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年滄海桑田蘇文沙,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震撼我們!

百年滄海桑田蘇文沙,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震撼我們!

原標題:百年滄海桑田蘇文沙,三水最大的沙洲在這一刻震撼我們!


沙田見證珠江三角洲歷史變遷。著名歷史學家劉志偉指出,在珠江三角洲發育和開發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沙田—民田」的空間格局,實際上是一種體現在資源控制上的政治權利和文化認同的格局。


在三水,蘇文沙(解放沙)名字的來歷就生動地詮釋了上述論斷:白坭西江邊一個沙洲日積月累,面積擴大,沙田成為附近村民爭搶的對象。

清代蘇氏家族出了一位進士,名蘇文,權力落到地方,於是蘇氏家族在沙田爭奪中獲勝,沙洲用蘇文名字命名,於是就有了「蘇文沙」。如今這個沙洲已經成為三水面積最大的沙洲。



解放沙村景。/佛山日報記者馬力攝


蘇文沙名字由來

見證區域變遷歷史


在白坭鎮崗頭村西邊,有一個西江中的小沙洲。「當時,這個小沙洲還沒有名字,開始的時候面積也不大,沒有耕種價值,所以也無人耕種。」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


西江水不斷沖刷,泥沙沉積,沙洲面積不斷擴大。沙洲上的沙田也漸漸成為「香餑餑」,附近村民爭相耕種。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沙田爭鬥十分普遍,還經常引起宗族之間的械鬥。這個面積不斷擴大的沙洲成了附近宗族爭鬥的對象,糾紛長期不斷,地方官也無計可施。


到了清雍正年間,一個名叫蘇文的人出現了,他成功地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鬥。話說雍正十一年(1733年),蘇文在科舉考試中高中進士。他高中之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時任三水縣令照例是要上門拜訪道喜的。談話之間,聊起了沙洲的爭地糾紛。縣令靈機一動,心想蘇文新科進士,按照慣例,可以進入仕途,說不定未來官還會越當越大,何不做個順手人情,把沙洲判給蘇文家族。一來可以結交蘇文,而且還解決了沙田爭鬥。於是縣令就把整個沙洲判為蘇文所有。


「蘇文獲得了這份大禮,十分感謝。」植偉森說,他接收這個沙洲後,並沒有佔為己有,而是作為蓬村蘇姓祖嘗地(祖業),租給農民耕種,所得租金供每年拜祭祖先、公益事業之用。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沙洲稱為「蘇文沙」。據悉,蘇文被皇上委任為陝西省隆德縣知縣,在任期間,頗有政績。乾隆十年(1745年),他應召入京等候升職任用,因病死在京城。

新中國成立後,蘇文沙被改名為「解放沙」,但在村民口中,大家仍然習慣叫「蘇文沙」。


蘇文沙名字由來正好反映出當時沙田爭鬥的歷史,也折射出珠三角經濟社會的變遷。正如劉志偉教授所言: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任何社會成員在經濟上的實力和政治上的威勢都是可以變動的,而在經濟和政治上地位上升了的社會成員,也必須用一套文化符號,利用同樣的文化象徵來獲得和穩固自己政治經濟的權利,「民田—沙田」的空間格局,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文化權利結構。



在解放沙,一戶人家用廢棄的繭架封閉破損的窗戶。/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資料圖片)


桑基魚塘景象成歷史記憶


如今的蘇文沙已經成為三水面積最大的沙洲,面積1.65平方公里。沙洲位於西江東岸,與高明區隔著西江相望。「沙洲上原有天、地、玄、黃4條村莊,又稱為天字型大小、地字型大小、玄字型大小、黃字型大小。解放後,地字型大小與玄字型大小兩條小村合併,變為3條村,標準地名是天字型大小、地字型大小、黃字型大小,簡稱一、二、三村。」白坭鎮崗頭村黨委書記梁鳴銳介紹,沙洲上有耕地面積1500多畝,人口約1000人,有蘇、李、區3姓。沙洲上無水田,主要種植甘蔗、桑樹等經濟作物。


「這個沙洲,原來面積較小。」植偉森說,從明末清初開始,泥沙不斷淤積,面積逐漸擴大,成為一塊可供放牧和耕種的洲地。當年,人們把它叫做「細沙」,也有叫它為「海心沙」的。附近村民都紛紛到這個沙洲上開墾土地,種植莊稼。由於西江河道東岸逐漸淤塞,這個沙洲的東面,大部分已與樵桑聯圍連在一片了。


沙洲上沙田肥沃,適合種植。「沙洲上曾經家家戶戶種桑養蠶。」解放沙「沙長」蘇國熾說。他是解放沙村民小組長,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沙長」。「原來洲上三分之一的農田都是桑田。」蘇國熾說,家家戶戶種桑養蠶。種桑養蠶是辛苦活,清晨天剛蒙蒙亮,村民們就起床去桑田採摘桑葉,深夜了還要照料蠶寶寶。辛苦歸辛苦,養蠶也是村民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蘇國熾回憶,那時他們家一次可產200~300斤蠶繭,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養蠶需要場地,為方便養蠶,解放沙的村民們建造了規格一致的蠶屋,面積均為140平方米左右。所謂蠶屋,不專養蠶,還住人。蘇國熾家的房子一樓有一間專門的蠶房,蠶寶寶小的時候居住在這裡,待長大了,需要更多空間,裝蠶寶寶的匾就擺滿了屋子。至今,蘇國熾家還保留著養蠶時的匾等工具。



解放沙上曾經的桑田已成了菜地。/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資料圖片)


桑基魚塘是嶺南農村的一大特色,著名佛山史學專家羅一星說,由於蠶桑和養魚可以互相促進,蠶屎餵魚,塘泥肥桑,而且蠶繭造數多、生絲商品檔次高,生產資金也周轉快,因此「桑基魚塘」代替了「果基魚塘」。


清嘉慶《三水縣誌》 稱:婦女咸勤紡織。明清至民國,三水絕大部分勞動力仍以耕種為主,以養蠶、捕撈等為副業。三水沙洲較多,向有種桑養蠶的習慣。歷史資料記載,高峰期三水共有桑田3萬多畝。直到1957年,三水有30個社(隊)種桑,面積4900多畝。


回想起種桑養蠶的一幕幕,蘇國熾記憶猶新。「到上世紀90年代初,解放沙就不再種桑樹養蠶了。」蘇國熾說,蠶寶寶對空氣要求高,蠶越來越難養了,而且養蠶很辛苦,經濟效益低,村民們改種見效快、效益高的瓜菜。在解放沙平整的土地上,成片成片種上了黑皮冬瓜,昔日遍布的桑田早無蹤跡。


桑基魚塘的景象只存留在人們的記憶里。順德、南海部分地方試圖恢復桑基魚塘的美景,但缺乏經濟動力的嘗試均難以成功。


來源 | 佛山日報 ?今日三水


| 佛山日報記者 賓水林


編輯 | 佛山日報 陳玲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三水 的精彩文章:

鄧培烈士:中國工運史上的「大咖」,曾獲列寧接見
超暖!三水一聾啞產婦分娩,醫護人員的做法亮了...

TAG:今日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