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驅車過太白縣城,沿姜眉公路南行約一小時進入王家堎鎮,因為接近漢中地界,語言和風俗都有明顯變化。王家堎鎮下轄元壩子、板橋、中明、和平四村,其中最北的元壩子村,是當年解放軍與國民黨胡宗南殘部在羅馬灣溝口戰鬥過的地方,100多名解放軍勇士血沃秦嶺,長眠於斯。2013年9月,這裡豎起了一座羅馬灣無名烈士紀念碑,革命英雄的大無畏精神得到永久銘記。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歷史秦嶺戰役中的一場追殲戰

據《羅馬灣戰鬥無名烈士紀念碑誌》記載,羅馬灣戰鬥是解放戰爭期間發生在秦嶺腹地的一場重要戰鬥。1949年7月,扶眉戰役結束後,寶雞解放,國民黨胡宗南部布防於秦嶺,據險扼守。8月下旬,西北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61軍541團與寶雞軍分區部隊發起了秦嶺戰役,攻破胡宗南部隊所設的秦嶺防線,胡軍由咀頭撤至靖口、王家堎、李家園一帶。我軍追擊至靖口,突破敵軍防線。敵36軍殘部又逃竄至王家堎元壩子村一個叫羅馬灣的地方,挖壕設卡頑抗。8月31日,壯烈的羅馬灣戰鬥打響。解放軍指戰員奮勇爭先,前仆後繼,沖越孤崗重巒,喋血深溝寬壑,激戰兩晝夜,予敵以重創。10月29日,我軍主力在解放天水、武都後,再度揮師靖口全殲敵軍,將國民黨秦嶺防線一舉摧毀,靖口、王家堎一帶隨之解放。

據重慶市檔案館解密的一份《國民黨陸軍38軍秦嶺戰役檢討》報告記載,國民黨方面這樣評價秦嶺戰役中解放軍的表現:指揮靈活,行動迅速,大膽深入,作戰部隊紀律較好。羅馬灣戰鬥集中體現了解放軍的這些特點。

羅馬灣戰鬥的勝利,給國民黨胡宗南部以迎頭痛擊,並牽制敵軍部署,實現了我主力部隊挺進甘肅、攻克蘭州的戰略意圖,打開了關中通向川蜀的門戶,為配合第二野戰軍解放大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次戰鬥中,有100多名野戰軍戰士血沃秦嶺,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後,當地群眾將戰士遺體就地掩埋,讓英烈與秦嶺的青山碧草為伴。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他們的名字已經無從知曉,但他們的英魂常在、精神永存!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老人回憶中的羅馬灣戰鬥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69年前的那場戰鬥,當年的戰爭親歷者、目擊者,包括抬過擔架、運過彈藥、掩埋過遺體的村民大都已不在人世,記者有幸見到了元壩子村的兩位老人——75歲的葉朝忠和85歲的楊茂江,聽他們回憶羅馬灣戰鬥的一些場景。

「我那時才是個6歲的娃娃,但有些事還是有印象的。」葉朝忠老人回憶說,1949年夏天,國民黨兵陸續進駐村子。村裡的青壯年跑了,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國民黨兵要抓民夫給他們背彈藥箱、背水,找不到人,就問屋裡的人:「你家掌柜的在嗎?」屋裡的就回答「不在家」或者「出遠門了」。國民黨兵歇著時,把槍靠在屋檐下,他那時小,也不知道害怕,還好奇地去玩槍,一個大兵連忙沖他吆喝說:「小孩子,不要動槍,這東西你可動不得!」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但戰爭的嚴酷很快讓小孩也能感受到。1949年7月,太白下了大雨,去漢中的路被水沖斷了,從山外來的胡宗南殘部兩個團的兵本想逃往漢中,卻被大水擋在了這裡,過不了河。他們分別把守在紅崖山和仝家灣,抓農夫,拆民房,修工事,埋地雷,還收地里的莊稼,準備負隅頑抗。葉朝忠的一個小鄰居,只有12歲,被國民黨兵拉去給軍官牽馬,後來失蹤了;老百姓家裡藏的洋芋和黃豆,也被大兵們搶光吃光,有的家裡門窗、傢具被拆卸下來用於取火;還有的村民到田裡幹活時,不幸踩到了地雷被炸死。

當年16歲的楊茂江隨家人躲在溝里,一家人住庵棚,白天不敢生火做飯,害怕招來兵,只能摘山果充饑,晚上偷偷跑回家撿一點剩下的東西吃。經過一段提心弔膽的日子後,8月31日,從羅馬灣方向傳來了密集的槍炮聲。

「戰鬥非常慘烈,我聽大人說,有一個排的解放軍戰士去攻打盤踞在山上的敵人,最後就回來了兩名負傷的戰士。」楊茂江連連嘆息著說。

羅馬灣戰鬥結束後,因非常原因,遍布山岡的解放軍烈士遺體沒能夠及時掩埋。後來,由村民自發組織,就地埋葬了100多具解放軍戰士的遺骸。這100多名無名英雄,從此就長眠在羅馬灣。

緬懷村民投勞修建烈士紀念碑

多年來,元壩子村村民沒忘記這些為新中國解放事業獻出年輕生命的英雄!

雖然他們沒有留下姓名,雖然他們的親屬可能永遠也無法找到他們,但樸實善良的村民,永遠把長眠於地下的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每年清明節、建軍節和烈士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王家堎一帶的村民都會自發組織,來羅馬灣戰鬥遺址進行祭拜和緬懷。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經村、鎮兩級多次呼籲,2013年9月,太白縣委、縣政府在當年鏖戰之地選址,豎立了一尊「羅馬灣無名烈士紀念碑」,鼎石鐫銘,垂範千秋!元壩子村村民投工投勞,積極熱情地投入紀念碑廣場和戰鬥遺址廣場的建設;太白縣金大礦業公司在元壩子村搞旅遊開發,聞聽羅馬灣建紀念碑,自願承擔了戰鬥遺址區的道路修建工程。紀念碑高近10米,背面刻有「無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矗立於蒼翠的青山之中,與附近的「羅馬灣戰鬥遺址」一起,已成為當地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和9月30日烈士紀念日,都有來自漢中、寶雞、兩當、徽縣和鳳縣的遊客組團來祭奠英靈。

太白王家堎元壩子村:一百多名解放軍戰士長眠的地方

王家堎鎮黨委書記王軍敏是羅馬灣無名烈士紀念碑的「義務講解員」,這些年一直把羅馬灣作為一個黨性教育基地來宣講。談到對羅馬灣戰鬥的認識,王軍敏說有三個「精神」值得黨員和群眾學習:一是解放軍指戰員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當年這些烈士都是20歲左右的小夥子,他們為全國解放舍小家顧大家,不怕困難、不怕危險,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令人敬佩。二是勇往直前的「亮劍」精神。在前方敵情不明朗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勇於追擊,以少打多,以局部犧牲換取全局勝利,把胡宗南部隊牢牢地拖在秦嶺,勝利完成了毛主席的戰略部署。三是無名英雄的默默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羅馬灣戰鬥雖然只是秦嶺戰役乃至全國解放戰爭背景下的浪花一朵,但浪花匯聚成汪洋大海,無名英雄構建偉大的人民和偉大的事業。只要默默奉獻和投身我黨的事業,不叫苦,不講價,任何人都能成為新時代的英雄模範。

來源:寶雞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