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國是草原霸主,外國人曾把它代表中國,只因得罪一牛人離奇消亡

此國是草原霸主,外國人曾把它代表中國,只因得罪一牛人離奇消亡

原標題:此國是草原霸主,外國人曾把它代表中國,只因得罪一牛人離奇消亡


據《魏書》中記載,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契丹最早分為8個部落,部落首領每3年推舉一名盟主作為頭領。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著一個故事:有一位男子騎著一匹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一位女子則乘青牛自上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了八個兒子。後來,他們的8個兒子分別繁衍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契丹。這就可以算做契丹民族的「羅曼史」了。唐太宗時,契丹首領窟哥率領部族向唐朝稱臣,唐朝在那裡設置了松漠都督府,並把這一地區分為10個州管轄,封窟哥為都督賜姓李。契丹定期向唐政府繳納貢品,並從那裡得到所需的日用品、兵器等。後來,唐朝走向衰落,北方草原上突厥稱雄,實力較弱的契丹只得臣服於突厥,並在之後的很長時間內在唐與突厥間徘徊。到了9世紀中期,契丹部落逐漸地發展壯大,開始稱霸草原。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部落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遼。



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中國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契丹王朝在中國延續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差一點就將宋朝滅亡而統一全國。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講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率領下與強大的契丹軍隊激戰沙場的故事。


在此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致許多西方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在此之後,遼國多次易名。公元983年,改國號遼為大契丹。公元1066年,又恢復了大遼的國號。遼國共經歷了9位帝王,統治時間長達210年。遼聖親之後的幾代帝王日益腐敗,他們崇拜佛教,為此不惜大興土木,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廟宇。國勢因此而日漸衰落,民不聊生。與此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因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造成各部落間互相傾軋,遼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削弱。遼朝皇帝的腐敗使國力大大受損,而遼朝下屬的女真族的一支卻悄悄地發展起來。遼國因為得罪了女真族首領,而得到了報復。1124年,遼國在與女真國建立的金國的中京決戰中失敗,耶律大石率所屬部下逃往西部,另一支契丹部族在八刺黑的率領下逃到伊朗。125年,遼國滅亡。



八刺黑在伊朗建立了起兒漫王朝,並改信伊斯蘭教,被當地人漸漸融合,不再具備契丹族的特徵。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稱帝,建年號延慶,哈刺契丹國正式建立,史稱「西遼」或「西契丹」、「後契丹」。1218年,西遼被蒙古大軍消滅,從此契丹正式滅亡,後來契丹人竟離奇失蹤了。


那麼,幾百萬契丹人到哪裡去了呢?史學界推測大致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新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種可能,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演化為其他民族。


第三種可能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時,散落到了全國各地。這幾種可能雖然不同,但是都承認契丹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存在了,他們已經被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永遠地消失了。


當然,也有傳說契丹民族沒有被融合,他們作為一個民族仍然存在。


一種說法認為,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幹爾人,就是契丹人的後裔。達韓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幹爾人就在這裡游牧,但究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達爾人自已也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更沒有人知道了。


學者通過比較研究製丹族和達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等內容,找到了大量證據證明,達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具體定論尚待進一步地證明。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契丹部落最後流落到了雲南地區。他們的根據是,在雲南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


當然,最終哪種說法才是真實,有待科學家進一步考察證實。


知歷史工作室歡迎您來稿,來稿需是原創首發


謝謝參與支持,讚賞是動力,轉發是鼓勵,原創不容易,請多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帝帶兩百親兵偵視敵情時,遭遇六千伏兵,見證奇蹟的時候到了
一漁民在海上撈上一網子瓷器,眾人:海底有寶,專家:趕緊打撈

TAG:新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