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在中國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她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綿延幾千年經久不衰,除了她完美的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徵外,更主要的則是書法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具有決定和指導的因素。這就是書法的靈魂,靈魂在宗教中認為是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東西,一旦靈魂離開人的軀體,人即死亡。書法也是這樣,如果丟掉了她的靈魂,那麼無疑也將面臨死亡。什麼是書法的靈魂呢?這個靈魂就是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精神。她應該包括幽雅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豐富的傳統性;獨特的審美性這樣幾個方面。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中華八大傳世名帖——第一帖:《三希帖》之王獻之《中秋帖》)

人文性

書法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中國文化的標記。有人說,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認為文化是書法的核心。為什麼呢?因為無論從書法的產生還是發展,都是圍繞著文化這個核心來運行的,那種對書法技法的層面的學習以及對書法線條表層的審美,只是一種膚淺的體悟,對書法的真正理解,是隱含在漢字書法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超乎筆畫之外的玄妙,是一個幽深無盡的文化世界。因此離開了文化的概念,書法將失去她的一切耀眼光輝。

其一,書家皆文人 在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第一位書法家是秦代的李斯。他是秦始皇的丞相,首先是由於他有傑出的文才,他才能成為一代名臣,成為著名的政治家。在秦統一六國之後,李斯即「秦罷不合秦文者,於是天下行之」,從文字的統一入手,謀政治上的統一。他親自以周代史籀所創始的大篆為依據,「刪其繁冗,取其合宜」,在簡化大篆的過程中,創造了小篆。特別是他把這種新體的文字派上了「莊嚴神聖」的用場,在隨同秦始皇視察各地和登臨名山大川的時候,擬出並手書了主要為秦始皇歌功頌德的一系列文詞。據現在殘存的《泰山刻石》看,李斯的文才與書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又如世人公認的,在書法藝術上影響最大的王羲之也是地道的文人,所謂「東床坦腹食」的放浪,「雅好服食養性」的癖好,「性愛鵝」的習性,「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的情趣等等,更顯出一種真正的「魏晉風度」,這些崇尚暢意、自在平和的精神氣質在最為世人所稱道《蘭亭序》一帖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再如那位唐代姓錢的和尚懷素,是位以狂草名世的書家,按說,既已出家,就難以「文人」名之了,但是,就其家學淵源說,其父就是唐代有點名氣的詩人錢起,錢起很多詩,我們經常寫的「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而他最為人們稱道的代表作《自敘帖》,便是以詩歌的形式表述自己學書的經歷及其個中甘苦的,顯示了相當高的文才。至於其他書家,如蔡邑、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黃庭堅、蘇軾、米芾、趙孟兆頁、祝允明、文徵明、傅山、鄭燮、何紹基等等,就其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來說,他們無一不是文人,有的還是大文人。倘若失去「文人」這一最起碼的前提條件,要追尋到書法這門高級藝術的妙諦,那幾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其二,文化素養與書法造詣 一般說來,這二者是正比例關係。作為書法家,從古至今一向被視為『文人』中的一部分,這主要是由於書法家都具備文、史、哲方面的學問。文人與學問、書家與文人、書法與修養等等,本來都是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是古人所談很多的話題,但近代有些人老是把書法視為一種單純的「手熟而已矣」的技巧。當今書法的總體印象應該是:「形式的豐富,內涵的退化」。書家偏重於筆墨效果,而淡化了「抒情達意」這一本質。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舊式的傳統教育和文化,在今天已成為專門的學問。大多數書法家只能靠業餘時間補習這方面的欠缺。就是下了很多功夫,由於環境的變遷也是收穫甚微。所以對書法傳統中蘊含的豐富內涵難以全面理解和把握。書卷氣的退化也是當前書法的最大缺陷。正因為這樣,我認為當今強調文化素養與書法藝術的密切關係就愈顯得重要。如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邑,既是文學家,又兼通歷史、音律、天文,亦能畫。其知識宏富,促使其書法藝術臻於佳境,史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之評。所書「六經」文字,立石於太學門外,圍觀學習者擁塞通衢。又憑藉其智能之高,聰敏過人,受偶然事情啟發而創「飛白」書,對後世影響頗大。其女蔡文姬,文化素養源自家學,書藝亦精擅。至於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張旭、虞世南、蘇軾、黃庭堅、董其昌等等,莫不旁能他藝或廣泛的知識領域,並皆非泛泛涉獵,而是潛心索求,大多都存較高的成就。可以說僅僅能書而無他能的書家,在古代書法史上罕有其人。前人屢屢強調「書功在書外」,而不限在「書內」,也正是積無數經驗教訓而得的金箴。

