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說我軍的部隊文工團

史說我軍的部隊文工團

近期,隨著電影《芳華》的熱映,我軍的部隊文工團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部隊文工團對於許多人來說,似乎充滿著神秘感,穿著軍裝的文藝工作者,曾經在人們眼裡充滿著嚮往。那麼,部隊文工團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呢?

史說我軍的部隊文工團

電影《芳華》劇照

文工團的產生

我黨從建黨開始就注重宣傳教育、發動群眾,十分重視各種形式的宣傳工作。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我黨有了自己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更是將宣傳融入到部隊日常管理之中。部隊在戰鬥和行軍的間隙,就有了一些簡單的歌謠和化妝表演,以鼓舞士氣,活躍部隊情緒。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後,起義軍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在連隊建立黨支部和士兵委員會,規定士兵委員會的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文化活動。這是我軍成長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開端,也是我軍文化宣傳工作的真正起點。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明確規定了大隊(連)士兵委員會內設立俱樂部;軍政治部宣傳科設立藝術股,出版石印或油印畫報。從此,文藝成了我軍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了有領導、有組織的發展階段。即便在艱苦的長征途中,面對層層圍追堵截,文藝隊伍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激發我軍的精神鬥志,提升戰鬥力量,還在沿途用多種文學、藝術形式宣傳、發動百姓,贏得了各族民眾廣泛支持。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西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全國的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問題,通過了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會議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滿懷激情地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人民軍隊對文藝宣傳十分重視,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僅鼓舞了士氣,動員了民眾,而且感化爭取了許多日軍俘虜,成為軍事宣傳史上的奇蹟。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部隊文藝宣傳作用也很突出,黃繼光就是通過文藝宣傳學習了董存瑞的故事,從而做到捨身堵槍眼。許多國民黨的俘虜兵就是觀看了《白毛女》等作品後改變了自己的政治觀,成為革命戰士。

文工團的編製

軍隊的宣傳隊伍在建軍之初就開始存在,並且不斷壯大,而「文工團」這個名稱的正式出現,則要到1949年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各兵種、大軍區都相繼成立了文藝工作團,簡稱文工團。文工團成員由原部隊內的文藝團體隊員組成。部隊文工團以歸屬單位劃分,共分為三級。

第一級是隸屬於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文工團,即總政話劇團、歌舞團、歌劇團等。1980年12月,總政文工團建制撤銷,下屬三個團分別獨立。總政話劇團為中國話劇界高等演藝團體,是在1951年成立的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戲劇隊基礎上擴建的。話劇團編製單列,定編為正師級單位。總政歌舞團成立於1953年,201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總政歌劇團成立於1956年,下設編導室、演員隊、中國人民解放軍交響樂團、舞美隊、歌劇院、電視劇部等。

第二級是隸屬於各軍種以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的文工團,即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現火箭軍政治部文工團)、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文工團。2016年,將原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改為陸軍總部文工團,原蘭州軍區政治部戰鬥文工團改為戰略支援軍文工團。

第三級是隸屬於各大戰區(軍區)的文工團。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各大軍區文工團都有冠名,大多以「戰」或「前」字打頭,如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瀋陽軍區「前進文工團」,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福州軍區「前鋒文工團」。也有不冠「戰」或「前」字的,如武漢軍區「勝利文工團」,昆明軍區「國防文工團」。大軍區文工團也有不冠名的,即3個由二級軍區升格為大軍區的內蒙古軍區、新疆軍區、西藏軍區文工團。建國後,原有11個大軍區,先後將昆明、武漢、福州、烏魯木齊4個大軍區撤銷,調整為7大軍區;2016年,將北京、蘭州軍區文工團之外的5大軍區文工團保留至5大戰區。在七大軍區時期,軍區內的一些兵種、部門也設有文工團或宣傳隊。

由於行政部門的調整,各個文藝團體也隨之調整。總政話劇團在組建過程中,就先後有原華北軍政大學文工團、第四野戰軍炮兵政治部文工團、裝甲兵政治部文工團(原為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文工團)、軍委工程兵學校文工團、第四高級步兵學校文工團(原抗大總校文工團)、西南軍區政治部戰鬥文工團(原八路軍120師戰鬥劇社)、總高級步兵學校文工團(原新四軍雪楓劇社)、總後勤部文工團等8個單位併入,並從軍隊和地方等文藝團體中吸收了部分優秀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個專業設備齊全、藝術人才眾多的部隊文藝團體。

文工團的活動

文工團有過輝煌時期。空軍司令劉亞樓多次對空政文工團的同志說過這樣的話:「我一手抓文,一手抓武。每年能打下幾架敵機,演一台好戲,我的日子就好過一點兒了。」劉亞樓將空政文工團的地位和作用與航空兵、地空導彈兵看得同等重要。

文藝兵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基本上是每天早晨6點半起床出早操,沒有表演任務時,7點就必須到訓練室進行專業培訓,11點半吃午飯。午餐後午睡一小時,接著又是一下午的專業培訓,直到下午5點結束訓練。住在文工團周邊的群眾對文工團成員們的晨練一定印象深刻。

