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科技創新的傳承

科技創新的傳承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廖 顯

前不久抖音推出了一則視頻類的H5,讓沉睡在博物館裡的名畫都「抖起來」了,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的融合問題再次成為熱議。保留歷史文化的原有味道?還是全面開放,擁抱技術創新帶來的改裝?甚至轉瞬即逝的科技創新是否也能傳承?

在文化領域,彷彿創新與傳承已經成了一對死敵。

在瞬息萬變的科技創新面前,如果我們希望能將它的價值得以傳承,那麼更加需要懂得科技創新的態度,「奢侈」與堅持,這些才是可以傳承的。

科技傳承的態度

現在你身邊還有人在用Nokia的黑白手機么?我身邊有一位——他是我很尊敬的導師,也是我數據分析的啟蒙者,他叫王伯慶。他是被公派去美國讀博士的人,然後留在那裡做數據分析,有了自己的生活,直到他的女兒從哈佛大學心理學畢業,才回到國內開始教書並且創業。他也是我們大學的名人,創立了一家數據分析公司,他驕傲地稱之為麥可思(Mycos),還對我說,「凡姓麥的公司都是大公司」,堅持了7年以後公司成功上市了。

我對導師最深的印象是他回國以後總是用一款非常簡單的手機,簡單到只能通話和發簡訊。我很疑惑這樣一位玩著世界上最領先的數據分析軟體(SAS),張口閉口都是信息和科技的人,自己為何選擇如此落後的通訊工具。

那個時候記得他很喜歡住學校的老師宿舍,因為學校提供給老師住的房子雖然比較老舊,但也富有歷史的厚重,他很會布置,房間里放著很多家人的照片,用各種大小的相框展現出來,集中地放在桌子的一個角落,配合著暖色調的黃燈,顯得格外溫馨。他很注重健身,雖然那個時候他還處於緊張的創業期,但每天中午都會去學校周圍一個比較大的健身房,剛開始的時候,他選擇打羽毛球,後來教練說這個運動對他可能存在肌肉拉傷的風險,他就換成了游泳,每天中午都會抽出1個小時游泳,一直堅持到離開成都,去了北京。

有時候,我也在反思,他到底教會了我什麼?統計的基本原理?那些枯燥的公式?如何寫SAS的代碼?

都不是,他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自己對於數據科技的興趣,一個很無聊的數據分析軟體,在他看來是如此的好玩,不斷用數據發現事實的真相,那些聽起來枯燥乏味的統計、運籌公式已經無形地成為了你的武器,甚至用來詮釋世界。我很喜歡他,由此喜歡上了數據科技,一干就到現在。

我們在一起時大都談論科技,久而久之我突然發現在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科技傳承的魅力,在他身上能夠體察到技術也變成了體現傳統品質的一種道具。而最終激勵著我在這條路上持續下去的,並且成為我多年為之努力奮鬥的,就是技術背後的那些精神:魅力、品味、好奇心、人類價值、個人夢想等。記得最後一次我們在北京見面時,他對我講了一句話: 「你知道么?在今天的世界,如果你要成功,就得在一件事情上『死磕』。」做1年,別人不信你,做10年,還不信,但如果你做了50年呢?那自然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

我們不需要用技術來裝飾自己,技術本來就是一種需要長期「傳承」的態度。

當然,在今天的中國,我們看到很多公司因為加上了「人工智慧」四個字而變得更受追捧,變得更加值錢,如果再加上 「區塊鏈」這三個字,市場就會變得瘋狂和趨之若鶩。但是當你打開這些所謂的人工智慧創業者的簡歷,發現他以前不過就是一個軟體銷售,或者是做系統集成的,甚至有些連技術行業都不算,但是今天,他們搖身一變,卻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專家」,引導著這個時代的科技資本。這個世界因為科技而變化得很快,但是科技創新的傳承態度卻一直未變,我們需要冷靜地細細打磨,把技術做成一個藝術品,價值會自然地散發出來。

科技傳承的奢侈

科技創新里也有投機者,特別是因為科技創新的眼球效應,這類投機者的數量不亞於在金融領域。他們往往會用科技創新的光環,大肆吹捧,甚至希望快速顛覆從中受益,這類科技的投機者彷彿有點像索羅斯的老虎量子對沖基金,希望快速找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觸發器,然後快速引爆,繼而賺錢出逃。但是你也會發現,在科技創新領域,還存在很多「價值投資者」,如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他們因為興趣,選定一個方向,然後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這種科技的基礎創新,精工細作,但是,他們也不會輕易地廉價出售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他們希望能打造科技創新的奢侈品。

