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18年最新版中鐵1局到25局實力排行榜(附各局前世今生介紹)

2018年最新版中鐵1局到25局實力排行榜(附各局前世今生介紹)

原標題:2018年最新版中鐵1局到25局實力排行榜(附各局前世今生介紹)


本文擬從總資產、凈資產、凈利潤的角度,綜合評價中鐵1局到25局的實力。


2017年實力對比


2017年度總資產方面看,中鐵四局排在第一位,資產規模為587.9億元。第二名為中鐵一,資產規模為505.6億元。第三名為中鐵十一局,資產規模為480.2億元。具體排名信息見下表:


2017年度凈資產方面看,第一位是中鐵十一局,凈資產規模為119.5億元。第二名為中鐵四局,凈資產規模為94.5億元。第三名為中鐵十二局,凈資產規模為89.9億元。具體排名信息見下表:



從2017年度實現凈利潤的方面看,第一位是中鐵十一局,凈利潤為為15.0億元。第二名為中鐵十二局,凈利潤為14.8億元。第三名為中鐵四局,實現凈利潤為13.6億元。具體排名信息見下表:



2015-2017年平均實力對比


從2015-2017三年連續平均凈利潤方面來看,第一位是中鐵十二局,平均凈利潤為為13.3億元。第二名為中鐵十一局,凈利潤為12.6億元。第三名為中鐵四局,實現凈利潤為12.4億元。具體排名信息見下表:



附:各局總資產、凈資產、凈利潤總表



以上內容轉自RT軌道交通微信公眾號。

下面是中鐵1到25局的前世今生介紹


帶號碼的建設公司,沿襲了軍隊編號的傳統,是中國大型集團下屬施工企業命名的一大特色,世界無雙,而這其中最有名當屬中鐵和中鐵建下屬的1-25局了。


眾所周知,如今中鐵1-10局屬於中國中鐵,中鐵11-25局屬於中國鐵建,在中國鐵路系統中他們屬於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企業名稱

總部

歸屬單位

中鐵一局

西安

中國中鐵

中鐵二局

成都

中鐵三局

太原

中鐵四局

合肥

中鐵五局

貴陽

中鐵六局

北京

中鐵七局

鄭州

中鐵八局

成都

中鐵九局

瀋陽

中鐵十局

濟南

中鐵十一局

武漢

中國鐵建

中鐵十二局

太原

中鐵十三局(現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

天津

中鐵十四局

濟南

中鐵十五局

上海

中鐵十六局

北京

中鐵十七局

太原

中鐵十八局

天津

中鐵十九局

北京

中鐵二十局

西安

中鐵二十一局

蘭州

中鐵二十二局

北京

中鐵二十三局

成都

中鐵二十四局

上海

中鐵二十五局

廣州

雖然如今分屬兩家,但是他們之間的淵源卻頗深。概括而言,鐵一到十局為原來的鐵道部工程局,鐵十一局到二十局為鐵道兵十個師轉業而來,鐵二十一局到二十五局為2004年配合鐵道部主輔分離新組建而來。


具體來說:

中鐵一局


中鐵一局的前身是鐵道部西北鐵路幹線工程局。1950年5月1日,為適應西北鐵路建設的迫切需要,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鐵道部西北鐵路幹線工程局在甘肅天水成立,擔負著搶修寶天線,修建天蘭線以及蘭新線的艱巨任務。


1952年改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一工程局,局址遷至甘肅省蘭州市;


1958年改為鐵道部烏魯木齊鐵路局,局址遷至新疆烏魯木齊市;


1963年改為鐵道部西北鐵路工程局;


1966年改為鐵道部第一工程局;


1970年併入交通部,為交通部第一工程局;


1974年恢復為鐵道部第一工程局,局址遷至陝西省西安市;


1984年,為進一步搞活鐵路施工企業,使鐵路企業逐步轉變為相對獨立的經 濟實體,鐵道部決定將鐵道部第一工程局改稱為鐵道部第一工程公司;


1985年,根據鐵道部的決定,恢復鐵道部第一工程局的名稱;

