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滕王閣序》真的是王勃14歲寫的嗎?

《滕王閣序》真的是王勃14歲寫的嗎?

原標題:《滕王閣序》真的是王勃14歲寫的嗎?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著名詩篇——《滕王閣序》。相傳,王勃著《騰王閣序》,才十四歲? 十四歲,擱現在就是初中二年級的年紀,古人真的如此早熟嗎?今天看鑒君就來說一說曾經讓你背到吐血的《滕王閣序》,它的作者——「神童」王勃的真實故事!


世人不知滕王,但無人不知《滕王閣序》,其背後是鬼才王勃《滕王閣序》的絕筆,文章大氣磅礴,鮮活靈動。被稱為「氣貫千古的序文」,也是因為它有氣在。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只活了26歲就不幸去世了。縱觀中國文學歷史,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不得不提的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因為無論是滕王閣,還是岳陽樓,兩個建築都是因兩位文學大家一篇詩文,獲得了跨越千年的生命。


范仲淹寫在《岳陽樓記》中最為知名的兩句話,莫過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充分彰顯了范仲淹愛國愛民的政治情懷。而這份情懷,是范仲淹幼時便培養出來的。



范仲淹兩歲時便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無依,因此范仲淹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的性格。由於生活困苦,為了生存,母親不得不改嫁當地富庶人家,在母親改嫁後,范仲淹堅持不改姓,導致他與繼父的關係十分不恰,最後他不得不離開朱家,到寺院僧房裡借住。

在寺院借住期間,范仲淹刻苦讀書,由於條件艱苦,食物不足,不得不分羹而食,年少的范仲淹嘗嘗由於食不果腹,餓得頭暈眼花,以至於他在看書時也經常無法集中精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在讀書疲倦時就以冷水澆身,以便更好的集中精力去思考和學習,即使在寒冬臘月也不例外。但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堅持初心,不為富貴所動。



相傳,范仲淹在寺廟讀時書,曾有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也追到樹下,卻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另一側鼠洞閃著銀光,他很驚奇,便取來鐵鍬挖開閃著金光的一側鼠洞,卻意外的發現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他扒開土石,看到的竟然是滿滿的一窖黃金,貧困年幼的他卻不為所動,隨手又將金窖埋好,分文未取,隨後又挖開另一側閃著銀光的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他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便坦然而去,繼續挑燈夜讀。


多年後,離開寺中多年後范仲淹已經事業有成,成為朝廷重臣,恰巧曾居住的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復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不久後,慧通大師收到范仲淹的來信,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博覽群書,鑄就就他成就了《岳陽樓記》的雄厚文學基礎,也培養了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也憂其君」的情懷。


INTERACTION




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


也有過「神童」之名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怎樣看待匈奴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
小黃書《金瓶梅》和當代文學扛鼎之作《白鹿原》有何共通之處?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