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戊戌六君子中最不像康黨的人,砍頭時一臉懵逼,天下人都覺得他冤

戊戌六君子中最不像康黨的人,砍頭時一臉懵逼,天下人都覺得他冤

戊戌政變時,劉光第與譚嗣同都是「坐以待捕」、慷慨就義的維新志士。在譚嗣同的思想中,佛學思想佔有很大成分,他相信「人為不死之物」,志在「超出此地球」,他「坐以待捕」,自動赴難,其目的是以自己的生命來喚起國人為自由和富強而奮鬥,那麼,劉光第不肯出逃的主觀動因又是什麼呢?

首先,劉光第自認為行動上不屬於「康黨」,不難一訊而明。

在劉光第的政治思想當中,有些主張在當時來說是比較激進的,與康、梁等維新派領袖的看法相差不大,不過,劉光第並不像康、梁那樣辦學會、報紙和編書,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是非常謹言慎行。在19世紀末葉中國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劉光第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其強烈的愛國心與責任感,促使他憂國憂民,對官場的腐敗十分不滿。但是,劉光第並未把自己的不滿公之於眾,他從儒家經典和生活中領悟到了「忍」字的重要性。唯一公開暴露他的激進思想、主張的是《甲午條陳》,但條陳因堂官不肯代奏、相識的御史亦不肯發難而未能上達,因此,知之者較少,影響亦不甚大。

劉光第言論方面的激進性,由於自己的謹慎而鮮為人知,但行為方面的落後性卻是公開的,所以他的同僚、同鄉多認為他不屬於「康黨」,而是中間派,以至於劉光第「血染菜市口」,「天下人士,無知與不知,皆冤之」。正是由於劉光第在行為上不屬於「康黨」,言論上的激進性又為謹慎所掩蓋,所以劉光第認為慈禧下令逮拿的是維新人士,與自己無關。因此,在被捕入獄後,他還誦讀《朱子全書》、《周易》等書,「陶然自喜」。可見,劉光第根本沒有想到殺身大禍行將來臨,所以當9月28日慈禧下令將六君子綁赴菜市口行刑時,他十分詫異,並詢問監斬官剛毅:「未訊而誅,何哉?」得不到回答,他又大聲質問:「祖制,雖盜賊,臨刑呼冤,當復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直到臨刑時,劉光第對清王朝尚抱有幻想,他一直認為「本朝寬大」,這是導致他坐以待捕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忠君思想、仕途上的考慮是劉光第「坐以待捕」的又一重要原因。

劉光第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科舉出仕後,他效忠光緒皇帝,光緒帝在他心中是聖君,至高無上。他贊同光緒帝對康、梁變法維新的態度,認為光緒下定國是詔,是奮發有為之舉。對於因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而造成的光緒皇帝的傀儡地位,劉光第十分不滿,在《甲午條陳》中他說:「皇太后現已六旬,正當頤養天和,寧神謐志,皇上亦何忍以軍務倥傯之急,更傾懿慮焦勞乎?應請皇上聖裁獨斷,即當重要事件,亦宜自運宸衷,無復重勞慈聽。」這種言論,在當時有殺身的危險,而劉光第卻置之不顧,他對光緒帝的忠誠,昭然若揭。戊戌政變爆發後,光緒皇帝被囚於瀛台,劉光第出於君辱臣死的忠君思想的考慮,拒絕出逃。

另外,劉光第家境十分貧寒。其父劉宗准「讀書而家貧,不得一年輒棄去」。為了擺脫貧窮的壓迫,劉氏夫婦省吃儉用,甚至賣屋而買書供子讀書,希望他博取功名,後來劉光第在數年間就科舉出仕,由一介寒士變為一名京官。清代京官待遇不高,刑部主事一職,劉光第並不滿足,他一直試圖進入上層官僚士大夫階層。儘管清政府的腐敗讓他生歸隱之念,但他依然希望光緒帝「力除諂諛蒙蔽,另行換一班人,重新整頓,始有起色轉機」。對於自己的「發跡」,劉光第抱有殷切希望,認為是遲早的問題,所以,當光緒帝被囚後,劉光第出於仕途上的考慮,不忍拋卻一酬宏志的機會,靜觀時變,是以被捕。

最後,劉光第「坐以待捕」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對逃避不抱希望。

受內向型性格的影響,劉光第「少交遊」,「避酬應」,閉戶讀書,因而他在當時官僚士大夫階層里知交不多,國外知交更是寥寥。而康有為、梁啟超、張蔭桓、黃遵憲、譚嗣同等人則不同,他們交往很廣,在國內外的影響很大,有的出入上層官僚圈子,有的與洋人交往頗密,因此,當戊戌政變爆發後,他們可以在國外人士的幫助下逃脫慈禧的追捕。而劉光第既無國際人士的幫助,又無國內俠義朋友的保護,只有自己的一個學生、《周易》研究專家周孝懷飛奔報信。所以當戊戌政變爆發後,他對逃避成功缺乏信心,自認為可能性不大,故而「坐以待捕」。

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劉光第既對逃避不抱希望,又對留下來辯白脫身抱有幻想,如果罷官歸田,也算做到無愧於「聖君」光緒了。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做出「坐以待捕」的決定,是很自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他才是李自成最痛恨的人!給闖王戴了頂大綠帽,大肆屠殺揚州百姓
27歲喪夫,40歲喪子,她70多歲仍活成不老仙女,只因做對三件事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