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不會說「普通話」後果有多慘?輕則惹人鬨笑重則連官都當不了

古代不會說「普通話」後果有多慘?輕則惹人鬨笑重則連官都當不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今天我們都使用的是漢語言文字,雖然,也有有極少地區的語言我們是聽不懂的。那麼,在語言並沒有統一的古代,皇帝又是如何聽懂大臣們說話的呢?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有五十六個民族,是名副其實的多民族國家,人口眾多,語言種類自然是多不勝數了。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如今,我們普通話雖然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也不能完全在交流上實現零障礙,相比不通語言而產生許多困擾的古代時期那問題就更大了。

話說,在明朝初期,有個叫李至剛的人,不會說「官話」,操著一口家鄉話,更是把「史」念成「死」。有一天,因為他犯了事被降職,沒有了官服,所以,穿著便服去史館上班。但在門口被門衛攔住,盤問是誰,李至剛羞於說出自己的官職,於是說了一句「修史人李至剛」。

但這句話卻被人聽成了「羞死人李至剛」,頓時引得旁人鬨笑,從此,史館就多了這個笑料。在清朝末年,梁啟超也遇到過這種鬱悶至極的事,他只會說自己的家鄉話——廣東話,不會說「官話」。更是因為光緒皇帝聽不懂梁啟超說話,因此,只給了梁啟超一個六品官職。

皇帝在上朝的時候,面對那麼多大臣,要是聽不懂該怎麼辦呢,「對牛彈琴」豈不是十分尷尬?雍正就曾遇到了這個尷尬的問題。

可以說,方言帶來的交際障礙是很大的,例如:我們身處國外如果不會英語是無法同外國人進行交流的,在普通話成為我們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的今天,可能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面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大臣們,在朝堂之上,皇帝能聽得懂他們在彙報什麼嗎?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口音自然是五花八門,古代人也會意識到如何通順交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從秦朝起,秦始皇就推行「民族共同語言」這一政策,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其中也包括「標準的發音」,且最早關於標準發音的記載是來自於《論語· 述而第七》的「雅言」。

這裡,提到了「雅言」,社會的主流觀點認為:「雅言」指的是西周時期,以今天的長安一帶的語音為標準音的中原地區的共同語言,其音係為上古音系,至今已無方言可完整對應。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歷代正統漢族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

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洛陽雅言。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歷時長達四千多年之久,朝鮮、韓國、越南、日本都受到影響。但是,隨著朝代的更迭、不同民族的融合、中心城市的轉移等情況,這個所謂的「標準音」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在統一語言發音的這件事上,歷史上有許多皇帝都勞心勞力過,但是,貢獻心力最多的就是雍正皇帝。畢竟,他深受語言不同而產生交流障礙「荼毒」,對語言不通產生的麻煩有著深切的體會。他曾經吐槽到:

「每次面見大臣的時候,有一些閩南地區的官員說著拗口的鄉音,根本就聽不懂其中的意思,這是要安排到其他的省擔任官職,讀個判詞什麼的,別人能聽得懂嗎?他們能說的明白嗎?」

於是,雍正想出了一個方法,讓福建和廣東兩省的能標準「發音」的官員去各個省份從教,並且,還建立了學習標準發音的書院,甚至要求:在八年內,秀才舉人們都必須學會說「官話」,也就是當時的「普通話」,否則,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雍正的這個命令一下達到各個地區,便掀起了一股學習「官話」的熱潮。因為,這學習官話不僅讓朝中官員做榜樣,而且,還和烏紗帽掛鉤,久而久之,城中做官無望的百姓也開始學習「官話」了。

康熙皇帝曾經頒布過十六條教導百姓如何做良好公民的《聖諭》,後來,雍正把它擴寫成了上萬字的諫言,並且要求:「政府設置宣講場所,地方官員必須每月兩次向百姓講解。」由於,清朝時期政府規定不能讓本地人擔任地方官員,所,以當時的地方官都由外省人擔任,外省官員不懂當地方言,只能用「官話」來宣講,因此,在《聖諭》廣泛傳播的地方,百姓都是懂「官話」的。

為此不懈努力了一百年之後,中國各個地區已經十分普及「官話」了,十九世紀中下時英國駐北大使館的一個叫威妥瑪的人就在《語言自述集》中提到:「官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已經不是官員和知識階層的專屬了,而是所有的帝國民眾都享有的,此時,百分之八九十的民眾都會講「官話」了。

其實,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的君主都是推廣所謂的「普通話」的,但是,那個時候並沒有強制百姓學習,所以,並沒有後來的雍正時期的「官話」傳播範圍廣泛,所以,雍正這次的推廣正音的行動,大概是秦朝以來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了。

一九二三年的時候,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直到一九三二年時,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彙》後,才確定國語標準。最終,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五三年,中國的語言專家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在制定標準後,於一九五五年向全國範圍推廣了。

參考資料:

『《論語· 述而第七》、《古代人都說什麼話?》、《建國後的普通話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奠定了中國兩千年格局的權臣,最終卻被腰斬致死,後人被斬草除根
2000多年前,中國最吃香的一批外國人,所到之處各國君主都搶著要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