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仙居古村落:上徐村

仙居古村落:上徐村

原標題:仙居古村落:上徐村



上徐村是位於橫溪鎮東北面的一個村落。明代時,其屬於清風鄉;清代時,其屬於八都。民國時期,上徐村屬於九郎鄉。解放初,上徐村屬於皤灘區鄭橋鄉;1954年,設上徐鄉,上徐村為鄉公所所在地;1958年,上徐鄉撤銷設鄭橋、上陳兩鄉,上徐屬鄭橋鄉。1961年,仙居境內的鄉改建為人民公社,上徐村屬於鄭橋人民公社。1970年,上陳、鄭橋二社合併為勝利公社,上徐村屬之。1979年,恢復原公社建置,上徐村屬於鄭橋公社,後鄭橋公社改建為鄭橋鄉。1992年,鄭橋鄉併入橫溪鎮。嗣後,上徐村一直隸屬於橫溪鎮。






上徐村得名於其村曾經居住的族姓徐氏。據《仙居縣地名志》記載,上徐相傳祖居徐姓,地處下徐村之上,故以命名。上徐徐氏派分自城關孝義坊。按照《樂安徐氏宗譜·下陳上陳橫山派》記錄,宋乾道年間(1165-1173),上徐徐氏始遷祖自金華遷徙至仙居懷仁杏村,至三世,徐伯七為徐氏橫山派祖;至六世徐象翁轉徙城內孝義坊;至十六世,徐鍾臣生五子,長子徐洪蛟為下陳、皤灘、東山頭徐氏祖,後派分至上徐。不過,目前上徐之村名雖在,但已鮮有徐氏族人居住。







上徐村的族姓在歷史上或經過多個更替。在上徐的自然村中,曾有過杜橋村,或為杜氏所居,但在仙居杜氏已經並不多見。徐氏遷入上徐前,上徐一帶也可能已經有人居住;而徐氏遷入之後,雖然在當地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後面的九龍山麓曾為徐氏所有,被稱作了徐山,但立足的時間也並不長久。據村內的宋氏村民口口相傳,大約在明正統年間,宋氏仙居始遷祖宋勝彪自唐慈遷入上徐村時,村內徐氏族人已經是人丁凋零,其後便逐漸消亡,村落也最終成為了一個以宋氏為主的村落。當然,村內族姓的更替以及發展,箇中原因可能與其自然、人文環境相關。











上徐村所在為九龍山麓的南端緩坡地帶。其北為九龍山,西有諸丘陵懷抱;東南為八都垟平原,東面和東北面為四鳥坑。村落的位置雖然依山傍水,當地的農業發展也非常的早——宋代時便已經修建有四鳥坑堰,自大道地處引水灌溉,但其實可耕地的面積並不多。若逢災異之年,水旱頻乃,居人仍是難以解決溫飽問題。特別是臨近四鳥坑的溪邊耕地,最易遭受洪澇之災,也易與鄰近村落因用水問題發生糾紛。對此,民國時期曾修建有防洪堤;解放後的農業學大寨時期,還曾興起過轟轟烈烈地「要讓河水讓路」的圍溪造田和防洪工程建設活動。此外,上徐村臨近黃榆嶺、蒼嶺古道,為歷代寇亂侵凌之地——明崇禎年間縉雲包朝官便曾結寨九龍山,兵燹戰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落人口的增長。








上徐村現今村落規模是由宋氏族人墊定的。宋氏宋勝彪在明代正統年間遷入上徐後,以村前的前門溪為界,開始了立業興族活動。其後,逐漸形成了上廂、下廂,上坎、下坎,上門樓、下門樓等聚居點,並在村內建造了宋氏祠堂。從村落民居的建造格局來看,或許出於防護盜賊的原因,房屋與房屋之間大多比較緊湊,以路廊相通;內部卻又非常寬闊,高牆大院,房屋的斗拱、牛腿也大多用大木雕刻而成。又因為先祖曾留下祖訓,認為上徐村的村堂形如「燕窠」,子孫後代造屋不可逾越前門溪,否則人丁弗發(人口不會興旺)。為此,在明代至民國時期,上徐村的村舍從未有造在前門溪之外的。上世紀的六零年代末,也不知是何原因,縣內內五七幹校放在了上徐村。具體地說是1968年的921日,縣裡在徐山殿和上徐村祠堂建立了「五七」幹校,140余名縣級機關幹部進校「下放勞動」。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村子曾非常熱鬧——因為兩個月後,城鄉都掀起了「三忠於」(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狂熱,機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普遍建立天天向毛主席「早請示」、「晚彙報」制度。










上徐村也是仙居唯一一個宋氏聚居的村落。宋氏雖屬邑內小姓,且偏居西鄉一隅,但清代至民國時期,恪守耕讀傳家,也屬人才輩出的一個姓族。清代同治年間,宋氏有宋良傑得中武舉人,後官至平陽千總(村內上門樓即為其故里,房前曾立有旗杆石,現為橋墩。);有國學生宋廷俊、宋鳴鹿(喜報仍貼於上坎堂屋內)。民國時期,上徐村內有宋國屏,曾任黃榆鄉鄉長;有宋信浩,任黃榆鄉第八保保長;有宋淵章,為雙徐鄉鄉長、黃榆鄉鄉長;有宋希元曾在國民黨仙居縣政府任職。此外,還有宋兆辰、宋良日、宋欽庚、宋欽福、宋在銓分別任職于軍界或教育界。











歷史上每年農曆的六月六日上徐村的徐山殿都會有盛大的廟會活動。徐山殿位於九龍山麓,殿內所供奉的為朱相公。據《康熙仙居縣誌》記載,朱相公相傳為金華人,宋乾道年間在九龍山飛升成仙,里人立廟祭祀。後周邊村落分設八保,每年六月六日及正月初八舉行廟會。仙居俗語「神大朱相公,人大老親家」。據當地的老人回憶,民國時期,徐山殿的廟會每年都縉雲有左庫、唐慈、岩背、岩下等村參與討雨。每年的廟會周邊村落還要抬朱相公的神像出來「游嬉」,若上一年自西向東,從上徐出發,經下徐、下陳、清水塘、下庖、下湯、堰頭、溪根、垟庄等村,後回到徐山殿內;下一年則從東向西巡遊。巡遊隊伍所經過的村落,村民們需將黃酒裝在水桶內供人飲用,並將黃豆煮爛(俗稱「沙基豆」)供人取食。相應的活動曾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解放後,徐山殿逐漸敗落,特別是五七幹校的修建和文革的破壞,時至今日,徐山殿的舊殿早已經不成規模,僅剩斷垣殘壁,淹沒於荒草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仙居物語 的精彩文章:

仙居古代的食鹽之旅
仙居古村落:垟庄村

TAG:仙居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