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是中國塵封50年的秘密:出身「第一家族」,為國建不世大功,而如今卻幾乎無人知曉!

她是中國塵封50年的秘密:出身「第一家族」,為國建不世大功,而如今卻幾乎無人知曉!





在中國,曾有這樣一位傳奇女傑,


她出身於無比顯赫的「第一家族」,

護文明,救國寶,建下不世大功,


然而最後,


她竟凄絕離世,無人知曉!


她是中國塵封50年的秘密,


她的故事足以震撼全中國......




她,就是

曾昭燏。







有的人,一出生

就註定非凡。



1909年1月27日,


她出生於

中國近代「第一家族」,


湖南最顯赫高貴的門庭:大界曾氏,


自曾國藩之父曾麟書始,


君子之澤,五世相承。



(以曾麟書為第一代)


第二代,


曾國藩,治世能人,


位列晚清四大名臣;


第三代


曾紀澤,清末著名外交家;


曾紀鴻,清末著名數學家;


第四代:


曾廣均,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曾廣銓,駐英、駐朝鮮公使,翻譯家;


曾廣植,著名有機化學家;


第五代,


曾寶蓀,著名教育家。



而她的曾祖父

曾國潢


是曾國藩的二弟,


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曾氏家訓」,


雖起源於曾國藩,


但真正讓它綿延不絕的,卻是曾國潢。




曾國潢這一脈詩書傳家三世不絕,


到她這一代,兄妹七人個個不凡,

隨便一個人的成就,都能嚇死人。


 


長兄昭承:


哈佛大學碩士,


後來擔任台灣工礦公司總經理;


二兄昭掄: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


弟弟曾昭拯:


上海大夏大學學士,


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財務科科長;


妹妹昭懿:


北平協和醫學院博士,


林巧稚院士的得意門生;


二妹昭鏻;


西南聯大經濟系學士;


三妹昭楣:


西南聯大生物系學士。




在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世家,


她6歲就開始讀《左傳》,


14歲考入長沙藝芳女校,


在這裡,她遇到了,


第一個影響她一生的人,


她的堂姐曾寶蓀。





曾寶蓀




曾寶蓀是藝芳女校創始人,


為了能服務更多人,


曾寶蓀一生未婚,還以此教育她說:


「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你要是結婚,


就只能服務一個家庭幾個人,


如果不結婚,卻可以服務千萬人。」




從此,曾寶蓀的思想成了她的信仰,


她果決地走上了,


和堂姐一樣終生不嫁,服務眾人的路。


曾家女子個個驚艷世人,


但誰也沒有想到,

她竟是第一個,


敢以驚人膽量挑戰傳統的女子!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為曾昭燏母親,後排站立者左四為曾昭燏,其他為曾昭燏兄弟姐妹。




20歲那年,


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


很快,她就成了校園風雲人物,


因為她的中文成績實在太搶眼了,


國學概論、文學研究法、屈原賦等科目,


門門她都能拿95以上的高分,


大家都說,


那一屆有兩個女學生是中大的傳奇:


文科曾昭燏,理科吳健雄。




而在黃侃、吳梅等名師雲集的中大,


她遇到第二個影響她一生的人,


那就是學術大師胡小石。





胡小石




她是胡小石最得意的女弟子,


胡先生教給她的東西也十分「另類」,


全是研究鐘鼎文、甲骨文、


商周銅器之類的。


在恩的師影響下,她喜歡上了考古學,


還練得一手瀟洒雋逸的好字。






曾昭燏筆跡




不久後,


她進入金陵大學就讀中文系研究生,


可畢業前夕,


她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1936年6月19日,


她給國學大師傅斯年寫了這樣一封信:




冒昧地寫信麻煩您,


希望您為我個人著想,


為中國的考古學發展著想,


我學什麼東西最有用處,


趕快回信給我,


因為我在暑期中必須決定下學期的計劃。


您既然不憚煩地指教夏鼐,


希望您也能不憚煩地指教我。




之後在傅斯年的建議和推薦下,


她毅然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學位,


自費去倫敦大學,


從零開始攻讀考古學。




可當時,考古是一個,


神秘而鮮有人問津的世界,


連男性都望而卻步,


而且曾家本是書香門第,


考古在他們看來,


多少有些離經叛道,


但她全然不顧,


憑藉超凡膽識和氣魄,


竟勇敢邁出了這一步。




她深知,中國有數千年歷史,


若能用西方考古學的先進方法,


為中華文明服務,


那將為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


點燃希望之光!


