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十首歌里的搖滾史

十首歌里的搖滾史

這篇不是搖滾樂的裝×指南,純粹是一種虛心的學習。

我對音樂一向抱著無比的景仰之情。哲學家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區分日神藝術和酒神藝術,認為音樂是典型的酒神藝術,自然、本能而忘我,能夠給人無以言狀的快感,也連接著自由之境。

總而言之,音樂非常厲害,它區別於文字,代表另外一套龐大複雜的語言體系。

《十首歌里的搖滾史》書名就非常吸引我。以一首首單獨的歌來切入歷史,以點帶面,由感性到理性,從微觀到宏觀,我很喜歡這樣的寫作方式。況且作為十足的門外漢,拿書來噹噹索引,聽幾首歌,也是好的。

就這樣懷著學習的心態,翻了翻書,花的時間也不算少,但必須承認,對書的理解還是很不夠。原因在於:第一,對書中講述整個知識背景了解得少;第二,書的翻譯還是存在欠缺,很生硬,比較繞。

但我覺得這還是一本好書。雖然要撥雲去霧,才能接近真相。

作者格雷爾·馬庫斯是美國著名樂評人,我們國內許多樂評人也都很推崇他。在這本書的寫作上,他顯示出了自己龐雜的文化儲備、廣闊的社會視野、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還有對文字超強的駕馭能力。

他寫一首歌曲的誕生,牽出歌曲演繹者的個人小傳,然後分析這首歌的不同版本。然後作者還分析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特別是黑人歌手一向面臨的種族歧視的社會狀況。

以文字來寫音樂是很難的。我甚至覺得,感性的、流動的音樂的奧義,文字無論如何都不能抵達。但作者做了努力的嘗試,他對音樂本身的藝術解析非常富有專業性和激情。

看了這本書,我更了解到「搖滾樂」是博大的,也是普世的,就如作者所說:搖滾樂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誕生,不管它之前出生過多少回。

閑言少敘,來聽聽這些歌吧。

1

Shake Some Action

 Prog Rocks! [5 Component Labels Set] (5 Component Labels Set)

The Flamin Groovies 

00:00/04:32

這首歌很好聽,硬朗、暢快、行雲流水。就如同作者說的,歌詞無關緊要,但旋律讓人慾罷不能。在介紹這首歌時,馬庫斯引出另一位著名的音樂人——尼爾·揚,他說:「我的胃裡有條一千歲的魚」「搖滾是不計後果的狂放」。而這首歌是對尼爾·揚所定義的搖滾精神的最好詮釋。儘管已經到了1976年,此時搖滾樂已經被眾多經典歌曲所定義,但在作者馬庫斯的眼裡,這首歌依然是全新的,依然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著搖滾樂的誕生。

他花了大量筆墨對這首歌進行了文本細讀,概括起來核心是兩點:一是歌曲旋律中所透出的緊張,二是歌曲精神中所表達的自由。這兩者的張力中彰顯出魔幻的魅力。

2

Transmission

 Permanent

Joy Division 

00:00/03:36

這首歌來自joy division樂隊,硬朗的朋克風。我順便聽了一下他們的另外幾首歌:the eternal,love will tear us apart等。樂隊主唱伊恩·柯蒂斯有一顆灰暗的靈魂,在最紅的時候,他的癲癇病引發了很多問題。他自殺了好幾次,在23歲時終於成功。

馬庫斯在這一章里寫了這個樂隊所發展的朋克精神。他寫了相關的幾部電影,介紹了在《控制》中薩姆·萊利飾演的伊恩·柯蒂斯與真實人物的互文。正如他所說,「歌曲和電影生吞活剝歷史,並根據自己的邏輯重新書寫」。

3

In the Still of the Nite

 The Rock "N" Roll Explosion Vol. 2

The Five Satins 

00:00/03:00

注意了,不是In the still of night。作者於這首歌愛之彌深。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提及歌曲的尾聲部分,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馬庫斯曾打電話控訴一位電台主播,在這首歌主唱唱完之後,音樂還在進行之時,便開始滔滔不絕地插話。在他看來,這就是煮鶴焚琴的不得體行為啊。

在五段錦樂隊之外,這首歌在後來被重新演繹,新的版本里也有極富意味的經典。

在敘事過程中,作者的一些觀念也挺有意思,「搖滾樂有趣的一件事是,真正激進的東西發生在聲音層面」,就比如鮑勃·迪倫的聲音永遠比他的政治主張更有影響力——這裡包含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

4

All I Could Do Was Cry

 Christmas Unchained Melody

Etta James 

00:00/02:55

這首歌也是好聽。這是埃塔·詹姆斯的版本。

每首歌一章,在這一章中作者寫的是碧昂斯和埃塔·詹姆斯。把這兩人聯繫起來的原因,當然第一點是兩人都是歌壇巨星,第二是碧昂斯在電影《凱迪拉克唱片》中扮演了艾塔·詹姆斯,並翻唱了詹姆斯的經典歌曲。

作者對碧昂斯的感情有點複雜。他承認她的天賦、美貌、華麗、如日中天。但也微微懷疑她勢不可當的席捲風潮之下,人生的某種真實性。他看著現實中的碧昂斯,如同看一部震撼的大片;倒是看電影中的她,彷彿看到了某種真實的人性。這一切,難道是碧昂斯以假亂真的巨大魅力?