2000年,鐵道部第一工程局改製為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一直到如今。


中鐵二局


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西南鐵路工程局,成立於1950年,局址設在重慶,主要負責西南鐵路的勘測設計、施工和運營工作,是新中國誕生後最早建立的國有大型鐵路施工企業之一,並且修建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


1958年3月1日,局機關遷駐貴陽市,同年5月7日正式更名為鐵道部第二工程局。


1978年12月,根據鐵路建設發展規劃和調整施工力量布局的需要,鐵道部決定,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分成第二工程局、第五工程局。分建後的鐵二局機關設在成都市,1984年10月1日,鐵二局更名為鐵道部第二工程公司,1985年按鐵道部要求恢復更名為鐵道部第二工程局。


1994年,建設部、鐵道部相繼 確定鐵道部第二工程局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正式開始企業改制工作。


1998年6也1日,成功改製為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一直到如今。


1999年9月24日,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鐵道部寶雞橋樑廠、成都鐵路局、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西南交通大學四家單位發起設立了中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5月8日,中鐵二局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鐵路系統下第一家獨立上市的公司。


中鐵三局


中鐵三局集團成立至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機構名稱幾經調整變更:


1952年4月1日,為了適應新建東北林區鐵路建設的需要,鐵道部決定組建鐵道部庫圖段鐵路工程處,這是中鐵三局集團的前身。地址設在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鎮。


1953年1月,庫圖段鐵路工程處擴建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十工程局。


1954年1月,第十工程局改為哈爾濱鐵路管理局牙克石工程分局。


1955年1月,哈爾濱鐵路管理局牙克石工程分局改稱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七工程局。


1955年8月,第七工程局縮編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東北森林鐵路工程處。1956年1月,處址由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鎮遷入河北省承德市。


1958年4月,東北森林鐵路工程處改稱為鐵道部東北鐵路工程處。處址設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958年鐵路實行工程和運輸管理合一的管理體制,同年12月鐵道部決定將東北鐵路工程處改稱為鐵道部海拉爾鐵路工程局。局址設在內蒙古自治區海拉爾市。


1961年1月,海拉爾鐵路工程局改設為鐵道部東北鐵路工程局。1963年局址由海拉爾遷入哈爾濱市。


1968年6月1日,鐵道部決定按數字序號設置工程局,即將東北鐵路工程局改稱為鐵道部第三工程局。1972年4月,局址由哈爾濱市遷入山西省太原市至今。


1970年7月,鐵道部與交通部、郵電部所屬郵政部分合併,成立新的交通部,鐵路由交通部領導。鐵道部第三鐵路工程局改稱為交通部第三鐵路工程局。


1975年1月,國家恢復成立了鐵道部,5月1日交通部第三鐵路工程局改稱為鐵道部第三工程局。


1984年11月,為進一步搞活鐵路施工企業,使鐵路企業逐步轉變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鐵道部決定將鐵道部第三工程局改稱為鐵道部第三工程公司。1985年9月1日,根據鐵道部的決定,恢復鐵道部第三工程局的名稱。


2000年11月28日,鐵道部第三工程局改製為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至今。


中鐵四局


說起中鐵四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的1950年。當年11月,為保障戰時軍需運輸,中央軍委、鐵道部以東北鐵路特派員辦事處工程總隊為主體、從全國各鐵路局抽調部分骨幹力量,正式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跨過鴨綠江,承擔京義(平壤-新義州)、定清(定州-清水)鐵路線的搶修任務。


1953年11月,鐵道工程總隊順利完成任務凱旋迴國。此後,經過鐵道部西北鐵路工程局(咸陽)和鐵道部華北鐵路工程局兩部分11次較大規模分立、組合的機構演變,至1965年1月,以福州鐵路局工程指揮部調入華北鐵路工程局為標誌,基本形成了鐵道部第四工程局的主體。


1966年8月,鐵道部華北鐵路工程局正式更名為鐵道部第四工程局;為貫徹執行西南三線鐵路建設的國防戰略,經過20天的千里搬遷,局機關從繁華的北京市遷址雲南省富源縣。


