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用基因開食譜,到底靠譜不靠譜?

用基因開食譜,到底靠譜不靠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近一則新聞又吸引了人們對基因關注的眼球。據外媒報道,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正在日本進行一項試驗DNA的計劃。公司會給消費者一個可以在家裡使用的DNA搜集工具,在搜集了消費者個人的DNA之後,再輔以其自動提供的吃東西時的照片,雀巢可以對個人的DNA進行分析,然後提出相應的飲食建議。

事實上,通過檢測基因的方式來給人們開食譜不是雀巢的獨家專利。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基因的秘密被越來越多地破解了出來。人們可以利用基因檢測種族、患病風險甚至是預測個性等。在此之中,基因營養學是基因研究應用的一個重要分枝。

英國的DNAFit、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Nutrigenomix和美國的電商公司Habit同樣也在通過基因檢測來為人們提供製定食譜的服務。畢竟,萬能的基因連種族都能破譯了,制定個食譜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不可否認的是,基因研究確實是一項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重大生物計劃。而正是其長期以來被渲染的「人體密碼」的名頭,讓基因這個東西在某種程度上被「神話」甚至成為了一部分人的信仰。所以,別有用心之人打著基因的旗號行坑蒙拐騙之事也屢屢見諸報端。

那麼問題來了:利用基因開食譜,是不是也一樣不靠譜呢?


是什麼讓基因食譜成為了可能?

過去(當然,現在也是),人們認為基因是一項非常高端的東西,將其列為高科技的行列,與自己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想要測測基因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兒。比如抽血,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才可以操作完成。

而隨著基因採集技術的發展,基因採集正變得越來越方便和廉價。研究證實,唾液中的DNA和血液里的DNA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時候,二者測序結果是完全一致的。血液測DNA是最準確的,也就意味著唾液也可以獲得準確的基因結果。

而唾液的採集可比血液方便多了,只要用採集管好好保存就可以,而且相對來說價錢也便宜得多。這就讓基因採集變成了一項普通人可以承受的事情。

另一方面,算力的提升也讓這種關於基因和個人習慣的大規模分析成為了可能。基因測序是需要高性能計算的,由於基因數據往往非常龐大,因此對算力的要求也比較高。比如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能達到幾百個G,以前要完成對這麼大數據的分析,需要超過30個小時的不斷分析。而在各種晶元算力的加強和雲計算的加持下,對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可能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

也就是說,原來兩天能幹完一件事,現在兩天能幹15件,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而且,算力條件的提高可以應對更繁重、複雜的數據對象。

但只有檢測條件進步的一廂情願,並不能激起企業投身於開食譜這件事中。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當溫飽甚至小康都已經不是問題的時候,人們更注重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腦子裡有心思,手裡又有閑錢兒,定價又消費得起,聽著又那麼高端,這就給了企業一針強心劑:市場有需求,不推出還等什麼呢?

技術允許,消費者需要,基因開食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病從口入不假,基因減肥不真

生活中的一大常識就是,飲食合理可以幫助你避免許多疾病。既然是為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那基因食譜自然也少不了這方面的功效。

比方說,我們明明知道吃一些垃圾食品是對身體不利的,或者自己的體質對其有排斥之處,可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我們不是不想改變,可是再堅強的決心和意志在美食麵前都不堪一擊怎麼辦?

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研究者們在去年發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其通過對828名歐洲男女的遺傳基因和以問卷形式獲得的飲食信息進行分析,發現基因在個人的食物選擇和飲食習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此,下一步就可以針對性開發新的精準治療方法,以飲食和治療相結合的方案,去降低不健康飲食而帶來的患病風險。

而此前的研究表明,一些基因會明確提示患某種癌症的風險。比如美國好萊塢演員就通過基因檢測獲知自己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很高,於是毅然決然選擇做了切除手術。當然,即便是不做手術,在得知這一風險之後,在飲食中注意搭配一些對相關臟器有益的事物,也是會有積極的作用的。

研究基因和疾病的關係,從而進行飲食的調整,從邏輯上來看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提到用基因的方法來減肥,你會不會更加心動呢?

