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年入50萬歐元的德國家庭,在中國感受到的各種窮

一個年入50萬歐元的德國家庭,在中國感受到的各種窮


想看往日文章,請點擊

上方藍字

關注我




人生在世,再超凡脫俗的文藝青年,也會有那麼幾個時候會覺得:錢,真是個好東西,我要是多有點就好了。




這種感覺,可能因為內因:「想成為XX級別富翁」。



但更多時候,則是來自外因,比如想購買物品的價錢讓人望而興嘆,比如和他人奢華生活的對比,比如周圍人

勢力

的評判眼光。




這幾種外因,在中國社會中,已以摧枯拉朽之勢成為常態。




01




老牌資本主義德國,貧富差距帶來的生活質量差,和我們熟悉的中國環境比,要小得多。




在平均年工資3.8萬歐的德國(2016年數據),就是窮人,日子也可以過得有聲有

色。




因為德國有免費醫療和教育(雖然這兩樣的質量不時會被吐槽),廉價且質量有保障的生活用品,各種超低價兒童教育資源,發達的二手市場上各種質量好、成色新的玩具、衣物,以及廉價的跨國旅遊系統。




想生個二胎、三胎,每年出國度假一兩次,日常吃吃有機食品,周末打個牙祭,

就是一般工薪也能做到



而收入高點的,比如收入是平均工資十幾倍的姜爸,也並沒有讓我覺得生活高級到哪裡去,不過是衣食無憂罷了。




資產再開掛一百倍的,比如我一個兩娃媽朋友,住著柏林市中心500多平米的豪宅,身家億萬,也依然是大部分時間自己帶娃,自己開車,只是找了做家務的阿姨和小時計的babysitter。




在德國,貧富間的差距,絕對大不到讓人能夠雞血滿滿地去做發財夢。



然而,到了中國,這一切就大不一樣了。




到處都有衝擊力極強的物慾洪流,遍地都是赤裸裸的貧富對比,無時無刻不在全方位、無死角地刺激著人們。




02




三四線小城市的房價和中國房產計算面積方式




因為工作需要,我的父母在浙江一個三線小城定居下來。



這兩次回國,該城留下的感觀都非常好,有文化底蘊,有自然風光,生活便利,經濟發達,離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也不遠。




於是姜爸和我試探性看了幾套房。這一看,便驚到了。







和上海杭州的房價比,這裡的房價還算不是那麼離譜,中心地段很不錯的小區,均價不到兩萬。



但是,跟著中介去看了套

130

的房子後,疑問就來了:這房子有

90平米

嗎?




一直知道在中國買房買的是建築面積,在德國買房買的是使用面積。




但不知道,這之間的差別居然這麼大。




在中國買房,買的是(使用面積 牆體面積 陽檯面積)(1 公攤係數),而一個30、40層的高層電梯房,公攤係數往往達到20%到30%。

(低層住房均攤會小一些,但也在10%-15%以上)




因為,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配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以及為了整幢建築服務的共有的房屋和管理的房屋,都會算在公攤面積內。




還有公攤的牆體面積:單元和公共建築空間之間的分隔牆,以及外牆(包括山牆)牆體的水平投影的面積的一半。




這是賣房嗎?這是正大光明的掠奪。




在德國買房,買的只是(使用面積 陽檯面積*50%)

,也就是中國習慣上稱的地毯面積,把每個房間地面鋪上地毯,需要多少平米地毯,就是室內使用面積。




根據知乎里一篇權威文章,高層住房使用面積和建築面積之間的轉化是這樣的:

使用面積=建築面積X0.65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130平米的高層住房,換算成德國計算標準,只有84.5(130

*

0.65)平米。




姜爸和我看完這房屋面積計算方式,一下子感覺好窮。




原來,我倆覺得勉強不算太小的130平米,換算成中國購房面積,居然等於200平米(130/0.65),這種大套一般又在高樓層,單價高,隨便就總價4/500萬,跟想像中的200多萬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並且,這麼一換算,每平米使用面積的價格,就要達到三萬多了,




這種隔音一般,質量一般,位於一個三線小城市的毛坯房,居然賣價快追上柏林市稍微外圍一點的精裝新房了。




拿著德國1%的頂尖收入,在中國三線小城市的房價和房產計算方式面前,我們依然覺得很窮。




我真是好奇,那些在一線二線城市打拚、需要自己努力買房的人,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





03




買定離手,商業承諾就是個屁




和姜爸去黃山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大巴做交通工具。







按照車站網站和售票員的說法,到黃山市中心,用時大概四個小時。





從客運中心出發時,車上坐了不到十個人。




大巴價格比高鐵低了一倍還多,有車的人大多會自駕。

在這輛車上坐著的乘客,從舉止穿著看,比較像拼多多的目標用戶。




我暗想,社會果然進步了,這和歐洲沒什麼區別,20%的上座率也能準時出發。放二十年前,這車絕對得繞城拉一個小時客,到坐滿才出發。




但我顯然是too young, too naive。如今的司機拉起客來,比起二十年前,是有過之無不及。




這輛客車,不僅繞著S市轉了一個多小時,還跑到臨近的杭州的市中心去拉客。司機接著一個又一個電話,哪怕只有一個客人,也會繞路半天去拉。




清晨6點半,大巴已駛出S市客運中心,結果到了8點半,卻還不慌不忙地,以蝸牛的速度在杭州市內的早高峰長龍里挪動。




沒有一個乘客抗議。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窮人,在不公面前的忍受能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民族能比得上。




我終於忍不住了,站起來抗議:「師傅,這車轉著拉客兩個多小時了,什麼時候能出發上高速呀?什麼時候能到黃山呀?」




司機冷冷地回答:「坐滿了上高速,上高速後四個小時。」絲毫不覺得理虧抱歉。




???