1970年6月,鐵道部第四鐵路工程局與鐵道部第四設計院合併,組建新建制的鐵道部第四鐵路工程局,機關設址湖北省武漢市。


1974年1月,交通部第四鐵路工程局電氣化工程處調出與交通部電務工程總隊、交通部第三鐵路設計院電氣化設計處合併,組建交通部鐵路電氣化工程局,機關設址北京市。


1977年1月,鐵道部第四工程局按原局、院建制重新組建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和鐵道部第四設計院;同年3月7日,新建的局、院就地分開辦公;經過3個月的搬遷,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在安徽省合肥市新址正式辦公,此後便在合肥落地生根發家。


1984年10月,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在「撥改貸、利改稅」的改革中,更名為鐵道部第四工程公司,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1985年9月,鐵道部第四工程公司又更名為鐵道部第四工程局。


2000年6月28日,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在與鐵道部正式脫鉤的基礎上,由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和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職工持股會作為兩個投資主體,設立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9.6億元,這之後,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多次為中鐵四局增資,截止目前中鐵四局的註冊資本已躍升為45.6億元人民幣。


中鐵五局


與中鐵二局相同,中鐵五局的前身也是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的西南鐵路工程局。


1949年11月30日重慶市解放,重慶市軍管會接管了成渝鐵路工程局、川黔線隆築鐵路工程局籌備處、湘桂黔鐵路工程局重慶辦事處、浙贛鐵路保管處、東北運輸總局保管處、隴海鐵路重慶儲運所和中國橋樑公司重慶分公司等7箇舊鐵路機構,以及貴州省軍管會接管的湘桂黔鐵路工程局都築段工程處。西南軍政委員會以重慶、貴陽兩市接管的舊鐵路機構、人員為基礎,在重慶籌建西南鐵路工程局。次年6月12日,西南鐵路工程局宣告成立,局址設在重慶市上清寺交通巷3號。


1952年12月15日,鐵道部決定撤銷西南鐵路工程局,在西南地區以原西南鐵路工程局的人員為基礎,組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二工程局、第九工程局、鐵道部設計局西南設計分局、鐵道部基本建設局第二基本建設分局、鐵道部重慶鐵路局、鐵道部昆明鐵路局等六個鐵路單位。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二工程局局址駐成都。


1958年3月1日,根據鐵道部指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二工程局機關由成都遷貴陽市棗山路。同年5月7日根據鐵道部通知,更名為鐵道部第二工程局。


1958年10月15日,根據鐵道部通知,撤銷鐵道部第二工程局,以鐵二局為基礎,組建鐵道部貴陽鐵路局,從而轉入「工管合一」時期。局址仍駐貴陽市棗山路。


1961年,鐵路管理體制再度變更,由「工管合一」恢復為工管分立。同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貴陽鐵路局,並於10月8日成立鐵道部西南鐵路工程局。局址駐成都市通錦路。


1964年9月15日,為適應西南鐵路建設大會戰需要,奉鐵道部命令,西南鐵路工程局機關遷駐貴陽市棗山路辦公,集中指揮川黔線、貴昆線施工。


1966年,成昆線會戰全面展開後,局機關於2月1日遷駐四川甘洛縣辦公。同年8月1日,根據鐵道部通知,局名改為鐵道部第二鐵路工程局。局址仍駐甘洛。


1968年10月30日,經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批准,鐵道部第二鐵路工程局革命委員會成立。1969年10月23日,由成都軍區實行軍事管制。


1970年8月,湘黔、枝柳鐵路建設會戰開始,局機關於同年11月1日由四川甘洛遷駐貴陽市棗山路辦公。


1971年9月1日,國務院決定,交通部和鐵道部合併,改稱交通部,原鐵道部第二鐵路工程局也改為交通部第二鐵路工程局。局址仍駐貴陽棗山路。


1971年8月10日,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指示,二局除留在四川境內的單位和施工隊伍仍由鐵道兵實行軍管外,其餘單位(包括局機關)均由廣州軍區和貴州軍區派出部隊實行軍管。1973年1月6日,貴州省軍區撤銷派駐鐵二局在貴州境內貴州指揮所及各工程處軍管會;廣州軍區派駐二局的各級軍管會也於同年7月奉命撤銷。