基因減肥就是通過對你的基因進行檢測,然後知道為啥別人胡吃海塞依然身輕如燕,而你卻喝口水都胖。然後再給你制定一套減肥食譜,聽起來效果一定比減肥茶好吧?

澳大利亞一家名為myDNA的公司最近就告訴你:這事兒靠譜。話說其集合了一批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藥劑學、運動飲食學……一批專家,聯合研製出了基於DNA檢測的飲食計劃。只要59英鎊,你就能破解自己的減肥密碼……

花人民幣500塊錢就能解決減肥問題,你讓那些花了5000塊錢甚至更多,或者揮汗如雨的朋友們怎麼想?

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這事兒應該是不太靠譜的,至少效果絕對沒那麼好。而且早在2014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就發現,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其實很小。並且既有的研究表明,肥胖是與自己的飲食、環境、運動量、工作性質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想要用基因的方法一勞永逸,難怪你瘦不下來……

所以,基因食譜主打健康市場,我們也承認其確實與人的健康有一定關聯性。利用基因製作食譜,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健康有積極影響。但在目前研究尚處於基礎階段的情況下,慎重一點未必不是好事。


基因騙術多,食譜可別成為了下一個

但僅從以上兩點出發,我們仍然不能輕易地就給基因製作食譜這事兒下一個死結論。作為一個新興項目,其是否能很快地從實驗室走入市場,或許還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基因和飲食之間是否真的有固定的因果關係?

很多公司為了賺錢,往往會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即將僅僅是影響關係的二者誇大為必然而唯一的關係。比如認為基因檢測到身體某種食物有排斥,就認為去掉這種食物然後換成身體基因比較適合的食物就可以搞定健康了。事實上,其可能尚未弄清楚是否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就匆匆下了結論。

也就是說,飲食並不一定是影響健康的唯一決定性因素。而基因製作食譜顯然是一種默認了二者之間固定而唯一的因果關係。

我們有理由懷疑,企業這樣做很可能有巨大的市場利益推動的成分。畢竟換一種食物又不會死人,萬一有效果還能收穫一個廣告,何樂而不為呢?

基因食譜是否會淪為一種打著科學的幌子招搖撞騙的江湖騙術?

不可否認的是,基因科學在經過近三十年的攻關之後,正在從神秘的科學塔尖逐漸走進普通人的生活當中。很多普通人會由於各種原因對基因的作用產生不由自主的心理誇大,將其看做新時代的靈丹妙藥。

正是這種心態,讓諸多江湖騙子有機可乘。基因檢測預測人的一生這麼扯的事情都有那麼多人相信,基因食譜這看起來更靠譜的形式自然也有籠絡更多人心的可能。

所以,基因食譜從科學上來說還僅僅只邁出了一小步,如果在短時間內就有產品推向市場,消費者們就必須要好好考慮一下了。

實際上,基於個性化定製的基因食譜實際上是一個大工程。我們注意到,基因食譜的一個特點就是「定製」。根據對每個人的基因情況進行採集,再針對性列出飲食搭配建議。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僅僅是做個基因檢測,然後給人們提供建議,企業顯然賺不了什麼錢。費那麼大工夫,收穫那麼小,不划算。那為什麼企業仍然要進行基因採集呢?

此舉將可能引起一場食品產品的進一步細分。跟以往一刀切式的事物生產不同,企業在獲得了大量的私人飲食基因資料之後,可以在此基礎上研製更符合健康的產品。

簡單來說,食品不再標榜含有什麼成分,而是體現出適用哪種類型飲食基因的人群。人們購買食物的依據發生了變化,企業生產的依據也發生了變化,而這也將成為食品行業的一次大規模的革新。

當然,這樣的場景顯然離現實還很遙遠。

我們非常願意承認基因當中也隱藏著飲食和健康的密碼,以便自己能夠以此獲取保持健康的鑰匙。但在技術成熟之前,我們也不能貿然相信或「以身試法」,畢竟我們想要的,是一個非常「靠譜」的食譜。

【鈦媒體作者介紹:文/腦極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IoT業務增勢喜人,但小米在這條主線上或面臨後勁疲軟的局面
小米披露上市後首份財報:Q2凈利潤達21億,同比增長25%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