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今晚快評 | 「娘炮」泛濫 媒體可以聽之任之嗎?

今晚快評 | 「娘炮」泛濫 媒體可以聽之任之嗎?

原標題:今晚快評 | 「娘炮」泛濫 媒體可以聽之任之嗎?



今晚快評

jinwankuaiping


這兩天,有關娘炮的話題充斥於坊間、網上,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大千世界,萬物雖林林總總,卻依然是有規律可循的。古老的東方文化早就以太極、陰陽學說告知世人,世間萬物皆分陰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概莫能外。


小時候,無論在家之父母、祖父母,出門之長輩、老師,無不告知每一個孩子:男女有別,男孩兒要有男孩兒樣,女孩兒要有女孩兒相。如果陰陽顛倒,男孩兒嬌滴滴,女孩兒兇巴巴,不僅自己會收穫一堆白眼,而且為其父母者,也往往被周圍人另眼相看,認定失責、失職。子不教,父之過也!

從生理上說,性者有別,正常人只有二性之分,沒有第三性,若出現,則歸於畸形範疇。而性別概念絕不僅僅是囿於生理學、生物學範圍,它還是心理學、社會學的概念,心理學研究人的性別意識與性別心理,而社會學則研究人的性別角色與性別認同。大量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從人的幼兒期開始,性別角色的概念就已出現,男孩和女孩應該各自接受並認同自己的自然性別,進而學習一整套男女兩性存在明顯差異的社會文化,只有這樣,才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才不會出現性別認同的偏差,才能為社會貢獻出合格的男人與女人;而兩性各自鮮明的性別差異,只會對社會的正常運轉以及人類的正常繁衍帶來穩定的保障。這樣的道理已經淺顯到盡人皆知、淪為社會常識了。


但不知從何時起,「男像男、女像女」這樣一套人類延續幾千年的規則竟然也遭遇了質疑與衝擊,從東洋的日韓刮來一股強勁的去性別化的「偽娘風」。動漫、畫報、音像、影視等作品出現了很多男孩兒女相、不陰不陽的娘炮,讓接受了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人看後,無不想起舊時宮中之閹人。以「耽美文化」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商業文化的助推下,以女性為消費對象,創造出「小鮮肉」這類讓傳統文化為之側目的字眼,推出一個用於滿足少數「宅女」幻想欲的「男色文化」。


應該說,時代走到今天,早已經進入多元文化時代,人們的觀念也越來越趨向包容,「小鮮肉」這個詞能夠流行並被社會所接納,也能反映這一點。但是,「娘炮」畢竟是「娘炮」,沒有幾個心理正常的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得跟娘們兒一樣,如果兒子成天塗胭脂抹粉的,父母正常的反應應該是:這孩子心理出問題了吧?


在我看來,對於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的韓風日浪,對於無孔不入的商業文化,代表主流社會聲音、引導公眾審美與三觀的公眾媒體、特別是官方主流媒體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以更高的理性看待這一非理性的非主流文化。遺憾的是,近些年,我們部分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喪失,在經濟效益不斷滑坡的背景下,一再門戶大開,跪求資本方的施捨,任由失去理性的商業文化肆意傳播對青少年身心成長十分有害的文化意識。在當前越來越多的為人父母者都已看到耽美文化、男色文化、鮮肉文化創造出一批批不陰不陽、矯揉造作、貼假睫抹口紅的新一代男人的時候,在越來越多的成人社會為中國未來將失去真正的男人的時候,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必須堅決制止這種不良文化引導的時候,竟然有媒體仍無視公眾的憂慮與社會的良知,討好乃至縱容娘炮、偽娘文化的全面傳播。這不能不讓我們對媒體的失態、失度、失體、失德而扼腕痛心。


男為陽,女為陰。陰陽不正,運勢危矣。開放社會並非扼殺多元文化,但多元文化也並非失去主流聲音。面對四面八方出現的各種聲音時,主流媒體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應該站在社會大眾而非小眾立場上,站在時代與未來的高度,冷靜審視何種聲音代表著民心民意、何種聲音代表著時代的呼喚,應該給身處迷茫之中的世人,特別是那些年紀尚淺、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以正面的引導。只有這樣,才配主流媒體的身份,才符合大眾對主流媒體的期待,才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為了未來,請媒體拿出應有的理性,擔起應負的責任,大聲對娘炮文化說「不」!因為偽娘的脊樑撐不起強國的重擔!

今晚報記者劉強

編輯:楊佳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晚報 的精彩文章:

天津市場監管委:嚴查疫苗生產、配送、使用
人前如此「客氣」,你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TAG: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