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盤點2018年暑期檔,《我不是葯神》等爆款的誕生有哪些秘訣?

盤點2018年暑期檔,《我不是葯神》等爆款的誕生有哪些秘訣?

作為國內時間跨度最長的檔期,暑期檔一直在中國電影市場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截至9月1日0時,暑期檔電影市場累計票房已達173.7億元,提前六天即超越去年總票房,也創造了國內暑期檔的新紀錄。

整體來看,相對於去年同檔期《戰狼2》的一枝獨秀,今年的暑期檔票房體量上小有提升,並且在類型上百花齊放,過10億的電影達到5部。

不過,與頭部電影狂熱相反的是,今年暑期有近三成電影選擇了臨時撤檔,60多部成為票房幾百萬、甚至幾十萬的「炮灰電影」,此前被寄予厚望的《邪不壓正》《愛情公寓》等電影票房則未達預期。

那麼,究竟什麼類型的影片更適合這個檔期?又出現了哪些精彩和遺憾?在製片方和平台眼中,今年暑期能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哪些啟示?


只屬於頭部的「假期」:11部影片貢獻近8成票房

在今年暑期檔中,市場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頭部電影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數據服務公司凡影與阿里影業數據平檯燈塔發布的《2018暑期檔用戶洞察》報告顯示,今年暑期,11部影片貢獻了77%的票房。

票房冠軍《我不是葯神》(31億元)和亞軍《西虹市首富》(25億元),超過預期,合計佔據暑期檔總票房近三成。除此之外,《侏羅紀世界2》、《一出好戲》、《巨齒鯊》表現頗佳,票房均破10億元。

2018年暑期檔共有59天(占暑期檔總天數64%)過億,且共有3周的周票房過10億,同比去年分別多了一天和一周。

報告顯示,淘票票平台觀眾人均貢獻了3.84張電影票,同比上升7.4%。相比非暑期,暑期檔周間消費人次佔比增加,觀影人次佔比提升5-10%。

「這對於去年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告訴鈦媒體,整個暑期檔最大的特點是,出現了非常的多元化類型,有《我不是葯神》現實題材,《西虹市首富》爆笑喜劇,還有《一出好戲》,「印證了我們過去的判斷,中國電影類型化分眾化特別明顯,不是一部電影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截至9月1日,《我不是葯神》在豆瓣上評分依舊高達9.0

據淘票票平台監測,很多過去兩年沒買過電影票的用戶,走進影院觀看了《我不是葯神》,為暑期檔電影市場創造了不小的增量,也是一個很大的亮點。

《西虹市首富》製片人馬馳認為,一個電影市場的崛起,觀眾作為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在不斷地強大,走向成熟。他們對於不好的內容容忍度越來越低,頭部電影的結果會比之前想像得更好,同時,不好的電影結局會比想像的還要差。


用戶時間被多元分割,大盤增量未及預期

相對於去年暑期檔,今年大盤雖說打破了紀錄,但只同比微漲6%。同時,2018年暑期檔票房走勢整體低開高走,6月大盤不如2017年同期。

李捷認為,今年的票房增量並沒有達到原來的預期,有五成左右的電影院上座率已經下降。他分析,今年暑期用戶的注意力多元化的泛娛樂產品爭奪。諸如《延禧攻略》、世界盃、「創造101」等強IP扎堆的熱鬧的影響,有效地爭奪用戶的眼球。

市場競爭的激烈帶來了大面積的撤檔。同時,小體量影片越來越難混票房,「三日游」成為了常態。相比全年,暑期檔影片整體生命周期縮短,票房在1億以下的影片更加明顯。由於中國沒有實行分線發行的體制,受到檔期排片的影響,在未來,小成本的院線電影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學生並不構成暑期檔的主要觀影群體。雖然學生的觀影人次佔比逐年提升,但跟北美市場相比還有很大的潛力未開發。公開數據顯示, 2017年北美13-17歲的影院觀眾佔比14%,而中國僅為5%。

暑期檔並未因季節和假期刺激年輕人多觀影,這其中與類型片供給失衡的因素分不開。愛情類型在中國市場上已經逐漸探索出成熟的製作方向,同時也是觀眾最喜歡的類型前三名。在淘票票的統計中,25歲以下的女性用戶,對此種類型最為青睞。