其三,書為心畫與陶情冶性 文人的內心生活、愛憎感情的豐富複雜,較之於非文人,在程度上一般說來應該是高得多的;在古代,從事書法藝術的多是士大夫文人,可以說,大凡文人,都有強烈的「書寫欲」,即使是像孔乙己那樣以指蘸水寫四種「回」字的封建末代文人,也仍沒有擺脫這種古老文化所鑄下的心理定勢。顯然,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書法是歷代文人最親密的夥伴,文人手中有一支筆內心就感到充實,用手中的筆可以訴說心中的所思所想。在創造她的過程中體味著創造的歡樂,在欣賞她的過程中體味著審美的快意。由「書為心畫」勢必導向抒情冶性,以滿足文人們最頻繁也最一般的對藝術的精神渴求。可以說,中國古代文人與書法藝術的因緣之深,在一定意義上超過了繪畫、音樂甚至詩文等其他文藝樣式。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中華八大傳世名帖——第三貼: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哲理性

中國書法可謂「一墨大千,一點塵劫」,具有自己的發展體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促使中國書法亘古不衰的基本思想,即「形」、「神」、「氣」、「韻」、「理」、「法」等中國的哲學觀。

「形神」是中國書法的核心範疇之一。「形神論」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它是我國古代哲學中形神論的衍發。「形」與「神」的關係,在古代哲學思想中是指人的形體和精神之間的關係。其根本問題是形與神有無不可分離性和神對形有無依賴性,以至形神的同一性。後人把他引申到審美中,沈括《夢溪筆談》中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以形器求也。」這是說,書畫要想達到妙境,不能僅僅從「形」的方面去尋求。「神會」,就是「物」「我」兩方面的統一、契合,達到「物我一如」的境界。這樣既能捕捉到「物」象的精神特徵,而且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要表現的「物」中。蘇軾更是注重舍形求神。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前一首詩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強調精神的重要,是受了道家的「形本生於精」,「唯神是守,與神為一」,重「神」觀念的影響。從形神觀來看,便是以「神」為質,以「形」為用。「神」是存在於「形」的內在精神,它是要靠書法家去認識、感受和去捕捉的,所以要「熟於心」。「熟」的過程也就是「練」的過程。

中國書法中的「形神論」作為哲學上的「形神論」的衍發。在對形神關係的把握上,由於有不同的側重,因而形成有的以形為質,以神為用,形神統一;有的以神為質,以形為用,重神輕形。中國書法在形神的把握和表現方面,就是上述形神觀的具體表現 。中國書法所以重「神」,因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質。所謂「形無神不活,神無形不存」,所以把「寫神」和表現「神韻」作為最高表現。中國書法除重「神」之外,還更注重「氣」與「韻」。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中華八大傳世名帖——第五貼:懷素《自敘帖》)

傳統性

所謂「傳統」即過去傳下來的思想、信仰、風俗、習慣等,要理解中國的書法只有把她放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才能體悟出她的韻味。書法既然是傳統文化,就是說書法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套有著完備系統的書寫方法,是需要後來人尊崇和效法的。而不能離開傳統另搞一套,那樣就不叫書法了。那樣就在書法前邊加很多限制詞。比如:流行書法,現代書法,藝術書法。