那網站上白紙黑字寫的,售票員明明白白說的「4個小時」,就是放屁吧?




我再次抗議:「車站說得可是全程四個小時。這車也快滿了,車上這麼多人等著你拉這一個兩個的客人,差不多就行了吧。」




旁邊的人紛紛附和:「對呀對呀,下午一點前,怎麼著也得到黃山吧。」




司機炸了:「你當你包車呢?我車不滿肯定不走,嫌慢你怎麼不坐高鐵呀,怎麼不自己開車呀?不想坐可以下車。」




其他人全噤聲了。




從什麼時候起,不包車,不坐高鐵,就不能要求車準時到達了?




從什麼時候起,

窮人連保障自己合法權益、要求賣方履行商業承諾的權力都沒有了?





從什麼時候起

,惡人只要罵對方窮,就佔了所有的上風了?





姜爸冷笑了(關鍵時刻,他的半吊子中文居然靈光了),他拉拉我的袖子,示意我:「你問問他,警察局知道他在這裡不看身份證明地拉客嗎?」




殺器送上手,怎能不當場祭出:「師傅,這後來上來的人,可都沒查身份證,客運中心知道你在這兒這麼拉客嗎?警察局知道嗎?」




司機悶聲不吭了。




再有電話過來,他接了說:「已經上了高架橋,正往高速去,不能回去了。」




同樣生活在這個城市裡,那些出行靠大巴,網購靠拼多多的人們,連基本的權益都不能得到保障,而他們也居然習以為常。




沒有極大的財富積累,不能做那奢侈的社會頂尖人群,在中國,想過舒心的生活,想保有基本的權益,十分十分十分艱難。




4




笑貧不笑娼,笑計較不笑坑蒙拐騙




黃山客車事件,不是唯一一次,我在這短短的兩周半中,被披頭蓋臉稱作「找事的窮人」的時刻。




剛到中國那一周,我們去杭州逛了逛。




西湖的景色,當然是沒得說的,漣漣湖光襯著鴉青山色,岸邊綠樹鬱鬱蔥蔥,濃重的綠色中間不時點綴些水墨線條的亭台閣樓,無一不幽幽地散發著幾百年的文化底蘊。







稍稍一逛,已經是斜陽西下,西湖上浮光躍金,漂了不少小木船。




娃們吵著要坐,我便攔了一個經過的船工。




他要價300,聲明用時會在一個小時左右,我和姜爸都無異議,一家5口就顫顫巍巍地上了船。




剛坐下,大姜就看到了英文提示:遊船明碼標價,一小時150,每半小時加75。如有船工胡亂要價,請打投訴電話XXXXX。




於是我開口問道:師傅,這船上寫得是150一個小時,你要高了吧。




船工卻半天后才回頭,不情不願的說:全程一個小時5分鐘,不到半個小時按半小時算,225吧。




說完,他一臉不滿地划船離岸。




劃著劃著,他點了根煙,開始用言語宣洩他損失金錢的不快:




剛才我就不想拉你們,一看你們就是愛計較的,你說要是真有錢的,他還能在乎這點錢,來給我壓價?你看別人船上有誰搞價了?




聽完他的話,我簡直想仰天長嘯。




他自己胡亂要價,我倒還落了個「計較」,「窮」?




大家都胡亂要價,胡亂要價就變成正常正確的了?別人沒講價,我就不該按正確價格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了?




但開口和他爭執,也是毫無意義。




我只問了句:那你覺得,關於價格的這個問題,在你這裡問清楚了好,還是去上面標的電話里問好呢?還有,劃著這個木船,是可以吸煙的嗎,要不我也打電話問問?便成功讓他滅了煙,閉了嘴。




只有在這

笑貧不笑娼,笑計較不笑坑蒙拐騙的現代中國,亂要價的船工才會覺得理都在自己一邊,才會覺得大家被騙了都不出聲才是正常,才會覺得我和他算這個賬就是

「計較」,「窮」




04




例子其實還有很多。




比如在飯店裡

,如果按需點菜,而不是白白點了一桌子擺著看,就會被服務員勸了又勸。




中國人都這麼有錢了嗎?為什麼非常點一堆吃不完才算體面?才不算窮酸?為什麼不能點得正好夠?




比如去黃山徒

步,在山上查住宿,不想和人合住,選擇就是這些:







再比如,帶娃去上高價的武術課

對著更高價的私教武術課望而興嘆:這種一節100歐的課,居然也有人給剛入門的娃上。




這平均一年十萬的課後教育支出(浙江發達小城市),平均工資5千多(2016年中國城市人口平均工資)的大家,都是怎麼負擔起的?




大姜在柏林最熱門的私校上學,學費一年1萬歐,和免費的德國公校比,已經貴得令人結舌。國內私校學費,卻動輒2、30萬人民幣。




想想這些,就會把一顆時不時躁動著想回國的心安靜下來:中國,只是有錢人的天堂。我等窮人,還是呆在德國吧。





- End -



猜你喜歡

不要再網購了,嚇得我趕緊打開淘寶看看!

原來2017歐洲竟然發生了這麼多辱華事件

快過年了,請不要喂我的寶寶吃這些食物,吃一口都不行!



微信ID:buy_bar



長按二維碼關注敗吧


了解歐洲,從這裡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敗吧 的精彩文章:

又是一年七夕到,諾諾擂台已搭好!單身狗們準備好了嗎?
漲知識,帶你了解運動鞋不為人知的行業秘密!

TAG:德國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