在今年上半年,《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在製作層面和情感訴求層面滿足了這部分群體的喜好,但暑期檔並沒有類似愛情題材電影出現,滿足這類觀眾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暑期往往被看作是動畫電影的黃金時期,而今年動畫電影票房可以說得上是全面撲街。2018年的暑期檔中,26%的動畫僅貢獻了8%的票房,日漫改編電影,購票用戶中學生佔比近30%。

唯一一部集合了中國和日本的電影人創作出的動畫《肆式青春》,賣相上似乎非常合學生群體的喜好,但卻以上映首日0.8%的排片離開暑期檔。

低齡人群中,學生對日漫改編動畫有特殊偏好,來源:《2018暑期檔用戶洞察》

同時,動畫電影在映前受到年輕觀眾關注,但在映後表現卻相對較弱。在觀影意向上,動畫片幾乎由年輕人推動,包含《哆啦A夢》、《超人總動員2》此類有合家歡潛力的電影。但根據凡影積累的映後口碑反饋均值,暑期動畫電影多數指標屬於均指以下,均未能調動觀眾長尾觀眾。


未來一定是「迷信」內容,相信口碑

電影產業始終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沒有一家影視公司能夠永遠勝利。那麼,暑期電影市場的增量到底在哪裡?

從去年的《戰狼2》到今年的《我不是葯神》,無論是口碑還是上座率,北京文化已經連續打造了兩款現象級爆款。

「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好的內容很大程度上能留住真正的影迷和有固定觀影習慣人,不被其他方式帶走。好的作品能從娛樂性、社會性、靈魂性滿足觀眾,如果能夠持續提供這樣的作品,就永遠有增量存在。」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我不是葯神》聯合製片人張苗告訴鈦媒體。

儘管多年來行業內出現了各種趨勢,但他們一直堅信的一點,成功電影往往滿足三個特點:強刺激、強共鳴和強共情。

「刺激是感官上的,是娛樂性;共鳴是『這個東西和我有關』,有感而發;而共情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它讓你在嚎啕大哭之後能感到一絲溫暖和希望,是非常高級的情感。」張苗說。

他進一步解釋,電影的基本屬性是娛樂性,在工業化發達的美國好萊塢體系中,影片帶來的感官刺激完成度較高。如果在強刺激的基礎上,內容能夠帶給觀眾共鳴,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共情是在共鳴上的進一步升華,如果能做到百分百共鳴,就可能產生強共情。

北京文化打造的《戰狼2》和《我不是葯神》都符合以上的特點。不過,鈦媒體了解到,就今年暑期的《我不是葯神》而言,其最初的預估票房原本在15億元左右。

張苗把很大一部分成功原因分歸結於後期宣傳策略的調整。影片先是在一二線城市口碑發酵,而隨後在三四線城市下沉的時候,原先設計的營銷點並沒有用,當時及時進行調整,「寧浩,徐崢的喜感,這是給觀眾傳達一個最低的觀影門檻。」

同時,《我不是葯神》片方通過選擇大規模點映的創新方式開展宣發,使得該影片從點映期間就口碑爆棚、票房破億。

左起: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我不是葯神》聯合製片人張苗,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西虹市首富》製片人馬馳

「點映就是口碑前置的一種方案。」李捷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宣傳——像是點映還有映後的『山爭哥』的段子等,是想像不到最終可以創下31億票房紀錄的。」

作為平台方,李捷總結暑期檔對於未來行業帶來的啟示是,好的電影依舊要「迷信」內容,對內容和口碑要有敬畏之心,「一個內容不好的電影,靠宣發是救不過來的。用戶的口碑直接決定觀影,拍好電影是每個製片人不要猶豫的。」

事實上無論在任何檔期,國產電影出跑來的頭部內容,背後離不開三個角色的力量——宣傳、發行和互聯網營銷。中國電影已經達到了90%以上的線上化,「想看」「評分」和「評論」等因素越來越左右觀眾願不願意拿出實際行動支持票房,這其中必然會帶來整個行業和市場的變化。

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是,過去大家認為成功的電影的真理是靠好的內容+好的宣傳;而在未來,除去以上因素之外,口碑的重要性也不容置疑。李捷說,「口碑是爆款,想看是對於口碑的預期,評論是對口碑的結論,評論是口碑的發酵。好的口碑不是宣傳帶來的,好的口碑是靠內容本體以及恰當的宣傳而形成的。」(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李程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進軍澳洲近兩月,滴滴做了些什麼?
喝酒還加冰塊?兄dei,你out了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