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到非洲去④|我們給辛巴威留下了一座水電站

到非洲去④|我們給辛巴威留下了一座水電站

編者按:非洲,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非常之洲」,一個落後與商機交織的「神秘之洲」。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坦尚尼亞、辛巴威、肯亞和衣索比亞等國,試圖發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非洲,勾勒出中國人在非洲大陸的援建生活和商業足跡。「到非洲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需要精心準備的奇幻冒險。

鍾德俊在卡里巴水壩上佇立許久。夕陽下,高峽平湖,波光粼粼。「幸運的時候,可以看見河馬和鱷魚」。他習慣性地望向湖的南岸,兩架橘紅色的進水口設備映著碧水藍天,格外醒目。

幾米之外的一張宣傳展板上寫著,「中國電建集團下屬中國水電卡里巴南岸擴機工程項目介紹」(下稱卡南擴機項目)。

身為卡南擴機項目經理部商務經理,鍾德俊對項目概況爛熟於心:自1980年辛巴威獨立以來,這是該國投建的最大水電項目,也是中國企業在該國的第一個大型項目;2014年開工,在原有六台機組的基礎上安裝了2台1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今年3月底併網發電,津國年發電量因此提高了25%-30%。

南岸的引水隧洞前,當地員工和三四個中國領隊,坐著一排在低聲交談。「閑暇的時候,他們會合唱《東方紅》」。岸坡上佇立著新的進水口門機、開關站設備。

看著這一切,鍾德俊的心情明朗起來。雖然9月他將和項目部同事離開辛巴威,但是「水電站會留在這裡」,中國電建會留在這裡。他們也將帶著從這裡學到的一切,奔赴下一個站點。

機會

最早來辛巴威的中國電建人,不是鍾德俊,而是吳一馮。

2009年7月,作為公司駐辛巴威的首席代表,吳一馮第一次來到了津國首都哈拉雷。儘管預設了很多場景,他還是被眼前所見震驚:大街上幾乎沒有汽車跑、超市裡基本沒有東西賣、電信網路長期不通、城市裡常常停電……

去往卡里巴水電站途中的集市。攝影:侯瑞寧

彼時,津國剛剛經歷了2008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的水電、通訊、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幾近癱瘓。吳一馮明白,這種情況下,「建設水電站這樣的大型項目基本不可能」。只能打道回府。

轉機出現在兩年後。

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2009年成立的津國聯合政府宣布停用本國貨幣,開始實施以美元為主的多貨幣體系。2010-2012年,津國經濟增速超過10%。投資者和企業信心逐漸恢復。2011年,津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3.87億美元,較上年增加了一倍。2012年,吸收外資流量達到4億美元。

吳一馮明白,機會來了。經濟要保持長期增長,農業、工業等都需要充足的電力供應。但是與絕大多數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一樣,津國電力嚴重短缺。

國土面積39萬平方公里的辛巴威,長期以來主要依靠「一大三小」四個火電站及一個水電站發電。「一大」是指旺吉火電站,「一個水電站」則是卡里巴南水電站,這兩座電站提供了津國大約98%的發電量。目前該國仍有超過50%的家庭用不上電。

2011年,辛巴威政府決定在全球公開招標,對卡里巴南岸水電站進行擴機工程建設。

面對進入津國市場的良好契機,韓國大宇工程建設公司、義大利CMC、中國電建和葛洲壩集團等幾家電力企業成為最終角逐者。

「我們的技術實力和價格優勢很明顯。」吳一馮沒有掩飾自己的驕傲。2012年,經過重組的中國電建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工程承包商。即便是在重組之前,參與重組的企業之一——中國水電,在全球大中型水利水電建設市場中已經佔據了50%的份額。

中國電建卡里巴擴機工程項目駐地。攝影:侯瑞寧

最終,中國電建勝出。2012年年底,吳一馮代表中國電建與津國國家電力公司簽署了3.55億美元的「融資+EPC」商務合同。

中國電建東南非區域總部負責人梁軍認為,與以往中國公司只做工程承包商不同,「融資+EPC」的模式開啟了公司「走出去」的2.0版。

這種商業模式是由中國電建負責擴機項目的設計、設備採購、施工全過程的交鑰匙工程,由中國進出口銀行融資90%,津國國家電力公司需融資10%。

作為中國企業在津國第一個大型項目,2014年9月,在津國時任總統穆加貝的見證下,卡里巴南岸擴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學費」

項目有了階段性成果,本來是值得開心的。可是,卡南擴機項目經理部人力資源經理多成群卻有些苦惱。

「擴機工程本身沒有太大難度。」吳一馮解釋說。多年來,中國電建設計建成了國內外大中型水電站二百餘座、水電裝機總容量超過2億千瓦,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最大的難度是工期緊,加之雙方施工標準不一致、以及我們對該國法律不熟悉」,吳一馮理解多成群的煩惱。

