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想的太多是病,得治

?想的太多是病,得治

王金現


尷尬了

那天我在一家餃子店,趁吃飯的間隙擺弄手機,被鄰座一位女士懷疑:「你拍照片了?」說,「剛才我看到你的手機亮了一下,一定是拍照了吧?」

我笑了笑,友好地解釋說:「我哪有閑功夫拍人家照片,你若不放心,看我手機好了」,順手把手機遞過去。她卻沒有看。

中途,那女士又對我說:「把照片刪了吧」。

這就讓我尷尬了。被人這樣懷疑,貌似我是個猥瑣男。我又做了解釋。臨走時,那女士又沖我說:「不要發以朋友圈啊。」

真是讓我哭笑不得。稍稍鎮靜了下,我把手機相機打開,給她看上面的所有照片:「你要看仔細到底有沒有拍你的照片。不要想的太多了。」

?想的太多是病,得治


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遇到事情時,立即啟動內部思維工作,把注意力從外部世界轉向內部。在即在內心開始分析解構事情的原因、分析各種可能性,尋找應對方法。

那女士說我的手機亮了下,我就想:是不是我剛才操作到了閃光燈呢?或者是這個女士想跟我搭訕?——分析原因。

我要怎麼證明自己沒有拍她的照片?——尋找應對。

這個過程,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過多的把生命能量投注於此,而忘記了行動。或者說,本身就是把「想」當作了行動。

正常的生命能里流動,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外部事件、內部思考(構成假設、形成方案)、付諸行動、產生反饋、進行調整、現實回應。請在想像中,把以上6個環節,構築成一個封閉的圓。(圖略)。

那麼,如果不斷地分析原因,尋找各種可能的情況,做出各種各樣假設;或者不停地設想各種應對方案,試圖找出最恰當的方法。那會是什麼樣?

顯然,就是想的太多,停滯在了內部思考階段。

哇呀呀,好費神啊。

比如,我被懷疑拍照之後,如果我無意識地就地向那位女士過多地解釋自己;或者無意識地向她講很多我不可能拍照的道理。——其實都是自己想的太多。

那麼,遇到事情時,你會不會經常無意識地陷入到了思維的國度里,不停地分析、思考、判斷、尋找方案?會不會總帶著一副思考的神情,天天都是沉思的模樣?是不是常覺得疲憊,而貌似也沒有多做很多的工作?

一句話:多思,耗了您的神。

大量的心理能量被消耗在思考階段,導致行動不足。這是想的太多,帶來的第一個問題。

不僅如此,還會用另外兩種方式消耗生命能量。

她為何會懷疑我偷拍她?

難道我的樣貌,讓她感覺是個中年猥瑣男嗎?那我是不是要多注意自己的形象,行為,比如不要在公眾場合玩手機?——向內攻擊,苛求自己,或者挫敗自己。

她長的一點也引不起我的興趣啊,這個女人也太自作多情了吧。老闆娘比她好看多了,我如果真的偷拍照片,至少會找個漂亮點的女人吧。——向外攻擊,指向他人。

其實,不管向內苛求自己,還是向外攻擊他人,都沒有做出恰當的回應,都沒有恰當地解決現實問題。不是嗎?


主觀眼鏡

試讓我對那位女士做個分析。現實中,她看到我的手機亮了一下。那她內心產生了怎樣的主觀想像?

這個男人在用手機拍照。現在很多猥瑣男,隨意拍女人的照片,發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他會把我的相片發出去。會在各種場合傳播。會對我產生很不好的影響。我必須制止這些。

於是,女士的心理活動,或者準確地說,是思維活動,是想的部分,佔據了全部過程,掌控了她的個人行為。

這類人,通常都帶著一副主觀眼鏡。那麼,現實就完全被塗抹上了主觀的色彩。換句話說,這類人會活在自己的主觀想像當中,而分不清主觀與現實的界限。

在那位女士的潛意識中,也許她認為,自己就是飯店裡被關注的中心和焦點。很明顯,這是主觀想像,而非現實。

問題是,這類人,通常會把自己的主觀想像,誤認為是現實。

當主觀想像的內容指向自己時,會對自己產生苛求,企圖掌控更多,然後感受到緊張壓力等。比如,為自己制訂難以完成的目標。或者在想像中把事情設想的非常困難,難以完成。通常伴隨著緊張、不安、甚至恐懼,等主觀的感受部分。那些焦慮症恐懼症就是這樣,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先打敗了自己。

而那位女士懷疑我拍照,是把自己內心的一些主觀的想像,投射到我身上。這類情形之下,指向他人時,常常想要掌控外部世界,掌控他人。就像那女士要求我刪除照片不能發朋友圈。這,產生的影響,就是人際關係的衝突。把莫須有加在他人身上,根本不去跟現實核對,怎麼會不產生人際衝突嘛。通常,親密關係衝突,人際中的矛盾,都是這樣造成的。

這麼說,想的太多不是病是什麼?

不管是指向自己,還是指向他人。都是想要獲得更多的掌控,更多的安全。但這種努力無疑是種徒勞。因為主觀想像的部分,永遠都是非現實的部分,那麼必然在現實當中造成一些困擾,製造一些麻煩與阻力。

說白了,這就是病。病徵,就是活在主客觀分界不清的狀況里。病因就是,現實檢驗能力弱。

幻想與掌控

從嬰兒開始,人們就要努力掌控外部世界。要麼主動應對,要麼積極適應,都表現出一種創造的活力,這是人類身心健康的標誌。

那麼,想的太多,是什麼情形呢?

特點之一,就是把用來應對外部現實的生命能量,退回到內部思考或者幻想的世界當中了。比如,在思考過程中過分消耗能量,導致行動無力。這其實,就是把生命能量封閉在內部世界,而無法對外部現實做出有效的回應。這就是問題啊。

特點之二,把主觀當作現實。就是把自己封閉在主觀的想像當中,而且把主觀想像當作現實,實際上是活在主觀世界裡,用以迴避、逃避現實世界。在主觀的幻想當中,似乎獲得了更多的掌控感,其實無法有效掌控現實。這難道不是十分可怕的嗎?

請想像一下嬰兒的那個幻想形成的時期。在嬰兒感到飢餓時,媽媽並沒有及時地把乳房送到她嘴邊。開始,她會哭著叫媽媽,但是,媽媽還是沒有到來。嬰兒會產生什麼幻想呢?是的,她便開始了內心活動,開始想像。好媽媽、壞媽媽的形象,開始產生了。好孩子壞孩子的印象形成了。等等。這些初級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

是的,從行動,到思維,生命能量開始向內部世界投注。

問題是,投注在內部世界的生命能量,並沒有通過思維而獲得更好的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與掌控,於是,便繼續的、不斷的向內投注。甚至,忘記了外部現實世界,甚至把主觀世界當作外部現實。

心理發展,被停滯在了這個階段。生命能量被禁錮在了這個地方。

這就是病了。

生了這樣的病,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諸多的不適應。比如,在戀愛和親密方面,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的諸多障礙。

怎麼解決?

用心理諮詢的方式,挖掘出被禁錮的生命能量,引導它流向現實,在現實(而非幻想)的國度里,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如果在生命能量流動的循環圈裡,如果被阻滯在某一階段,那就不通,那就是病。得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的精彩文章:

?孩子兩三歲,爸爸會不會比媽媽更靠譜?
??愛情是有毒的幻覺,也可以是很現實的美好(上篇)

TAG: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