒有一國可以獨善其身,更不能靠一國之力確保本國的信息和網路空間安全,需要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


汪曉風表示,制定信息和網路空間國際規則,是當前維護各國信息和網路空間安全的緊迫課題,而「作為最具普遍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是制定上述規則的最合適平台」。聯合國也認為「網路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公共設施,網際網路的國際管理應是多變、透明和民主的,由政府、私營部門、民間團體和國際組織全面參與」,並積極推動國際電信聯盟獲得網際網路治理的主導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日本陰謀,日本導演的這出好戲,被中國忽悠了20年
中美又談判?釋放三大信號!李嘉誠放狠話:特朗普必敗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