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35航電非最先進卻被馴化的好,好用程度或讓解放軍意外

蘇35航電非最先進卻被馴化的好,好用程度或讓解放軍意外

不久前的「航空飛鏢」比賽上,中國空軍的殲轟-7A「飛豹」在性能並不佔優的情況下,連續兩年擊敗蘇-34奪得對應組別冠軍。應該說,這個成績體現出了中國空軍的飛行員訓練和裝備技術水平。

不過這些比賽的細節中有些點還是值得回味的,俄方飛行員比賽時開飛機的方式比較隨興、比較符合實戰條件;而我方飛行員則會一板一眼、動作非常精準。脫開比賽本身,應該說這是很符合中國的文化背景,訓練要紮實、動作要精準。

不用說軍隊,即便是在競技體育,我們的基本功和動作精準很多都優勢明顯,但有時會少了些「玩」的味道。如果將這個問題延伸到蘇-35的引進,蘇-35的作戰輔助系統還是有思路值得借鑒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飛豹」獲勝無疑是實力的體現,但中俄兩軍的風格也體現的十分明顯

第五代戰機在航電架構上的一大重點是信息融合,能把全機信息融合在一起做複合處理。佛系的說法就是「六根互用」,增強彼此的功能、增加抗損能力,除此之外也提供人工智慧,幫飛行員分析情勢、給予建議。

大部分的人看信息融合這件事,著眼於計算機強不強、計算機用什麼架構。例如F-22、F-35用一台中央計算機直接處理全機事務,而蘇-35、蘇-57原型機則是仍有底層計算機與中央計算機之分,只是底層計算機處理最基礎的模擬數字轉換以及基本功能,中央系統負責複合處理。

蘇-35戰鬥機

來說,F-22/35無疑是比較先進的,蘇-57在2016年起採用新的計算機架構,也是在向F-22/35的架構逼近。殲-20的架構據說是直接上F-22/35的架構,因此不少人認為蘇-35架構較落後已沒東西可學。

事實上,信息融合與人工智慧的好壞,關鍵在軟體,所謂的軟體不是膚淺的程序代碼,而是「做事的方法」。任何一個計算機軟體都一樣,一定是先知道要做什麼事情?要用什麼方法做事情?然後用程序語言將這些方法寫成計算機懂的語言,讓計算機去做。所以「寫程序」等於只是在「人機翻譯」,至於硬體的好壞則在於能不能順利地執行這些程序。現在的計算機硬體的指令周期已經超過戰機用途很多,所以程序通常是一定可以執行,差別只在「效率」。

蘇-35座艙特寫,它航電架構算不上最先進但也「夠用」

例如,如果我有很先進的晶元,晶元很小就有很高的處理速度,然後又可以用較少的程序做一樣的運算,那計算機就可以更輕巧。反之如果我晶元差一點,或是程序功力差一點要用多幾行程序才能做一樣的運算,那我就要大一點或多一點的處理器、要多一點內存,那做出來的計算機系統在功能一樣的前提下就會比較「笨重」。

但以現在的晶元與內存的性能來看,一個模塊都是幾十或是上百克,跟計算機系統內的電路板、電源、機殼等必要部件相比可以忽略。例如蘇-35的Baget-53-31M系列計算機,剛推出時的標準設計是用進口商用處理器,頻率396MHz,但為了保險,也有只用自製的Elbrus處理器的型號,當時自製晶元頻率約200~300MHz,那為了達到一樣的速度,就要多約50%的處理模塊,但一個模塊不過重150~200克,與18千克的總重相比可以忽略。

測試中的蘇-57航電系統,其電子元器件可能會比F-22/35「笨重」,但對於飛機全局影響有限

所以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硬體上大家都可以達到第五代信息融合的需求。但人工智慧的重點是「工作方法」,這是要人類去「教」計算機的,而人類要如何教計算機?當然是要有經驗。各種作戰輔助人工智慧所依據的,就是作戰經驗,或是作戰研究。例如有了豐富的信息系統,可以知道哪裡有敵機,哪裡有導彈,誰對我有威脅等等,這些是客觀事實,都是可以用感測系統量測到的。但是,掌握這些客觀事實以後,要怎麼應對?這就要基於作戰研究或作戰經驗,這已不是工程師或程序設計師自己憑空腦補就可以的。

而從航空飛鏢裡面殲轟-7A的打法可以側面看出,中俄國空軍在訓練上的風格有所差異。相較之下,俄羅斯這種偏「隨意」的風格設計出的作戰輔助系統也許會更貼合實戰,蘇-35引進後這套系統也將是觀摩的重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貞觀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施華洛世奇是給你家女友做手飾的?其實它也是軍火商
法國人賣武器天賦異稟,讓導彈戴斗笠欲給殲20送活靶子

TAG:貞觀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