1975年鐵道部、交通部分開。同年4月1日局名又改稱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局址仍駐貴陽。1978年4月1日取消鐵道部第二鐵路工程局革命委員會。仍為鐵道部第二鐵路工程局。


1979年1月1日,據鐵道部黨組1978年12月1日通知,鐵道部第二鐵路工程局分建為第二、第五兩個工程局。分建後的鐵五局機關駐貴陽。


1984年10月1日,根據鐵道部通知,鐵道部第五工程局改為鐵道部第五工程公司。


1985年9月1日,恢復鐵道部第五工程局名稱。


1999年12月29日,根據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批複,原鐵道部第五工程局改製為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2000年元月12日,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同年6月前,所屬11個工程處由局出資和本單位職工持股會出資,相繼改製為子公司。各子公司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並建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


2001年,中鐵五局與鐵道部正式脫鉤,全面走向市場。


中鐵六局


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月6日,由原屬北京鐵路局的北京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原屬呼和浩特鐵路局的呼和浩特鐵路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原屬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的丰台橋樑工廠四家企業重組而來。


2007年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中鐵七局


2003年12月,為了實現鐵路行業的主輔分離,重組鐵路施工資源,原鄭州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武漢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洛陽鐵路工程有限公司、襄樊鐵路工程有限公司、安康鐵路工程有限公司、中鐵一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6家企業經過資產重組後,設立了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中鐵七局併入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中鐵八局


中鐵八局集團有限公司由原成都鐵路工程集團、昆明鐵路建設集團、成都橋樑廠重組而成,於2003年12月31日註冊成立。


2007年中鐵八局併入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雖然重組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其歷史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成立的鐵道兵第六師。


1952年5月20日,鐵道工程第六師的前身鐵道工程第六師在貴州成立,由第49師第146團、第50師第150團、第51師第152團合編,從遵義、獨山、鎮遠三個軍分區抽調人員組成師部。


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同年9月,由鐵道工程第六師改稱為鐵道兵第六師,並於1954年4月8月回國,參加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建設。


1978年,改建為成都鐵路工程局,也即中鐵八局核心部分的成都鐵路工程集團前身。


中鐵九局


中鐵九局是由原瀋陽鐵路局所屬的瀋陽鐵路工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瀋陽鐵路局錦州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瀋陽鐵路局吉林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三家施工企業重組而成,於2003年在瀋陽正式掛牌成立。


中鐵十局


中鐵十局集團有限公司是通過變更「濟南鐵路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名稱的方式重組設立的,其前身為濟南鐵路局工程處,成立於1953年1月1日,由濟南鐵路局原工務施工管理處和濟南鐵路局各分局工程隊整合而成。


2003年12月26日,根據國資委、鐵道部有關要求,在原濟南鐵路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鐵三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四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基礎上成立中鐵十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十一局


中鐵十一局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師,創建於1948年7月,1984年1月奉命集體轉業,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1999年12月與鐵道部脫鉤,隨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整體先後歸中央企業工委、國資委領導,更名為中鐵第十一工程局。2001年8月改製為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十二局


中鐵十二局前身為鐵道兵第二師,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組建於1940年的冀魯邊區回民支隊,部隊時期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對越自衛反擊作戰。1984年集體轉工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二工程局,1998年改制更名為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劃歸中央企業工委管理,2003年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管理,2008年隨同中國鐵建整體上市。


中鐵十三局


中鐵十三局,前身為1948年8月成立的東北鐵道縱隊,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國。


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三師,轄第3、第13橋樑團和第23線路團。


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三師,轄第7、第8、第9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1團—第15團。


1984年1月改名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更名中鐵13局;2001年改製成立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十四局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鐵道兵四師,1951年6月20日成立,由直屬橋樑團為基礎組建。


1951年6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鐵道兵團以直屬橋樑團為基礎組建第四師,下轄第4、第14橋樑團和第24線路團。


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四師,轄第10、第11、第12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6團—第20團。