創新和創業經常被串聯提及,因為它們有共同之處,都需要「創」,都需要從無到有。在做創新創業導師那段時間,機構需要我來幫助刪選一些創業者和他們的創業項目。我當時有一個原則,一定會選擇那種願意花費大量時間來精心打磨服務和產品的項目,面對時代的浮躁,你的選擇一定需要是一件「奢侈品」。

什麼是奢侈?記得愛馬仕總裁克里斯蒂安? 布朗卡特在自傳《奢侈》的開篇備註上寫道:「奢侈,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做一件簡單的事情。」

首先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奢侈是用時間來打造的;另外簡單對於科技創新而言,並不是指缺少技術含量,反之,如果能把複雜的問題化繁為簡才是真正的大師,而奢侈讓科技更有時間的深度和耐心。

其實簡單與複雜,也是可以鑒別科技是不是真正「奢侈品」的一個標準。在設計領域,你或許可以發現,一些大牌往往青睞簡單的設計,色調單一,形式明確,甚至就是一個設計被反覆適用於各式的時裝或配飾上,放大,或者縮小。科技其實也是這樣。

在科技領域很多人喜歡講得 「很複雜」,特別喜歡用一些深奧的概念來詮釋問題,讓人一團迷糊之後產生敬佩之情,這是一類科技從業者,其實也容易理解,因為這些「明白」得來不易。但是真正的大師,是需要把複雜科技簡單化的,而如何把複雜的技術降解為「簡單」是需要長期思考和實踐的,並且還需要富有耐心和天資。什麼是數據?什麼是資料庫?什麼是智能?什麼是信任?像這樣的基本概念,我在大學裡看到很多大學教授都還沒有真正弄明白,只是按照書本里的定義複述給學生,讓他們吞下去。

人應該習慣慢慢地思考,因為只有當你真正慢下來,你才能真正洞悉科技的「真相」,然後慢慢咀嚼,找到它們適用的地方,繼而靜靜地觀察價值的變化。

我喜歡用奢侈品來形容在這個科技領域做事的態度,「其實,你並不慌,也不是那麼需要錢,因為你需要的是給你細細打磨的時間,以及能提供給你細細打磨的一切資源和機會」。對於科技創業也是如此,當你真正知道了 「真相」,那種技術的快速價值呈現能力是你無法想像的,這才是創新的速度。

這個行業其實和研發新葯差不多,可能需要你耐住寂寞的時間有5年~10年,而在這段時間裡,你需要獨立探尋「真理」,並且觀望著未來的小夥伴,當一切時機成熟,那麼就批量生產,快速複製,佔領風口浪尖。

但是,在這個領域,你會遇到另一個可怕的敵人,那就是模仿。

當你真正想明白的時候,可能模仿者也會不期而至,甚至比你更加快速地推出你的想法。這個時候,「奢侈」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什麼市面上那麼多款的手袋,而每個女人心目中都有個擁有愛馬仕的夢想?其實科技的創新絕對不僅僅是功能,如果僅止於此,那麼它絕對不是你商業帝國的奢侈品。

舉例來說,今天的滴滴最擔心的事情便是新入的競爭者,因為新入的競爭者可以輕鬆地複製這個打車平台,並且用投資者的「新錢」伺機圈走滴滴的用戶,現在的滴滴已經不可能再燒錢了,資本都在等著它變現。

而在手機領域,華為的極速晶元加上萊卡的奢侈鏡頭就是一個絕妙的加分,消費者是可以通過這兩者對於同質產品區分的,甚至慢慢把玩和收藏。

我家還保留著一個美國造的Royal機械打字機,一些比較重要的文字我還是喜歡用它手打出來送給友人,只是色帶不好換,所以惜字如金,備加愛惜。(1928年Royal打字機廣告。)

科技傳承的堅持

摩拜單車成立3年,滴滴成立6年,Uber成立9年,AirBnb成立10年,Facebook成立14年,阿里巴巴成立19年,谷歌、騰訊成立20年,亞馬遜成立23年,華為成立31年,蘋果成立42年,微軟成立43年,IBM是行業內為數不多活過100年的科技公司,這個領域看起來是如此年輕、富有活力。

其實,科技創新是有生命周期的,從出生到死亡,甚至是由科技誕生出的概念,也有一個開始、成熟、通俗化的演進過程的。著名的科技技術評估公司Gartner(蓋特納)每年都會發布一個技術概念的宣傳周期圖,叫做Hype Cycle,更是嚴謹地通過人們的期望值和時間兩個維度,把技術名詞切分成五個階段,即One the Rise(開始崛起), At the Peak(在山頂), Sliding Into the Trough(滑入海槽), Climbing the Slope(爬坡), Entering the Plateau(進入平原)。在下圖中,你可以看到每個「時尚的技術名詞」都會從研發的山谷開始,逐步上升到山頂,再沒落到平原,你可以在圖中找到很多現在正在談論的科技概念。