因為資金等原因,津國政府和國家電力公司希望,擴機工程能在40個月內完工並發電,而相同工程量的工期一般在48個月左右。

「壓縮了大半年的時間,給我們造成了不小的施工壓力。」吳一馮說,為了保證按期完成,中國電建「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從國內進口的設備全部採取空運」,以便儘可能縮短物資運輸時間。

要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保證足夠的勞動時間。「可是津國的節假日比較多,如果按照正常的工作時間,肯定完成不了項目,」多成群認為,「必須加班。」

津國勞動法規定,正常工作時間為周一至周五,每周44個小時(周一至周四,每天9小時,周五8小時),超過44小時部分,即為加班時間,加班費按照基本工資的1.5倍支付,周六1.5倍,周日2倍,節假日3倍。

「即便翻倍的加班工資,當地的工人也不一定樂意犧牲節假日換取加班費。」多成群心裡明白,非洲當地人很難接受助力締造了「中國速度」的「白加黑」、「5+2」工作時間。

與之相比,他們更樂意享受生活。每個月發完工資的第二天,當地的工人就會出現小小的「請假潮」或者「曠工潮」,酒吧和娛樂場所則會迎來一天的好生意。

這讓多成群很頭疼。卡南擴機項目中,中方員工在高峰時期有350人,當地工人在建設高峰時期有2000多人,累計3000人次。對剛進入該國的中國企業而言,意味著勞務管理的巨大挑戰,也意味著施工進度面臨巨大風險。

多成群決定找津國勞務部和國家僱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進行協商。經過數次溝通,以及雙方對於卡南擴機項目重要性的共識,津國勞務部和國家僱傭委員會最終做出「特批」——卡南擴機項目承包商可以要求當地勞務加班,並採取緩休制度;若勞務確實有事,則需請假,否則僱主有權根據建築行業勞動法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理。

「津巴是一個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的國家,當地勞務法律和維權意識非常強。」在非洲待了十多年的多成群深有體會,「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被告上法庭。」

在卡南項目部近四年的勞務管理中,雖然沒有發生大範圍的勞務罷工,但是仍有數十起大大小小的勞資糾紛。

吳一馮認為,這正是辛巴威最吸引人的地方。無論對於外來投資者,還是當地勞務,遵守遊戲規則很重要。這是避免風險的前提。

他沒有避談教訓,「初來乍到,因為不熟悉當地的法律,的確交了一些學費。」項目初期,在對商務合同尤其是技術條款研究不到位的情況下,簽了字。到了現場施工環節,雙方開始細扣合同條款時,才發現很多條款,中方人員並不清楚甚至理解有偏差,以至於在執行過程中非常被動。

經過不斷磨合,如今吳一馮清楚地認識到,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一定要認真仔細地研究當地法律法規,「遵守當地法規」是「走進去」的第一步。

障礙

中國電建辛巴威分公司市場經理陳雷,剛來津巴時,「跟啞巴一樣」度過了前兩個月。「在辛巴威工作,最難的是語言」,他說。

每次和津國客戶見面,陳雷都要和英語好的同事一起去;和客戶開會,他完全聽不懂別人在講什麼,只能站在旁邊,或者呼呼大睡。「心裡很難受」。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和陳雷有相似經歷的人並不少見。津國官方語言是英語。陳雷像國內的大部分人一樣,有英語基礎,但是只會考試,不會溝通。

為了儘快適應工作,他開始拚命地抄單詞、背單詞、練口語,「比高考還努力」,但還是會不斷忘記。「記憶和遺忘的過程非常痛苦,但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只能再看、再背、再練」。

陳雷的單詞本。供圖:陳雷

苦學了三個月後,他能和當地人進行基本交流;兩年後,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我現在比國內英語老師的水平還要高。」操著四川口音的他,呵呵一笑。

對於工程技術人員而言,語言學習更難一些。每次開會,中方和外方技術人員「能吵成一鍋粥」。「幸運的是,最後他們總能把問題『吵明白』。」吳一馮笑稱。

麥肯錫在一份名為《龍獅共舞》的報告中稱,接受該機構調研的80%的非洲領導人認為,語言障礙以及文化障礙是中非合作中突出的兩大問題。

對此,吳一馮深有體會。「中國建築行業的施工標準和規範,在國際上沒有通行的英文版本」,公司只能自己翻譯,可外方技術人員根本看不懂某些中式英語,遑論理解。

雖然津國已經獨立了38年,但是從語言、文化到基礎設施建設,無不顯露出英國對其近百年的影響,卡南水電站也不例外。

卡南水電站原來的六台發電機組,設備和技術全部採用的是英國標準。雖然作為該項目的工程承包商,中國電建曾承擔了中國80%以上的大中型水電項目前期規劃、勘測和設計工作,但「作為業主方,津國國家電力公司更信任西方標準」。