文藝兵的演出任務十分繁重。在總政2013年頒發的《關於規範大型文藝演出、加強文藝隊伍教育管理的規定》中,規定了「總政治部歌舞團和各單位文工團每年要為部隊貢獻各類演出不少於100場,總政治部話劇團、歌劇團每年不少於60場,解放軍軍樂團在完成司禮任務的同時也需安排時間下部隊演出。」有位青年歌唱家2013年參加了70餘場慰問演出,條件艱苦時甚至一個星期都無法洗頭。

成都軍區政治部戰旗歌舞團經常赴氣候變化無常的藏區演出。有一天,演出小隊從山南出發不久,山洪夾雜著泥石流傾瀉而下,汽車陷在激流洶湧的河水中。隊長一聲令下,隊員們挽起褲腿沖向河心,硬是把車拽了回來。因為條件艱苦,演出小隊的人員數量有限,舞蹈演員唱歌和歌唱演員跳舞,都是家常便飯。演齣節目《魚水情》中的連長就是話劇演員王寶瑞扮演的。大伙兒為了演好節目不分彼此,不爭角色,一切為了舞台需要。而且,有的演出時根本沒有幕間,只好同時把幾套不同的演出服重重疊疊地套穿在一起。條件雖苦,演出的效果卻很出彩,有一次現排現演《毛主席派人來》,現場官兵歡呼雀躍,掌聲不斷,隊員們返場多次才下台,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芳華》作者嚴歌苓就曾在成都軍區後勤部宣傳隊任舞蹈演員,後任成都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創作組創作員、鐵道兵政治部創作組創作員、鐵道工程指揮部創作組專業作家。軍旅文工生涯,為她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前身由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和所屬部隊中的「前線」「抗敵」「拂曉」「淮南大眾」等劇團組成。1946年與山東軍區文工團一部分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文藝工作團。1950年在南京改編為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1955年由國防部命名為「前線歌舞團」。同年成立的前線話劇團前身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軍部服務團及所屬部隊的「前線」「大眾」等劇團。

前線歌舞團參加過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演出,以及隆重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活動等重大演出。前線話劇團創作演出的《東進序曲》《霓虹燈下的哨兵》《虎踞鐘山》等話劇均被拍成電影,享譽全國。2004年,前線歌舞團與話劇團合併成立「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

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鐵鷹文工團也有一定知名度。筆者少年時期住在南京空軍司令部宿舍大院,院內小學成立了學生宣傳隊,輔導老師就是請的鐵鷹文工團團員。南空「小百靈」幼兒園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幼兒歌舞全國聞名,與南空文工團的高水平輔導很有關係。

文工團的裁編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個部隊文工團幾乎是相互比賽著開出優厚條件吸引已經成名的藝術家入伍。這些特招的文工團員也引起了軍隊內部人士的不滿。有人諷刺道,中國部隊的將軍可能是種類最多的,不僅有唱歌的將軍,還有拉二胡的將軍,甚至講段子的也能當將軍,前線殺敵的還不如唱歌、跳舞的。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做出裁軍30萬的決定,文工團列於其中。其實,歷次軍事改革,非戰鬥序列的文工團都首先調整。《南方周末》2013年的一篇報道稱:經過數次調整,目前文工團的在編人數已經不多,各軍區定編100人,加上總部的,全軍在文工團編製內的人數不過2000多人。而各大軍區文工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編現象。

2016年初,軍改拉開帷幕。各軍種只設一個專業的軍樂團(主要承擔禮儀任務,實行士官制)和一個半專業化的合唱團,基層部隊可以組織官兵業餘演出隊。另外,國家從政策層面上建立了地方文藝團體為軍隊服務的機制。

「軍樂隊」作為軍隊的重要禮賓隊伍,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實際上,最初的軍樂隊是戰鬥單位。中國自古就有「擊鼓進攻,鳴金收兵」的說法,後來有了號手發號傳令。在戰場火力密度並未發展到足以威脅集群步兵之前,步兵作戰必須保持非常密集的隊形,這就需要所有人統一步伐。軍樂隊就是負責這個工作的,其音樂節奏就是步兵進攻或者撤退的號令。當時的軍樂團扮演了今天通信兵和指揮信號兵的角色。

隨著科技的發展,軍樂隊指揮通信的功能弱化了,轉變為軍隊的禮儀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於1952年7月正式成立,隸屬於總政治部,是軍隊大型音樂表演團體,也是中國唯一的大型管樂演奏團體,擔負國家禮儀樂隊的重任。全團400餘人。

原總政歌劇團在軍改中摘牌後,更名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原總政歌舞團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一大批部隊文工團開始裁編摘牌更名,團員們脫下軍裝,接受改編,繼續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辛勤工作著。

部隊文工團在各個歷史時期作出的貢獻和創作的優秀作品,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責任編輯 趙曉帆

郵箱 zxf2014@wsjh.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新中國新華書店從這裡走來
南京保衛戰中的第八十八師

TAG:文史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