 


她目光之遠大,志向之宏偉,


令多少男兒汗顏!


可她更令人震撼的人生,


才剛剛開始。







在鳳毛麟角的中國女留學生中,


她是唯一攻讀考古學專業的,


她的學習之刻苦堅韌,


令周圍留學生全都自嘆弗如。




她只花了一年的時間,


就寫出了畢業論文:


《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


並詳細列舉了,


從2082件古代銅器上,


整理出的600餘種徽識。




這部頗見功力的力作,


既為她取得了碩士學位,


也讓她,


在國際考古學界初露鋒芒。





年輕的曾昭燏




時間到了1937年,


不幸地消息不斷傳來,


盧溝橋事變爆發,


孤懸海外的她頓時無比激憤,


12月,


她從報紙上看到南京淪陷的消息,


頓時心痛欲裂慟哭失聲。


她剪下其中一張照片:


日軍轟炸後的廢墟邊,


一個幼兒坐在母親遺體旁邊哇哇大哭。


她將此一直留存,


時刻提醒自己,勿忘國恥!


她還把自己積攢的錢物,


全部捐給了抗日將士。




也因這場戰事,她開始慎重考慮:


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


她深刻的意識到:


以更加堅忍的態度,


把學業完成再報效祖國,


就是對國家、


民族與抗戰最大的幫助。





曾昭燏在國外做研究




第二年6月3日,


倫敦大學舉行盛大的畢業典禮,


她沒有參加,


而是選擇在工作室埋頭苦幹。


她說:


祖國人民正在浴血抗戰的時候,


我何必花無謂的時間,


參加這種只為個人榮譽的典禮。




這時日寇已將戰火燃遍半個中國,


大哥曾昭承來信說:


抗戰前途堪憂,希望她不要回國。


而倫敦大學也給她頒發聘書,


可她再一次選擇「不聽話」,


果斷放棄國外安逸的生活。


就這樣,她一個弱女子,


心懷熱血,

單槍匹馬,

無畏無懼,


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回國的路途。




回國後,


她馬上加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利用自己的學識,


投身野外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的工作。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她都是考古田野里唯一的女性,


「考古是男人乾的活,大冬天的,


荒山野地里,搭個帳篷就住下了,


吃喝拉撒都成問題,


對於女生來說,就更困難了。」


而她呢,


明知前路難,偏往難處行,


她常常手握拐棍,


攀山越嶺,涉水走澗,


幾日幾夜不休息,


她從不說一句苦,未喊過半聲累,


她卯足了勁兒,


誓要為祖國守護這五千年的文明!




此後,


她以銳健英姿和蓬勃朝氣,


一次次大顯身手,


展現出她卓越的才華,


和驚人的發掘成果!




戰火隆隆中,


她先後參加了龍泉遺址、


白雲甲遺址、馬龍遺址、


佛頂甲乙二遺址等5處發掘工作,


這是中國考古學家,


第一次運用,


外國先進技術進行的考古活動。





1941年川康古迹考察團考古學家在彭山寂照庵合影。

照片人物左起:吳金鼎、王介忱、高去尋、馮漢驥、曾昭燏、李濟、夏鼐、陳明達




有一次在雲南大理考古時,


日軍戰機飛到雲南上空,


她被迫轉移,


很多考古成果無法全部帶走,


她悲嘆一句:「辛苦掘出無人能賞。」


只得掩埋在龍泉峰下,


她還在一塊石板寫下:


「後人有掘出者,幸加珍重護持,


或重為掩埋,或移之善地,


庶不負先民創作之艱難,


而瘞者保護古物之苦心雲耳。」


這些考古發現,


即為後來的「蒼河文化」。





中央博物院蒼洱境發掘團在工地合影,

後排左起為李霖燦、吳金鼎、梁思永,右一為王介忱,右二為曾昭燏。




她還組織搶救出了,


來自北平故宮博物院的一萬多箱珍寶,


夜以繼日的登記造冊,


以避免「國之重寶」淪入敵手。




1941年,她以出眾才能和組織能力,


被任命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總幹事,


很快,她和李濟先生,


合著《博物館》一書,


這是中國博物館學的奠基巨著,


她也成為了中國考古界和博物館界,


叱吒風雲的領軍人物。




抗戰勝利後她回到南京,


為籌建南京博物院主殿老大殿,


她在國民黨高層四處遊說,


籌措資金,


她覺得考古不僅僅是發掘,


更是要讓更多人通過文物,


去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有同事回憶說:


「當時南博老大殿還未封頂,


她便開始辦展覽,


甚至後來在戰火頻仍、


困難重重的情況下,


她還是扛著壓力,


接連舉辦了漢代文物展,


和院藏青銅器展。」





蔣介石在南京中央博物院參觀書畫展,身邊陪同者即為曾昭燏。




她的舉動,


令胡適都對她刮目相看,稱她是:


一代楷模,了不起的人物。




無視戰火,無視危險,


只為堅持心中信仰







而沒多久,


她又干下更膽大的事!




1948年國民黨見敗局已定,


決定將中博院的珍品文物運往台灣,


當時任籌備處主任的杭立武,


讓她馬上著手整理轉移文物,


可沒料到,


她竟大膽到敢拒絕執行命令,


並阻撓文物運往台灣。




她先是拒絕赴台,


又頻頻拖延時間,


提出將文物原地保留,


並致函杭立武說:


"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後,


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


永為民族罪人!"




最後,她冒著風險,


悄悄把許多精品文物都截留下來,


她還以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為由,


給大陸留下了那件,


驚艷世界的國寶: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




但她為國所做的還不止這些,


她竟能將已經送至台灣的文物,


還追回了大陸!




1949年她與徐森玉、


王家楫等聯名寫信,


呼籲將巳運往台灣之文物運回,


在他們的不懈堅持下,


成功將三批運到台灣的852箱文物,


全部安全運回大陸。




護「國寶」,追文物,難以置信,


這些事是她一個弱女子完成的,


可這些,


卻是我們從未知道的「秘密」!




新中國成立後,


她對文博事業更加充滿無限熱情,


在日記里她曾興奮地寫道:


「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


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1950年,


她發現了南京被盜掘的南唐帝王陵墓,


然後親自帶隊進行二次發掘,


為國家挽救下了這批珍貴的文物,


還寫下了《南唐二陵》專著,


贏得了國內外一片讚譽。







第二年她又帶領考古調查隊,


在城崗頭、小寶塔山、


梁台崗等古代遺址進行研究,


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1955年她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


她一上任就立下一條不成文的院規:


凡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


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


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


她自己身體力行,不玩古董,


還把自己收藏的清代瓷器,


全部無償捐給了國家。


這一規定,


如今已為國家文物局採用,


列為文博人員守則之一。





南京博物院於1950年成立




因為這些貢獻,


她被譽為「華東門神」、「考古女傑」,


與北方考古界領軍人物夏鼐,


並稱為「南曾北夏」。




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段,


關於她的佳話,


一位蘇聯專家在來訪時曾問:


「曾小姐準備何時出嫁?」


她意味深長地回答道:


「我早就嫁給博物院了。」




她願燃燒殆盡自己的青春、幸福、


乃至生命,


只為祖國的文博事業能更好一點,


她如此崇高無私,


可這些,


卻是我們從未知道的「秘密」!







她的無私是滲透到骨頭裡的,


她是院長,補貼豐厚,


可她的生活卻無比的「寒酸」,


吃的是粗茶淡飯,


穿的都是舊衣服,


給親朋寄信,


她用的都是反過來的舊信封。




那錢都到哪兒去了呢?