吳一馮認為,差異是兩國的歷史文化造成的。多年來,中國的很多技術規範來自於前蘇聯,傾向於經驗主義,而津國繼承了英國傳統,「一切參數都必須經過精確計算」。

「國際工程上,標準的差異很常見,如何說服業主以避免影響國內設備製造進度、施工進度,就需要我們平時與工程師和業主多多溝通。」鍾德俊稱。

經過幾番溝通,中國電建和外國監理方決定,將歐美標準與中國標準進行對比,如果中國標準高於英美標準則採用中國標準,若低於則採用歐美標準。

「實際應用中,大部分中國標準是高於英美標準的,只是有些細節方面不一樣。」鍾德俊說。過去20多年來,世界上新增的電站70%由中國企業承建,歐美電站的建設高峰則停留在30年前。

最終,卡南項目按照中國標準執行。

觸動

今年3月底,卡南擴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時任總統姆南加古瓦參加了竣工儀式。「當年在哈拉雷辦公室的一個小房間里,政府決定實施這個擴展項目,如今我們看到了這一宏大項目的落成」。姆南加古瓦很興奮。

項目竣工儀式上,辛巴威熱情舞蹈。供圖:中國電建

對於總統先生脖子上的那條津巴國旗圍巾,吳一馮印象深刻。他們有過一次零距離的親密接觸。竣工儀式上,為了表示感謝,姆南加古瓦和包括吳一馮在內的中方代表逐一握手:「謝謝你們所做的一切」、「擴機項目將長久惠及津國人民。」

「那一刻是很感人的,也很有價值。這不是金錢能夠換來的。」想起那一幕,已到不惑之年的吳一馮有些動情。如果不是坐在他的對面,不是親耳聆聽,恐怕很難體會卡南項目帶給他的價值感。

「經過努力,我們終於做成了一件事情,給這個國家留下了一座水電站,這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因此受益很多年。」因為激動,他的聲音比之前高了一些,「而他們也能記住有中國電建這樣一個公司、有幾百個中國人為他們做的這些。這是最觸動我的。」

卡南擴機工程不僅為津國提高了供電量,而且節省了可觀的外匯。此前,津國從南非、莫三比克等鄰國進口電力,每月花費高達2000萬美元。這對外匯儲備緊缺的津國而言,減少了不小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卡南項目施工期間有效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在3.55億美元的商務合同中,15%的金額用於採購當地材料和設備」。依託這個項目,當地新成立好幾家相關行業的公司,其中兩家物流公司賺了很多。

對於當地員工馬歇爾來說,在項目上工作兩年來,「收入增加了,給家裡蓋了房子,還為小孩選擇了好的學校」。

項目安全主管比姆哈不僅蓋了兩間房,而且貸款買了輛二手車,成為小鎮上為數不多的有車一族。

比姆哈的同事傑拉則學到了技術,「剛來這裡時,我除了搬磚頭,什麼都不會。他們教我電焊,現在我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焊工,工資也高了許多。」

一份涵蓋36個非洲國家的大型民調顯示,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在非洲被廣泛認可的首要原因。

如今,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電建正在探索3.0版本。今年6月27日,津國旺吉火電站擴機項目正式啟動。這個60萬千瓦的擴容項目,是津國獨立以來最大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中企目前在津國的最大火電項目。

這是中國電建在非洲第一個融資落地的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項目。項目建設期預計42個月,總投資近15億美元,中國進出口銀行向津方提供近1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在旺吉火電站擴建工程完工以後,中國電建將持有電站36%的股份,持有期至少六年。

「這是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發展方向。」梁軍說,這也是中國企業在中非合作中嘗試「走進去」的舉措之一。

未來,中國電建還將為哈拉雷的供水系統提供解決方案,解決200萬人的飲水問題;在交通領域,中國電建也開始進行更多規劃。

「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工作中找到價值的吳一馮,幾年前將全家搬到了辛巴威。前不久,他的第二個孩子在津國出生了。他說,「我會在這裡長期工作下去」。

相關閱讀:

到非洲去①|每年有1000萬坦尚尼亞人感染瘧疾,一群中國人想去改變它

到非洲去②|蘭州拉麵進非洲:一群80後的創業歷險

到非洲去③|在辛巴威種地:初來乍到的中國人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泰媒敦促政府反思普吉船難:營救不力 影響中國民眾感情
日本福島核電站含氚水中測出半衰期1570萬年放射性物質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