從圖中的曲線可以看到,在科技概念崛起的階段,也是「創新驅動」最大的階段,上升幅度很大,有很強的科技牽引力,這個階段往往也是資本與創新全面發力的時候。但是當一個科技概念升到了山頂,處於「膨脹期望的高峰期」時,也是創新技術熱度的最高峰,大量的基於創新技術的應用飛騰而出。不過,在此之後,這些技術概念往往就開始瞬間隕落,幅度也是不小的,甚至一度跌入「幻滅的低谷」,不過技術創新畢竟是社會的推動力,最後會逐步步入「啟蒙的斜坡」,最終步入「生產力的平原」進到尋常百姓家。

對於習慣了傳統行業的投資者,往往看到這張圖都會感到後怕,原來每個創新都不是想當然的「永遠」。這種不斷的顛覆,恰好就是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沒有誰能保證是永遠的老大,只有喜歡並且習慣於這種不斷顛覆自我的公司,才會找到自己的「永生」。這樣的例子,其實在這個領域不勝枚舉,擁有171年歷史的德國西門子是維爾納?馮?西門子在其發明了使用指針指出字母順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公司,而不是廣為人知的摩斯電碼的電報技術。

擁有151年歷史的諾基亞最開始其實是採礦工程師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在芬蘭創建的一家木材紙漿廠,是賣衛生紙的。

擁有140年歷史的電氣工程巨頭GE,最早的前身是愛迪生電燈公司;1918年成立,剛好100年歷史的松下最開始是生產絕緣板和做電燈插座的;1928年約瑟夫?加爾文和保羅?加爾文在美國成立了加爾文製造公司,後來生產收音機設備,然後才成為了摩托羅拉……

在這些變革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IBM在它100年成立大慶時候拍攝的「百年IBM」宣傳片,該片邀請了IBM彼時還健在的最年長的員工親自口述每一年IBM對那個時代最革命性的創新:從1913年Hollerith製表機自統計人口到工業領域應用談起,從打孔機到S/360大型機,從製表機到浮點運算,再到沃森超級計算機,IBM的貢獻還包括軟體里的FORTRAN、COBOL和SQL編程語言,甚至是關係資料庫和語音識別軟體。我有幸在這裡度過了五年的學習時間,才能深入知道和理解這家偉大公司的長久傳承之道:成就客戶、創新為要、誠實守信。

這三個詞語字字珠璣,融入到了每個IBMer的血液里—面對客戶的態度,面對創新的勇氣,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則。

我深深地敬佩當年得出這些經營真經的偉人,他們不僅用畢生的經歷來書寫一家公司,並且把這樣的體會不斷地傳承下來,特別是在呼風喚雨、變幻莫測的科技界,能在世界500強里至今都留在前列,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在這些科技公司締造輝煌的過程中,事實上有很多時候讓自己的員工都無法理解——當你親眼看到上百億的生意被拋棄掉,而選擇創新的時候;當你看到完全割斷自己的後路,擁抱未來的時候;當你看到它在向每個創新業務要利潤的時候—很多員工不理解,離開了,而它依然活著。

在今天年輕的科技界,最後我想陳述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不關心的事實:

蘋果公司的CEO庫克,曾在IBM工作了12年,擔任北美業務的總監,負責個人電腦的製造和分銷。蘋果公司的COO Jeff Williams,在1985年到1998年在IBM擔任運營和工程職位。可以這樣講,喬布斯讓大家喜歡蘋果,而庫克、 Jeff通過IBM供應鏈的經歷,讓蘋果賺到了錢。

2017年,庫克和Jeff Williams被《時代周刊》提名入選「當今科技界最有影響力20人」,庫克排名第四,Jeff Williams排名第17。

亞馬遜搜索的副總裁 Srikanth Thirumalai,也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2005年從IBM來到亞馬遜,負責公司的推薦技術和團隊,他那個時候就給CEO傑夫?貝佐斯提了一個全新的計劃,將人工智慧結合到亞馬遜的產品和服務里,後來誕生了Echo以及Alexa的人工智慧經典。

如果你在變革的路上思考如何追求卓越,那你需要明白創新僅僅是往前看,而傳承往往需要往後看。

(作者是華為全球技術服務人工智慧轉型主任構架師、資深數據創新顧問。)

—END—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8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法國高級珠寶品牌麥蘭瑞:將傳統植入其戰略願景
搜尋數字人才的三大挑戰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