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鍵盤QWERTY布局的由來,是為了降速打字速度!
天津科普說
帶你開啟精彩科普旅程!
也許你已經習慣了主流鍵盤QWERTY式布局,你會不會問,為什麼不按照字母的順序排列呢?目前的這種很亂,沒有順序,很難上手有沒有?
這還得回歸到電腦鍵盤的祖先——打字機。
上個世紀70年代,那個時候打字機的鍵盤的確是按照從A到Z的順序排列的。
但如果擊打速度太快,打字機上的鉛字連動桿就會相互碰撞,導致鍵盤上臨近的字母相互卡死,嚴重影響了客戶的辦公效率及客戶體驗。
大量客戶的不滿,一度對公司的銷量構成威脅。再這樣下去,其他競爭者上來,公司可能面臨倒閉。
肖爾斯公司的工程師們於是集體進入苦思冥想模式。有人提出:既然從一個源頭攻而不得,那麼何不從另一個方面解決問題呢?這個想法瞬間把這一窘境變得豁然開朗。
解決問題的大佬站出來了——敲黑板,畫重點
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首先發明了QWERTY順序的鍵盤。由於食指的活動最敏捷迅速,所以食指成了導致字鍵卡死的罪魁禍首。他把食指「發派」給V、J、U等使用不頻繁的字母,卻讓最無力的無名指和小拇指擔當O、S、A鍵的大任。
肖爾斯公司的「黑幕」
當時肖爾斯公司對外宣稱,他們如此設計的目的是在解決卡鍵問題的同時提高使用者的打字速度的。
但多年後一個真相水落石出,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是在
減緩人們的打字速度
。這樣新奇的歪腦筋其實是製造商們欺瞞顧客的行為。
工業革命時代的崛起
20世紀,經過了工業革命,各種新型機器層出不窮,舊機器快速被淘汰。
人們也隨之發現QWERTY式鍵盤的種種劣勢。這種鍵盤是人們最費力費時的一種打字方式;經常使用的右手也比左手多負擔了7%的工作。而且隨著技術進步,電子鍵盤出現,卡鍵情況成了看起來似乎是石器時代才會發生的事。
原始鍵盤再度面臨危機。
1930年奧格斯特多冉柯(August Dvorak)發明了一種更優越的DUORAK
鍵盤系統
,將9個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鍵盤中列。這種設計使打字者
手指
不離鍵就能打至少3000多個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個字。DUORAK是通過減少手指的運動量來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UORAK,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運動1英里,而QWERTY則是12到20英里。
二戰期間,奧格斯特多冉柯曾集合14位海軍打字員練習DUORAK,1個
月後
,他們的速度驚人地提高了68%。DUORAK鍵盤讓右手負擔56%的工作;最有力的手指工作量最大;70%的打字工作是在中列進行而不必移動手指。但當時正逢二次大戰,作戰物資缺乏,這種新鍵盤還沒問市就停產了。
1936年美國人Dvorak提出了AOEUIDHTNS式鍵盤,出乎意料的是,這種新型鍵盤還未投入市場就半道夭折。
「船大難掉頭」啊。當你的手指肌肉群習慣這種模式,它也就被記憶到你的Rom里。所以說,幹掉一塊鍵盤的絕不會是另外一塊鍵盤...只能說
QWERTY普及度太高了!
鍵盤使用者使用笨拙的「柯蒂」鍵盤,由於其特殊構造,手指必須高頻率地上上下下輪動,呈現出一種手指的舞動感,想想現在「一分鐘兩百多個漢字」的盲打大神,看他們打字簡直是有點炫技的表演。
如今看來,打字機的進化並不是最完美的方案。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科學+、放心志)


※丟垃圾不分類或將多交費,你真的會丟垃圾嗎?
※天津市全國科普日,即將與您見面!
TAG:天津科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