1984年1月奉命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


1986 年 10 月經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為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


1999 年 12 月與鐵道部脫鉤並更名為中鐵第十四工程局。


2001年9月企業改制後,更名為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此後一直沿用此名稱至今。


中鐵十五局


中國鐵建十五局集團公司其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五、六師合編後的第五師。於1984年1月奉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稱為鐵道部第十五工程局。


2001年4月,按照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正式改為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正式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中鐵十六局


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一師和第十三師,成立於1952年。1981年合併為鐵道兵第十一師,是當年鐵道兵的「首都師」,1984年集體改工併入鐵道部,改稱鐵道部第十六工程局。


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管理,更名為「中鐵第十六工程局」。


2002年改製為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管理。2008年3月,作為中國鐵建旗下的大集團公司之一,隨同整體成功上市。


中鐵十七局


中鐵十七局集團前身為組建於 1952 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七師,1984年初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1985年11月25日,更名為鐵道部第十七工程局。


2000年與鐵道部脫鉤,劃歸中央企業工委序列;


2001年,成立為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鐵十八局


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原中鐵第十八工程局整體改制組建,其前身是鐵道兵第八師,始建於1958年10月,1981年3月鐵道兵十四師合編到鐵八師,1984年1月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改稱為鐵道部第十八工程局,1999年9月歸屬中央企業工委,改稱中鐵第十八工程局,2003年3月,歸屬國資委管理,改稱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3月隨中國鐵建整體上市。


中鐵十九局


中鐵十九局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九師,組建於1949年。1984年1月改編併入鐵道部,稱鐵道部第十九工程局。


1999年12月與鐵道部脫鉤,劃歸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改稱中鐵第十九工程局。


2001年12月26日,,正式改製為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中鐵二十局


中鐵二十局前身是鐵道兵第十師,創建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期。


1984年1月執行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命令改工併入鐵道部,稱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


1999年8月更名為中鐵第二十工程局。


2002年3月企業改製成立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此後該名稱一致沿用至今。


2007年,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鐵二十一局


2004年3月,根據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的要求,將蘭州鐵路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烏魯木齊鐵路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整合成一個新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這個企業就是中鐵二十一局。


由於集團公司選址在甘肅蘭州,因此工商營業執照系由蘭州鐵路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營業執照變更而來。


2007年中鐵十一局整體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鐵二十二局


中鐵二十二局的前身是中鐵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7月8日。


2004年,按照國資委和鐵道部的相關要求,將中鐵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鐵路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五工程公司和中鐵十八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整合重組成一個新的大型公司,即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之後,中鐵二十二局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中鐵二十三局


中鐵二十三局成立於2004年3月,由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以齊齊哈爾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凈資產,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中鐵十四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凈資產,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中鐵十五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凈資產對原中鐵路橋集團有限公司進行增資整合組成。


2007年中鐵二十三局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旗下獨資企業。


中鐵二十四局


中鐵二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3月16日,由原上海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福建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南昌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三家集團整合重組而成,總部設在上海。


2007年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旗下全資子公司。


中鐵二十五局


中鐵二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由原廣州鐵路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柳州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三家一級施工總承包企業重組而成。


2007年併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旗下全資子公司。


鐵道兵的前世今生:大軍打到哪,鐵路修到哪裡!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樑、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它擔負著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人難以忘懷。1984年,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鐵道部各工程局。


「大軍打到哪,鐵路修到哪裡!」這是第一代鐵道兵發出的鏗鏘誓言。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1946年下半年,為加強鐵道司令部的建設,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將有鐵道游擊隊之稱的回民支隊調屬鐵道司令部,接著又相繼成立了護路軍第一團,駐綏化;第二團,駐牡丹江;第三團,駐哈爾濱。各團以營連為單位分布在鐵路沿線的車站、橋樑、隧道等重要地區,防範土匪、特務的破壞活動,保障列車暢通無阻,並配合鐵路員工參加搶修鐵路、橋樑的任務。


