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美援朝期間,被俘的國軍將領紛紛支援,為前線炒乾糧捐衣物

抗美援朝期間,被俘的國軍將領紛紛支援,為前線炒乾糧捐衣物

文/馮玄一

1950年10月,中國志願軍進入朝鮮,正式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人民軍隊在彭德懷將軍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打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這在當時是一件國際大事。中國志願軍為了保衛祖國和平付出了生命代價。但是,一些被俘虜的國民黨軍官卻看到了「希望」。一些被關押的國民黨軍官幸災樂禍,他們私下分析認為,志願軍和美國大兵交手,簡直是以卵擊石。志願軍裝備遠不及美軍,而且朝鮮半島不利於游擊戰,戰端一開,志願軍肯定是輸的。到那個時候,台灣一定會藉機反攻,江山是誰來做,還沒有定論。他們以為,很快又將士他們的天下。

但是,和這種「幸災樂禍」的人比起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持樂觀態度。曾任第49軍軍長的鄭庭笈回憶說:「當時我們分析,美國人武器是好的,火力是強的,但是缺乏戰略戰術研究,他們不善於從敵情、地形、敵我兵力對比及士氣等軍事要素來策定他們的戰術,因此整個戰鬥力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如果中國將領指揮得法,士兵浴血奮戰,勝利不是不可能的。」

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抵禦外族入侵,人人有責。曾任國民黨第十八軍軍長的楊伯濤,由於對美軍的戰術頗有了解,便主動承擔起研究美軍戰術的任務,與宋瑞珂、吳紹周等被俘虜的將領一起編輯成《美軍戰術之研究》一書,送往前線,供志願軍參考。

還有很多被俘虜的將領,為志願軍炒乾糧、做衣服,很多人還自願捐款、捐衣服、給志願軍寫慰問信等等。

他們雖然身為戰犯,正在接受改造,但是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為遠在朝鮮的志願軍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此時此刻,最能體現出「一家人」的氣質。日後楊伯濤曾在回憶錄里說:(當時)「我懂得炒乾糧的方法,解放軍教導大隊的隊長就讓我當技術指導。我異常興奮,以能為志願軍做一點點事,內心稍安並引以為光榮。」

正如鄭庭笈所說,中國士兵浴血奮戰,勝利不是不可能。在志願軍的不懈努力之前,前線捷報頻傳,美軍連遭挫敗,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了停戰協定。

當消息傳來,舉國歡慶。鄭庭笈回憶說:「我算送了口氣,和平終於來到了!我彷彿清晰地看到了一位年輕的巨人正在崛起,孕育著無窮的力量。」他還說,「『自由世界』盟首美國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是震驚,是覺醒,我看到了新中國的力量。」

是的,這場戰爭的勝利,不但保衛的祖國的和平,也徹底打消了那些想要趁亂圖謀顛覆的人的臆想,徹底打消了他們的念頭。讓他們看到新中國的力量,看到團結的中國人不是任人宰割的晚清政府。

參考書籍:

1、鄭庭笈回憶錄《歸宿》。

2、楊伯濤回憶錄《從戰犯到公民》

3、《國民黨將領改造生活的回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一代雄主,如果不死的話秦國可能會被消滅
他曾是漢奸人稱四姓家奴,後參加解放軍攻總統府,粟裕為何生氣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