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書法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它具有深刻的學術性。許多學習者因學不得法半途而廢或終無大成。然而學習者該從哪些方面加以注意?

一、忌不守法度

任何一門藝術,都有其相應的規矩、可循的法則,從藝者最初總要經過一個循規蹈矩的過程,方可得其門而入。古時學藝無學堂,多是承繼家傳或拜師求教。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書法的初學者沒有例外地要從臨摹古人碑帖開始,這幾乎是幾千年不變的不二法門。唐人張懷瓘說:「是故學則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二、忌盲目擇帖

既要臨古,就得選帖,這是學書者之首務。走進書店,巨典薄帖應有盡有,百家千體目不暇接,這真是令過來人艷羨的當今學書者的大福大幸。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在浩瀚的碑山帖海中,選擇何種碑帖更適合自己?大多數初學者自然是依照教材所圈定的範圍、設置的課程,入規應矩,循序漸進。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但是仍能發現種種盲目擇帖的情況。真草隸篆,囫圇吞棗。大家在初學書勁頭很足,恨不能一口吃個胖子,雖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對,效果也好不了。我們知道,不同書體有不同的筆法和字法都是迥然不同的。書體與書體是有差異的。初學者一開始就今日作篆,明日作隸,早晨寫楷,夜晚寫草,不讓篆之橫平豎直、隸之蠶頭雁尾、楷之一波三折、草之牽絲連帶搞得頭昏眼花、稀里糊塗才怪呢。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有的初學者倒是沒有貪多求全,而是專攻一二體;可是,又犯了同臨風格各異的一體多帖的錯誤。譬如臨唐楷,一邊臨著歐陽詢的《九成宮》,一邊又臨著顏真卿的《勤禮碑》,弄得歐中出顏,顏里含歐;非歐非顏,張冠李戴,很不是滋味。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歐、顏楷書相較:歐字相背內擫,內緊外松;顏字相向外拓,內松外緊;歐字平正窄長,欹側有致,顏字正方右翹,以拙出奇;歐字勻稱穩健,粗細相當;顏字頓挫分明,橫細豎粗;歐字方起圓結,隸意猶存;顏字易方為圓,篆意可見… …反差如此之大,同時臨習,筆法混淆、結法紊亂就在所難免了。李瑞清說:「書學分帖學、碑學兩大派,......帖學為南派,碑學為北派。何謂帖學?簡札之類是也。何謂碑學?摩崖碑銘是也。」

三、忌拘泥呆板

初學書法,肯定要進行相當一段時間憑文按本的臨摹,且這種臨摹必須規行矩步,不摻己意才好。然而,合規應矩不等於拘泥呆板;如果初學者一開始就養成了拘泥於規模的習性,寫字如土塑木雕,板定固窒,則對將來的發展是十分有害的。既要入規應矩,又不能拘泥呆板,這是一對矛盾。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怎樣處理呢?第一,不要依賴格子寫字。近年還有人研製出帶格的「水寫紙」,以毛筆蘸清水在紙上寫字,濕著清晰可見,幹了字又褪去。如此反覆使用,既不浪費紙,又省了墨水。應該說,這都是些好辦法,幫了許多學書者的忙;不過,這些辦法對於那些寫字尚無結構意識和行列排布能力的孩童是必要的,可以起到一種誘導和強化的作用。

對於成人,則顯得多餘,甚至有害。客觀上的確規範了字形,約束了行列,臨寫得像了,卷面也整潔;但經年累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對格子的依賴性和整齊劃一的布局習慣,削弱了視察力、應變力和大局觀,抑制了靈氣與才情。一旦離開格子,就不知所措,下筆躊躇。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第二,忠實於原作。在初學階段,為了強化筆法,加深記憶,攻克某個不易掌握的點畫和某個難以處置的範字,採取集中時間重複臨寫某畫某字的方法,是必要的,是有效的。大書家米芾也稱「一日不書,便覺思澀」。可見筆墨技巧是個硬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偽的。

