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見證兩次中日戰爭,「鎮遠」鐵錨背後的故事

見證兩次中日戰爭,「鎮遠」鐵錨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見證兩次中日戰爭,「鎮遠」鐵錨背後的故事


今天,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你有什麼感受?

一位參加抗戰的老戰士說得好:請年輕人先去看看陳列在軍博的「鎮遠」艦鐵錨再談感受吧!


「鎮遠」艦鐵錨,鮮有人知其背後的故事。但,它串起了近代以來中國兩次抗擊日本侵略的歷史;它歷經坎坷,讚譽、輝煌、屈辱……融於一身。直至今天,它留給我們的思考仍然不能讓我們平靜。



△軍博展陳大廳展出的「鎮遠」艦鐵錨。

「鎮遠」艦和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都是清政府向德國訂購的同型鐵甲艦(戰列艦),於1885年接收回國。


1888年,清政府正式組建北洋艦隊,這兩艘姊妹艦是艦隊戰力最強的軍艦,其排水量都是7335噸,艦長94.5米,寬18米,有火炮22門,航速14.5節,僅其鐵錨(也是今天的主角)就長4.15米、寬2米,重約4噸。這兩艘軍艦對當時整個東亞來說首屈一指,還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其地位和影響力絕不亞於今天的航母。



△曾經享有盛譽的「鎮遠」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著名的黃海海戰。


然而,即使是擁有這樣兩艘鐵甲艦的清政府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仍然是一敗塗地。


1894年9月17日,甲午黃海海戰中,「鎮遠」艦和「定遠」艦遭到日本聯合艦隊多艘軍艦的重點圍攻。艦上官兵不可謂不英勇,據當時在「鎮遠」艦上參戰的「洋員」馬吉芬(美國人)記述:「炮手某,正瞄準之際,忽來敵彈一發,炮手頭顱遂為之掠奪爆碎,頭骨片片飛揚,波及附近人員,而其他炮手等毫無驚懼,即將其屍體移開,另以一人處補照準,繼續射擊。」作戰中,「鎮遠」艦用305毫米口徑巨炮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引發大爆炸,失去戰鬥力,艦上日軍死傷近百人。



△參加黃海海戰並受到重創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

此戰,北洋艦隊雖受損失較大,但仍然具備一定的機動作戰能力。同年10月18日,「鎮遠」艦隨艦隊移駐山東威海衛軍港。不幸的是,「鎮遠」艦於12月18日不慎觸礁,艦體受損嚴重,最終無法修復,管帶(即艦長)林泰曾引咎自殺。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1895年2月11日,「鎮遠」艦代理艦長楊用霖在艦上自殺殉國。2月17日,「鎮遠」艦在劉公島與其他殘存戰艦成為日軍戰利品,並被編入日本海軍。至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讓人感到悲哀的是,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鎮遠」艦等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參加了對俄作戰。同樣是在黃海,同樣是海戰,只是換了主人。1905年對馬海峽一戰,日本聯合艦隊重創俄軍艦隊。其結果是,俄國戰敗,日本侵略勢力深入中國東北。


一戰前,「鎮遠」艦等退役,艦體被拆解。讓中國人倍感恥辱的是,日本將「鎮遠」艦鐵錨等放置在東京著名的上野公園進行展示和炫耀。據說許多華僑和中國留學生每經此處不忍直視,轉頭疾走者有之,垂首掩泣者亦有之。


△設在威海衛港灣內劉公島上的北洋艦隊提督衙門。


到了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挾勝利者之功,1947年5月,在日本默默忍受了近50年奇恥大辱的「鎮遠」「靖遠」遺物啟航回國。


「鎮遠」艦鐵錨回國的,還有34艘日本降艦,其中包括被日本海軍視為日本永不戰敗軍魂象徵的「雪風」驅逐艦。


1949年6月,青島解放。1959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建成,並於次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鎮遠」艦鐵錨被送至軍博收藏並展出。


歷經屈辱的「鎮遠」艦鐵錨終歸國土,也見證了當時中日兩國的國運翻轉:同樣的作戰對象,同樣是抵禦侵略,從一盤散沙禦敵到萬眾一心的團結抗戰,最終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從甲午戰爭失敗到抗日戰爭勝利,中國人民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滄桑歷程,迎來了開拓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光明前景。


正如軍博關於「鎮遠」艦鐵的解說詞所寫:這是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並取得光榮勝利的歷史見證。



△「鎮遠」艦在船塢進行修理,有白圈記號處為中彈部位。


如今,它就靜靜地躺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陳大廳內。


它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牢記過去的悲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切屈辱都永遠成為過去。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栗瑞義,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鈞正平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失去了當兵機會?沒事,不入伍也可與軍人做同事
軍人為何要讀史?這幾個故事說清楚了緣由

TAG:鈞正平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