5

Crying Waiting Hoping

 The Very Best Of Buddy Holly

Buddy Holly 

00:00/02:06

光聽這首歌,我聽不出來巴迪·霍利對後世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只覺得色調明快輕鬆,好聽。

搖滾歌手很多英年早逝的,難得碰上一個不太作的,連老天爺也不放過他。巴迪·霍利在22歲的時候,就飛機失事,他死在了一塊玉米地里。

看巴迪·霍利的照片,他戴著一副黑邊眼鏡,像一個悶悶的、獃獃的書生,典型的nerd。就是這樣的平民性和普通性,使他鼓舞了很多平凡的年輕人,讓人們知道:即使平凡如你,也可以。

但事實當然沒那麼簡單。相貌只是他的一個馬甲,他的偉大和魅力,隱藏在他的音樂里。

6

Money (That"s What I Want

 Rock & Roll,The Legendary Years 1959

Barrett Strong 

00:00/02:36

7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Soundtrack to the 20th Century

Countdown Chartbusters 

00:00/03:44

在這個章節里馬庫斯引用了高大上的馬克思的話:「哲學家僅僅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是改變世界。」某些高級的搖滾樂,在他看來,不僅解釋了世界,而且改變了世界。

這兩首關於「錢」的歌曲就是如此。一首原先由巴雷特·斯特朗演繹,一首原先由湯姆·格雷演繹;它們後來又分別被甲殼蟲樂隊和辛迪·勞鉑重新演繹和超越。正如作者所說,歌曲的多個版本,正是反映了搖滾樂不斷同自身的對話;它們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面貌,也是搖滾樂同時代的對話。

這兩首歌旋律好聽,我尤其喜歡勞鉑的版本,非常帶勁,帶著混不吝、堅決的女性態度。(可惜在qq音樂沒找到這個版本。)

這兩首歌的歌詞也很有意思。正如作者評價:「你聽到的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一個現實隱喻,描繪了現代社會失控的技術力量將個人碾成粉末,你聽到那聲尖叫了嗎?那是機器的齒輪,摧毀靈魂的聲音!」

8

This Magic Moment

 Happy 60"s

The 60"s Hippie Band 

00:00/02:34

這樣的旋律好熟悉,感覺應該出現在類似王家衛的電影里。喜歡裡面的間奏,好好聽。

原唱本·E·金是美國靈魂樂的教父,節奏布魯斯歌手。聽了他另外一首最有名的代表作,Stand by me,配樂的節奏感、鈍感和他高亢的嗓音配合地天衣無縫,oh darling darling stand by me,尤其喜歡這句,太棒。

這一章中作者講到了黑人民權運動的社會背景,比如本·E·金原來不叫這個名字,改名是為了突顯和馬丁·路德·金的關係。

也講到了靈魂樂——它是對個人的無限肯定,不管你過去的罪愆和未來所有的障礙,它慰藉人的靈魂,像一個宗教的收容所。也難怪,這種音樂本身就帶著宗教的元素。

9

Black Stucco

 Imaginary Landscapes: New Electronic Music

Christian Marclay 

00:00/03:03

我沒找到馬庫斯在書里寫的這首吉他拖拽(Guitar Drag),而是找到了這位創作者Christian Marclay的另一首作品。看作者描述,這兩首歌的風格類似。

這是後現代風格、實驗色彩的作品。Christian Marclay擅長此道,他更像是一位行為藝術家,擅長拼貼組合,曾做過一些舞台裝置藝術作品,還有把不同電影的片段組合,形成全新的富有意味的序列。他喜歡把一些藝術的片段帶離原先的語境,形成全新的意義。

像這首歌,還有Guitar Drag,聽著像是一些噪音的組合。但在作者分析之下,歌曲自有其藝術邏輯和社會邏輯。

對於後者,作者講述了一個約翰·亨利的傳說,他是一個黑人英雄,一個掄大鎚的工人修路工人,與蒸汽錘比賽,付出生命代價,贏得尊嚴。文學作品和許多歌曲都以他為藍本,它們肯定了非裔美國人的力量。而Christian Marclay的這首《吉他拖拽》,也被作者歸結為這類歌曲中一個特殊的版本。

所以,它不是沒有邏輯的胡鬧,你能感受到這首曲子中的力量和態度。

10

To Know Him Is to Love Him

 Back to Black B

Amy Winehouse 

00:00/02:24

這首歌曲溫柔婉轉,彷彿沉浸於蜜糖一般甜蜜的愛情里。但歌曲之外的故事卻很殘酷,英國女歌手艾米·懷恩豪斯的生活一直很脫軌,感情生活不幸、吸毒、酗酒,最後因飲酒過量死在自己公寓里,死時才27歲。

這首曲子起先是在1958年由泰迪熊樂隊發行。但在馬庫斯看來,艾米·懷恩豪斯才是最適合它的聲音。我聽原來的版本,確實如此。

我喜歡吉他伴奏裡面幾個小轉音,很美。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慧園路三號 的精彩文章:

對這部封神的《燃燒》,我要說不
如何入圍金獅獎,這三部大師電影告訴你

TAG:文慧園路三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