四、忌朝秦暮楚

初學者極易出現下述三種情況:對自己學書的發展前景存著疑問,舉棋不定,猶猶豫豫;對自己的學習成效存著疑問,寫寫停停,斷斷續續;對所臨碑帖是否適合自己存著疑問,見異思遷,換來換去。無論哪一種情況,皆因缺少「三心」,即決心、信心和恆心。這「三心」缺一不可,缺一則一事無成。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首先要解決決心問題。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你既然已經開了頭,過了一個難關,何不趁勢拿出「落子無悔大丈夫」的氣概,抱著「劍已出鞘,唯有戰鬥」的果敢,朝著你設定的目標走去?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其次要解決信心問題。有人說:「自信是承受大任的第一要件。」可見信心是何等的重要。書法初學者要想樹立起信心,不妨從一件細小的事情做起:將自己臨寫的字,按臨寫的前後順序編上號,積攢保存下來。過一段時間,拿出來進行比較,你就會發現,第一張與第五十張之間,差別是顯而易見的。再過一段時間,你甚至會覺得第一張與第二百張,簡直不是一人所為。那時,你喜出望外之後,還會有幾分驚訝,遂信心激增,躊躇滿志。可惜有的容易急躁,往往拿今天與昨天比。相近的兩件臨字,變化微不足辨,不可能產生飛躍。看不到進展,於是喪失信心。如果你有了信心,再加上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平常心,或許哪一天,不知不覺地你就成功了。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第三要解決恆心問題。心裡想、嘴上說,都容易,實實在在做起來,且一直做到底則很難。然而,難與易是相對的。臨帖習字,再難也難不到赴湯蹈火、流血犧牲的程度。古人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都是無數成功者的經驗之談。這就好比兩人同時臨帖,一個臨著臨著覺無起色,不斷換帖。另一個認準一帖,久臨不輟。三五年後,淺嘗輒止的前者一事無成,一帖也寫不像,仍然是個初學者;而持之以恆的後者則成了一事,將那個帖臨得爛熟,儼然一名高手。所以,初學者千萬不要做「瓜里挑瓜,挑得眼花」的傻事。其實,決心、信心和恆心,都不是孤立的,要合在一起,存乎一心才生效。

五、忌學不致用

基礎差不要緊,就像一張白紙,上面沒有髒亂的痕迹,反倒是一個優勢,只要方法得當,假以時日,最新最美的文字和圖畫就能出現。

臨字有板有眼,習作也揮灑自如,但學不致用,學有何用?那一筆寫得頗為順手的「自由體」,越寫越熟練,越熟練越自鳴得意,但越熟練離法度越遠,最終只會落得個孤芳自賞的地步。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野路派」書法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也是能否學好書法的前提。臨摹的目的是什麼?按古人的話說,「一遍正其手腳」,首先要把組成漢字的各種點畫的基本寫法練好;「二遍須學形勢」,學會將點畫結構成端麗的字態;「三遍須令似本」,要臨寫得與範本相似;「四遍加以遒潤」,形似之後還須追求點畫線條的勁健、豐潤和精美;「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澀」,最終達到提按頓挫、轉折振戰的靈動自如。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所以,初學者須有摹以為學的正確態度,忍痛割愛,捨得將多年的寫字習慣忘掉,忘得越乾淨越好。實際上,你丟掉的只是不規範的用筆結字的習氣,而對筆墨的操縱能力還在,仍比初與筆墨打交道的人有優勢,損失了什麼?

六、忌好異尚奇

為何又要「忌好異尚奇」呢?這裡有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對象有不同要求的問題。書法初學者,連書法創作的基本技能都不具備,更談不上知識積累、藝術修養、感知生活的超強能力和創作實踐的豐富經驗等等。在與「凡夫俗子」無異的情形下,一定要做出然越俗的舉動來,往往會弄巧成拙。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野路派」書法

有的初學者大概覺得秦篆、漢隸、魏碑、「二王」、唐楷這些被千秋百代學書人奉為圭臬的東西過於普及,司空見慣、為世人盡知,一窩蜂去臨它學它沒有出路,沒有意思,也不過癮;於是就在古人那裡挑些奇的怪的,或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東西去模仿。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比如那個隸不隸、篆不篆、楷不楷的《爨寶子碑》;那個隸也有、篆也有、楷也有的鄭板橋行草;那個不像毛筆寫的,倒像刷子刷的,將橫畫摞起來如柴火堆兒似的金農「漆書」;那些根本不受什麼逆入、藏鋒一類筆法約束管制,連中鋒行筆也無需講究,動不動還可以無所顧忌地劃拉出一條黃鼠狼尾巴似的比一個字甚至一行字還長得多的粗墨道來的竹木簡書;那些古時民間無名氏的墓誌碑銘、磚文瓦字… …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這些東西好還是不好?依我看,不僅好,而且精彩絕倫。但是,精彩絕倫也不能學!尤其是初學者,欣賞欣賞可以,如何借鑒那也是後話,現在是萬萬臨摹不得的「爨寶子」上接漢古,下開唐法;鄭板橋融匯四體,自創新格;金農心精研漢隸,獨樹一幟;竹木簡前承秦篆,後啟漢隸… …沒有哪個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七、忌重墨輕文

