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花廳的家風——周恩來侄女周秉宜憶周總理的家規家風

西花廳的家風——周恩來侄女周秉宜憶周總理的家規家風

原標題:西花廳的家風——周恩來侄女周秉宜憶周總理的家規家風


  家風連著黨風民風。新《條例》對黨員幹部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提出了明確要求,規定「黨員領導幹部不重視家風建設,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周恩來的家風為我們樹立了典範,也是總理留下的寶貴遺產。讓我們跟著周恩來侄女周秉宜的講述,一起來學習總理淳厚無私的廉正家風。


「我從1949年住進西花廳,後搬出去又住進來,前後共住了近20年時間。」周恩來侄女、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周恩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周秉宜在回憶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時說道。

8月25日,為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周恩來與杭州」紀念展在浙江杭州開幕。該展覽通過100餘張周恩來總理在杭州各個時期留下的珍貴照片及照片背後的故事,全景呈現周恩來總理在杭州的歲月往事。當天下午,周秉宜現身「西花廳的家風」報告會,在她的娓娓道來中,人們又一次聽到了周總理那段在中南海生活的往事,也更加深刻地學習了周總理坦蕩無私的嚴實家風。

「你伯父作為國家的總理,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不是為周家服務的」


周秉宜說,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嚴於律己,對待家人親戚也十分嚴格。「伯母有一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她說伯伯不是某一個人的總理,也不是周家的總理,他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周秉宜回憶說。50年代,有一名叔叔輩的親戚從周恩來的老家紹興趕到北京,希望總理能幫他找一份工作。周恩來將這名長輩邀請到西花廳後,讓他坐在沙發正中,自己則坐在一旁交談起來,絲毫沒有架子。但在最後,總理非常明確地拒絕了親戚的要求,並說:「您有什麼困難,應該找當地的政府。」

在對家裡小輩的要求上也是如此。有一年夏天,來自蘇聯使館的外賓到西花廳商量事宜。酷暑難耐,工作人員便為外賓準備了一些冰淇淋。外賓們走後,一名接待人員把剩餘的冰淇淋用小碗裝好,分給了周秉宜兄妹。鄧穎超知道此事後,立刻交待西花廳的工作人員,不能給予自己的親戚特殊照顧。


「用我們自己的錢,給國家,給政府減輕負擔」


根據周秉宜回憶,她的父母有一段時期生活很困難,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周恩來與鄧穎超自掏腰包給予他們幫助。「用我們自己的錢,給國家,給政府減輕負擔。」


「還記得上學時,別的孩子一般都是汽車接送,但伯父讓司機騎自行車來接我們,有時是坐三輪車。他說不能公車私用,這是我從小受到的言傳身教。」周秉宜剛上小學時,學校的許多幹部子弟上學放學都由公家的小汽車接送。周恩來與鄧穎超從不用國務院的公車接送,而是自己花錢,請了三輪車夫。等幾個孩子年齡稍大一些,就讓他們自己乘坐公交車上學。

「食品供應、福利待遇,該有的就有,沒有的就沒有」


周恩來鼓勵周秉宜的父母讓孩子過尋常百姓的生活,食品供應、福利待遇,該有的就有,沒有的就沒有。每年冬天做煤,排隊買電影票,這些平凡的細節,都屬於周秉宜印象深刻的兒時回憶。


「深宮大院的環境不適合孩子成長。」周秉宜的回憶中周恩來總是強調應該讓孩子脫離「深宮大院」,過一種平實的生活。周秉宜兄妹長大後,周恩來夫婦鼓勵侄子輩的親戚們下基層,去當工人、農民或者參軍。一次一名去外地當工人的小輩回北京,用自己的工資買了些梨送給鄧穎超。平時從不收禮的鄧穎超意外地收下了這份禮物,並分給了西花廳的工作人員,她高興地對大家說:「這是我們周家第一個工人帶來的梨,大家好好嘗嘗。」

家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組成部分。周恩來建立的嚴格家規家風,既是對親屬的嚴格要求,也是現階段加強幹部作風建設的極好教材,不僅當時對各級幹部起到重要的示範作用,對今天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杭州市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 李文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北紀檢網 的精彩文章:

TAG:湖北紀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