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什麼使「農民皇帝」朱元璋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

是什麼使「農民皇帝」朱元璋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

原標題:是什麼使「農民皇帝」朱元璋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


文/愛斯講歷史(掀開歷史衣裳,還原真實瞬間),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您的關注。


若說起「農民皇帝」,大家應該很快會想到兩位:劉邦、朱元璋。但真正出身貧農的,我想僅朱元璋一例。


在無盡相似的輪迴中,曾征服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也終於見到暗淡的黃昏。他們所崇尚的武力與橫徵暴斂,正在反噬著自己。


最底層的人民,放下他們信仰的忍辱負重,揭竿而起。


或許高高在上的蒙古貴族們沒有想到,這群如此溫順、任人宰割的自稱為炎黃子孫的百姓,為何突然像瘋牛一樣狂暴起來。


不僅僅他們沒有想到,包括近乎所有的「亡國之君」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你們斬斷了他們所有生存的希望!


他們不求翻身為主,也不求衣食無憂。但凡你們能吝嗇地施捨給他們,哪怕一點點生的希望,他們依舊會是你的順民。


其實也並非這些統治者們貪得無厭,只是他們無知。



無知到以為自己真的是神,就算把百姓盤剝得一乾二淨,百姓都不會反抗。不幸的是百姓成為了暴民,拼盡全力的想要謀求一絲生機。


歷史的慣性也就這樣開始了……


在這樣的循環下,中原大地要麼陷入無休無止的混戰,要麼就有一位傳奇的人物正在秣兵歷馬,挽救「蒼生」。


元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隨著安徽鳳陽的一所破廟裡洪亮的哭聲,一位傳奇人物就此降生,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祖——朱元璋。


從古代到近代,人們都有一個固有的觀念:「養兒防老」。


但元末糟糕的統治讓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對生育已經不感興趣了。殘酷的生活把四十七歲的他折磨成一個老頭。可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妻子陳二娘,又懷上了!


一家人只能嘆息著:「聽天由命吧!」


這個意外懷上的孩子就是朱元璋。不,那個時候應該稱為朱重八



在他剛生下來的時候,連塊裹著身子的破布都沒有,幸好他的二哥在河邊提水時,撈了一塊破綢子,解決了燃眉之急。


生於當代的我們很難想像,那時究竟是貧困到什麼樣的地步?


其實不僅僅是元末,幾千年來,我們認知里那一覽無遺的神州大地,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民,那個一直領先世界的泱泱中華,都處於這樣的貧瘠之中。


兩千多年前,孟子就用他的政治理想,向我們揭示了神州大地的酸楚。


一個耕種「百畝之田」的「數口之家」,只要五十歲前,可以衣帛,七十歲之前,可以食肉,就是我們祖先夢寐以求的「王道」理想。


但遺憾的是,這個理想卻很少在這片土地上實現過。



貧窮蒙蔽了人們的眼睛,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東西;


貧窮禁錮了人們的身體,讓他心甘情願地備受折磨;


貧窮剝奪了人們的力量、尊嚴和權力,讓人們在權威面前軟弱、卑躬屈膝。


一個再有夢想、野心的人,在面對無窮無盡的飢餓時,都會感到無力吧。


朱元璋那時,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元末的動蕩,我想他只是一個叫朱重八的身材魁梧玩著「做皇帝」遊戲的孩子王。


誰說歷史一定是必然,歷史其實是無數個偶然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然。


如果不是一次災荒,帶走了除了二哥以外所有的親人,我想朱重八不會放下世代相傳的農民身份,走進廟宇;


如果不是寺廟糧食已盡,我想他不會流浪三年,四處乞討;


如果不是那三年的經歷,他就不會知道社會的殘忍以及為了生存必須不擇手段。



他被斬斷了所有賴以生存、由始至終信奉的鎖鏈。從一個逆來順受的農民,變成一個膽大狡黠的野獸。


在正常的社會裡沒有了身份和地位,流民們失去了羞恥感,也就不會遵守以往的信仰。


也許歷史中,真的沒有聖人,也沒有惡魔,他們都是凡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只是人性,與被歷史進程倒逼的「不得已」。


張宏傑先生在書中這樣評價過朱元璋:「他是一個流氓化了的農民。『農民』為體,『流氓』為用。


骨子裡,他永遠是一個克勤克儉、謹小慎微的農民,但是江湖的經歷,為他的血液中注入了流氓的狡黠與狠毒。


他的流氓手段,幫助他周旋在群雄之中,而令他笑到最後的原因,卻是他比別人多了一份農民式的謹慎、持重。」


其實,論陰險狡詐,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只是中上游水平。他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也在於他身上另外的品質。



第一點是重視軍紀,善於打造仁義之師的品牌。


雖然元末農民起義軍很多,但是目光短淺,成為了他們的通病。走過的府縣,無不燒殺奪掠。


而朱元璋卻不放縱自己,他參加起義,不是一時衝動,或者對「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嚮往。是他深思熟慮後慎重的選擇。


也許只有那些站在格局之外看待事物的人,才能笑到最後吧。


這位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登上皇位前,對待百姓卻是最和善的面孔。


中國的百姓就是這樣容易滿足:亂世之中擁有暴力的人,不全力殘害他們,他們就感恩戴德。


民心所向,也就無可厚非。


第二點不同的是,他對書籍的興趣和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士人的態度上:一方面難以擺脫的自卑,另一方面反感他們的酸腐柔弱。所以,大部分群雄抓到讀書人就一殺了之。



而朱元璋卻不同,亂世中斷絕生計的讀書人,久聞朱元璋「不嗜殺人」,紛紛來投。他們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元末群雄中最雄厚的智力資源庫。


劉基、宋濂、朱升等名士盡收囊中。


第三點不同,是他的「謹慎」,他最突出的軍事特點是「持重」。


朱元璋耐性極佳,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恰好符合了朱元璋一貫的思想。


他是反元勢力中最晚稱王稱帝的一個,但也是唯一笑到最後的一個。


戰爭是一隻有力的重鎚,它對心態、性格、思維方式的改變,是無法逆轉的。


他的戰爭經驗在不斷的優化,與此同時,他的無情,也在他心中無限的升華。


十餘年的軍旅生涯,他終於百鍊成鋼。他練成水一樣沉著,弓弦一樣柔軟,鋼一樣堅硬,冰一樣冷酷的心。這顆心只會受利益支配,絕對不會被感情所融化。



終於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應天府(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明。

飽受爭議的洪武大帝,三十一年的統治也由此刻展開。大明王朝,由此建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斯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放羊娃到「山東第一匪」, 共有幾十個老婆, 三次投靠日本人!
對於宇宙的起源, 華夏的盤古, 與希臘神話有什麼相似和不同呢

TAG:愛斯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