傳統藝術必須寓整齊於變化。怎麼講?整齊是它的形式或程式,比如說京劇也是程式化的藝術,「生、旦、凈、末、丑」,「唱、念、做、打、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你必須得照著祖上傳下來的表演,可以有個性,可以有創造,比如唱腔的流派。但是你必須是「梅尚程荀」,不然你唱得再好,那不是京劇,如果你沒出處,只能叫唱歌。書法也如此,你必須是「嚴柳歐趙」,你必須有傳承,不然的話,就不叫書法。凡是大師都是從傳承中掙扎出自由,從整齊中醞釀出變化。程式是死方法,全賴人能活用。京劇,當今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是金派,杜近芳是梅派,李世濟是程派。不信咱們看看,在書法上沒有傳承的,當一些人離開了一些位置後,肯定「大浪淘沙」,自有公論。這就好像我們看球賽,不懂的人看著運動員滿場縱橫,風馳電掣,好像毫無規則制約,但在行家眼裡,那是處處循規蹈矩。要不然早被罰下場了。能繼承傳統而不違背時尚,能創新而不存在弊端。這是對書法創新的根本原則規定,因此,書法的創新很難,難就難在你要在既定的規矩中創造。形容她是要穿著長袍大褂,舞出時代的風采。因此,建議大家,要想創新,六十歲以後再說。不要浮躁,不要急。孔夫子自道修養經驗時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書法的創造活動盡在這七個字。「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從心所欲」。書法家必須打破這個矛盾。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孔子是聖人,七十歲了,快要死的時候才做到這種境界。六十歲還說早了十年。所以成為大師的規律有一條,必須得長壽。這和西方不一樣,西方的藝術家貝多芬、梵谷、畢加索、莫奈、莫扎特都是少年成名。你看那些得少兒書畫比賽獎的沒有一個成為書畫大家的,而書畫大家恰恰都是大器晚成。禪宗講過一段:「老僧30年前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已然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什麼呢,就是入法,出法,入法。或者叫生-熟-生三個階段。書法的修鍊是要花費相當時間和精力的,要甘坐幾十年冷板凳,「十年太極不出門,廿年書法不出手」。只有這樣才能在隨意之中,「無法」而具備萬法。

學習書法如登山,每上一層才可看到新的美景,低層一般無法理解和體驗高層的審美感覺。比如我們在泰山上每上一級,眼前的世界就會有新的精彩和神奇。於是又激發你不斷再攀登。書法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加,修養的積累,才能逐步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文明高尚的人,熱愛生活的人,奮進不已的人。人和書法都達到成熟的境界,所謂「人書俱老」(孫過庭語)。袁枚有一首詩,意境非常好,可供大家參考。「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髻女,妝未梳成不許看。」書法家應該有這樣的境界和情懷。

書法的靈魂是什麼?

(中華八大傳世名帖——第二帖:王羲之《蘭亭序》)

審美特性

孔子有一句話叫作「里仁為美」。這是對中國審美觀的極高概括。如果說西方藝術重視外在的造型,那麼中國的藝術,特別是書法則重視內在的蘊涵。

西方人從解剖學角度研究雕塑,從透視學角度研究繪畫,從幾何學角度研究造型,從歷史學角度研究戲劇……用藝術承擔科學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之一。中國不同,在儒道互補的文化環境里,中國人天生就有詩性思維和藝術態度。中國的書法家懂得在「似與不似之間」獲得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體驗。中國的乒乓球總是世界冠軍,甚至世乒賽的規則都是因為中國不斷修改,但是中國還是冠軍。這裡邊有個什麼問題呢,為什麼足球我們上不去,甚至可以說永遠也難上去,並不是有人說的是民族體質問題,當然也有民族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的民族無生藝術。西方人是泛科學,泛體育,德國人釘釘子用尺子量,我們的木匠用眼瞄,用線吊。我們是泛文化、泛藝術。要承認我們在科技方面,在對抗性強的體育項目方面,足球、拳擊和西方有差距,但是在有藝術成分的體育項目中,我們有很大優勢。如乒乓球、體操、跳水。西方的凡爾賽宮是幾何形的建築,對稱均衡的噴泉,切割齊整的花園草坪。而中國的園林講究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你看蘇州園林天地自然和諧一體。外國射擊講究打得准、精確度,這是什麼?是數學概念。而中國的槍棍講究「花拳繡腿,打得漂亮」。漂亮是什麼概念?是美學概念。中國書法不是推理,是哲理。這就是中國藝術的主要特徵。有些人總喜歡套用西方的審美標準來衡量中國書法,什麼造型啦,線條啦,視覺衝擊啦還有人搞展覽叫什麼「視覺盛宴」、「視覺遊戲」,我不能說這些沒文化,但是起碼是沒有承擔更深的文化使命,缺少文化的精神和內涵……這種審美方法實際上並不能真正看懂中國書法。這裡有個文化環境問題,你沒有到過前門大柵欄,你肯定理解不了中國的京劇,你不在香榭里大街上走一走,你也聽不懂外國的交響樂。而外國的可以言傳,中國的只能意會。你看我們中國人學小提琴,練鋼琴、唱歌劇都能在外國的比賽中拿他們的第一名。反過來你讓外國人學中國書法,別說一輩子,三輩子也學不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