每一個南博員工都知道,


她的工資,


有一大半都用來資助困難員工了。


她寫了很多本著作,


可所有的稿費,


不是用在南博的公務招待中,


就是為南博員工的孩子繳學費。


曾經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時,


她就是,


第一個捐出自己全部的積蓄的中國人。




如此傑出無私的她,


本該繼續發光發熱,


可怎料接下來的「狂風暴雨」中,


轟轟烈烈對曾氏的「清掃」開始了,


這,也成了她一生最大的劫難。





曾昭燏講解文物知識




1964年運動前夕,


她的二哥昭掄被打成右派,


堂妹曾憲植被軟禁,


和曾家有關係的師友,


也相繼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曾家子孫遭到了無盡的磨難。




12月一次省內民主黨派的座談會上,


大家都說「形勢大好」,


她突然來了一句:


「我看你們都是佞臣。」


這一下子就捅了馬蜂窩,


大家群起質問她:「我們怎麼是佞臣?」


她怒目不答,憤然轉身離去。




很快,陰雲籠罩在她頭頂,


有人開始抹殺她的所有功績,


甚至造謠說:


她對於運到台灣去的南遷文物,


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被迫無奈,她只能不斷地懺悔過去,


身邊親友們一個個的被批鬥,


巨大的壓力與禁錮下,


以致她得了神經衰弱症,住進了醫院,


可那些流言蜚語,


還有一次次的逼迫問詢,


宛如一把把刀子狠狠插進她的心臟。




12月22日,她離開了醫院回家,


對司機說:「去靈谷寺吧,我想散散心。」


到靈谷寺後,她囑司機等她一會,


並送司機一包蘋果:


「請你吃著,等我一會兒。」


說完走向靈谷塔。







她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在靈谷塔第七層,


一個凄絕的身影一躍而下,


中國史上,為了文物事業,


終身未嫁的一代傳奇女傑,


就這樣,


決絕的結束了自己

年僅55歲

的生命,


那一刻,彷佛風也哀嚎起來!




後來,他們在她大衣口袋裡,


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


「我的死,與司機無關。」


就因為這句話,


司機沒有受到任何牽連。




這是一個何等善良的女子啊,


連離世都要守護他人,


而這一生,又有誰來守護她呢?!




他們,連她最後死了,


都不肯給她最後的體面。


死訊不能通知親屬,


將她草草安葬在荒野外,


她在中國守護了幾十年的文物,


奉獻出自己的全部,


可最後陪著她的,卻是一座荒野孤墳!




她去世兩個多月後,


陳寅恪得知了她的死訊,


76歲的陳寅恪悲痛地寫下長詩哀婉:


論交三世舊通家,初見長安歲月賒。


待得濟尼知道轀,未聞徐女配秦嘉。


多才短命人咸惜,一念輕生事可嗟。


靈谷年年熏寶級,更應流恨到天涯。


點擊此處,閱讀陳寅恪的故事





之後她的故事,她的功績,


全部都被掩蓋塵封,


成了一個50年無人知曉的「秘密」。




直到2009年,


她誕辰100周年的時候,


才終於有人想起,


那早已被塵封的過去,


對她的紀念活動陸續開展,


她的名字逐漸浮現在世人面前。





重修後的陵墓




是她,


最早到西方進修學習博物館學,


是她


開了西南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紗,


是她,


冒著風險把司母戊鼎留在了大陸。


她是,


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女考古學家,


中國第一位女博物館館長,


她是,


中國文博史上

最不可多得的偉大傳奇!




只為中華守文明,


不為自己求安樂,


她一生雖短,


卻似一團流火在晦暗天空划過,


忠勇大義,崇高無私,一代風華!




中國的考古學走到今天,


已是成績卓著、群星閃耀,


可前人篳路藍縷的開拓,


不應任之輕易泯滅,


在先行者中,


她是最不應該被遺忘的,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今日,


盛世中國,盛世南博,


先生,


您若在天有知,唯願安息!





防止未來失聯,


請長按或掃描識別以下右方二維碼:








防止未來失聯,


請長按或掃描識別以下右方二維碼:









防止未來失聯,


請長按或掃描識別以下右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優才計劃 的精彩文章:

超模終生不胖的秘密,竟然是......
他是普通的中國鄉村教師,醞釀36年,不惜和整個國家為敵,竟只為幫母親報仇!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