對初學者來說,這個題目看似提出得有些早,也有點大,其實不然。在刻苦臨帖練功的同時,「文」的問題也應高度重視,文墨必須並重。重墨輕文的後果是什麼?一是草法不當。二是繁簡併用。三是錯字別字。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寫錯別字比繁簡併用問題更嚴重。作品出現錯別字,便是廢紙。歸納起來,寫錯別字主要有三種類型。其一,對一些有繁體、異體的多義字的誤用。舉幾個常見的例子:茶几的「幾」寫成幾何的「攜」;皇后的「後」寫成後代的「俊」;攪和的「和」寫成溫和的「酥」;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書家的詩文功夫,是需要畢生窮修的。

八、忌急功近利

書法比之工作,如同休閑,比之娛樂,又是一門學問;繁忙中得休閑,娛樂中長學問,實在是一個好處多、益處大的行當。較之其他藝術門類,書法創作的工具簡單,素材簡單,過程簡單,最易上手,是獨一無二的人人可為的大眾性藝術。曾幾何時,某些媒體紛紛推出書法神童、翰墨奇才、工人書法家、農民書法家和士兵書法家;頻頻報道某某寫下世界最大的大字,最長的長卷,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屢屢宣傳左手書、雙管書、多管書、鬍鬚書、腳書、沙書、反書、倒書和邊唱邊書是如何如何地了得。書法在許多人眼裡,就成了一個什麼人都玩得,怎麼玩都可以的玩藝兒,於是就躍躍欲試。你三五歲的幼兒會寫幾個毛筆字就成了「神童」,剛當幾天兵的毛頭小夥子能成為「書法家」,我幾十歲還寫不過你么?你抄一部《三國演義》就破了長卷的記錄,我再多花點時間把《水滸傳》抄出來,不比你長得多?… …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於是,學書者就越來越多,趨之若騖。學了一陣子似乎覺得並無想像中那麼簡單熱鬧,就心浮氣躁,就耐不住寂寞,就想方設法去施展「字外功」。有的不再揮汗呵凍窮研苦練了,而是率爾酬應,薄利多銷,總想著善筆得富的好事。有的缺乏自知之明,高自標許,熱衷於一本一本接著出集子,一個一個接著辦展覽,一篇一篇託人作文章,揚名心切。有的見展廳里大字巨幅搶眼奪目,就往大里寫;見小字書札討人喜歡,遂往小里寫;見殘紙散簡古拙奇特,又往拙里寫,隨波逐浪,見風使舵…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抱著這樣的學書目的和態度,到頭來,或許唬住了一些外行,弄到幾個小錢;或許鑽著了一個空子,擠進書法協會;或許找到了幾筆贊助,搞出一點「名堂」,但充其量枉得一時虛名廉譽,曇花一現,作品卻終因工虧翰墨,透著一股子市井塵俗氣,毫無價值。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書法家」的頭銜,不像博士、教授那樣有國家學術權威機構嚴格評定,鄭重授予,不過是對寫字人的一個尊稱甚至一個泛稱罷了。右手有殘疾,用左手寫,雙手有殘疾,用腳寫,這種酷愛書法,自強不息的精神可敬可佩,理應得到人們的嘉許。但擁有健全的一雙手,偏要用身體的別的什麼部位去寫,不說是故弄玄虛、嘩眾取寵,至少也是揚短避長、捨近求遠的愚蠢自虐行為。

克服這八點,你的書法會有質變!

至於採用何種工具、材料和方式,寫多大多長,如何表演,那是人家的自由。有人愛看,也算是有它生存的土壤,有它的社會效應。書法,沒有至少數十年的潛心求索,怕是門也摸不著的,除非天資特富,悟性奇高。這樣說來,學書者也大可不必望而卻步。清人周星蓮說:「字學,以用敬為第一義。凡遇筆硯,輒起矜莊,則精神自然振作,落筆便有主宰,何患書道不成。」只要我們對書法真心喜愛,不是藉以圖名圖利,那麼,研習的過程越長,從中得到的快樂就越多,修養就越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