1946年12月,鐵道司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駐地哈爾濱。下轄東滿護路軍司令部、西滿護路軍司令部,共有7個步兵團、1個回民支隊、1個裝甲列車大隊。後來又成立了中部護路軍司令部、南滿護路軍司令部,總兵力達8599人,分布在東、西、南、北滿的鐵路線上,維護鐵路安全。


鐵道司令部成立後,組織搶修了陶賴昭松花江鐵路大橋,將中長鐵路和哈長鐵路段的雙軌連接起來,發揮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作用。同時,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和土匪對鐵路的破壞及搶劫物資等行為,起到了鐵道衛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決定,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亦稱鐵路修復工程局)。縱隊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計官兵17104人。


鐵道縱隊成立後,全力搶修東北、華北地區的鐵路,支援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受軍委鐵道部部長直接領導。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鐵道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副部長呂正操兼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和1個裝甲列車縱隊。後來整編為3個師、1個直屬橋樑團、1個直屬汽車團,兵力擴大到30517人。


從1948年夏到1949年底,期間共修複線路1629公里,橋樑976座,車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複信號232站,為解放軍渡江南下,進軍西北,解放全中國提供了鐵路保障。為戰後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0年11月,鐵道兵團開赴朝鮮戰場,擔負工程保障任務。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滕代遠兼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員,呂正操兼副司令員,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員。此外,還成立了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賀晉年兼任司令員,張明遠任政治委員,志願軍有3個鐵道師、2個鐵道團約2萬人參戰,後又有6個鐵道師參戰。


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鐵道兵搶修、搶建鐵路、橋樑,使鐵路運力比戰爭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鋼鐵運輸線」的暢通無阻。創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鐵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犧牲,2881名官兵負傷,湧現了楊連弟等一大批英模,1.21萬人立功。


美國空軍發言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產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坦率地講,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



1953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9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志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現有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並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了「鐵道兵」三個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為《鐵道兵》報題詞:「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鐵道兵而奮鬥!



1954年3月5日,鐵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編製10個師、1個獨立團、1所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兵力10萬人。鐵道兵後來發展到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院校,總兵力達到40餘萬。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後,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和鐵路修建的任務,中央軍委又多次對鐵道兵進行了擴編和縮編。


1959年初,國家開始縮減基本建設規模,許多鐵路建設工程縮減規模,有的停建。


1962年5月,國家把修建森林鐵路、公路的任務交給鐵道兵,於是鐵道兵又進行了擴編。


1962年12月20日,中央軍委為鐵道兵增補10萬新兵。4個鐵道師各組建一個線路隧道團。鐵道兵參加的林業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三省區。此時,鐵道兵的總兵員達20.4萬人。


1964年9月18日,為加速國防工程和西南地區鐵路建設,中央軍委批准鐵道兵擴編14.4萬人,總兵員達到37.2萬人,共有13個師、60個師屬團,3個獨立團。其中5個師擔負成昆鐵路建設。



後來,根據建設北京地鐵、援越抗美鐵路修建等任務,又組建了鐵道兵第十四師、第十五師,為出國的鐵道兵部隊配備了高炮團。到1974年底,鐵道兵共有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3所學校、3所野戰醫院、1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總員額達到43萬人,是鐵道兵歷史上人數最多的時期。


1976年1月,擔負北京地鐵施工任務的鐵道兵第十二師、第十五師和倉庫、機修廠等8個單位的5.3萬人改為基建工程兵,脫離鐵道兵建制。


從1980年開始,鐵道兵開始縮編。當年4月8日,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鐵道兵撤銷了9個團。當年8月28日,總參謀部通知鐵道兵,根據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鐵道兵按現行編製37萬人縮減去17萬人,保留約20萬人。


到1981年4月,鐵道兵完成了縮編任務。13個鐵道師縮編合併成10個師,鐵道兵機關減少人員30%,3個獨立團合併成2個,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員總數為20萬。


1983年底,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下屬各鐵道師分別轉編成鐵道部各工程局,至此鐵道兵完成了歷史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鐵見聞 的精彩文章:

72.44億!北京丰台鐵路站開建,號稱亞洲最大鐵路樞紐
復興號下班後的「夜生活」,簡直不要太豐富!

TAG:高鐵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