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劫波研究系列之一:無言的宇宙

劫波研究系列之一:無言的宇宙


劫波研究系列之一:

無言的宇宙







(01)




人類以好奇之心執著探尋因果和完美,逐漸建立了龐大的宗教、哲學和科學體系。



區塊鏈將我們真正帶到進化周期的入口,人類將會迎來嶄新的,完全圍繞數字建立一切生態的文明旅程。




(02)


 


讓我們的故事從「為什麼」開始吧。


 

作為天生就擁有好奇心的人類,自從兩三百萬年前誕生以來,就不停地在小本上記錄著、思考著。我們發現鑽木可以取火,就學會用它驅趕了野獸,帶來黑夜中的光明。而後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我們才終於弄清楚是物體高速摩擦的熱能(溫度)和空氣中氧氣之間的化學反應產生了火苗。


 


我們觀察樹葉是綠色的,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是因為綠色光對植物生長沒有幫助,所以樹葉不吸收把它都反射了出去,這樣才讓我們看到綠色的葉片。我們見到鳥兒能夠飛翔,接著一次次模仿它插上翅膀,直到有一天真的就像它一樣能夠翱翔在藍天;我們看到魚兒在水裡暢遊,之後我們逐漸發明了木舟、輪船,讓人類也得以駛向大海遠處。




(03)



經過漫長的累積,人類知道了越來越多的東西,也了解到一件事情的出現往往是由它背後另一件事情所引發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割裂的線索一一找出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事物的真相。


 


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出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我們是沒有能力分析出這些原因的。由於生產水平低下,早期的人類不得不將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採集、狩獵、耕作織補等勞作中,只能利用僅剩的一點閑暇望望天邊的日月,想想他們為什麼會起起落落,又為何會發出明耀的光芒。


 


我們會在找尋食物的時候遭遇雷電,會在航行的時候遇到狂風暴雨,在寒冷的冬天,一場大雪會讓我們饑寒交迫。人類無法解釋這些現象,

於是我們就想像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靈」的存在,它的意志主宰了我們看到的一切,甚至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由此誕生了最為古老的「宗教」。


 


古時候的宗教遠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的教義、組織和儀式,更多是一種人類在面對未知世界的時候,內心的恐懼、渴求安寧以及追求幸福等原始衝動的反映。


 

南美洲的瑪雅人崇拜太陽神、雨神、風神、五穀神等,太陽神居於諸神之上,被尊為上帝的化身。他們相信靈魂不滅,只是通過不同的肉體傳承,所以祖先的祭祀儀式也十分盛大。


 


勇猛的維京人(北歐)崇拜戰神奧丁。根據民間傳說,奧丁神是在小時候喝了蜂蜜酒獲得力量,所以當一位勇士戰死沙場,升入天堂——瓦爾哈拉殿堂時,會得到一杯蜂蜜酒作為獎勵。航行的時候,維京人會遇到月食的現象,剎那間大海和船隻被漆黑籠罩的情景十分恐怖。由於難以進行科學的解釋,他們認為這是住在天上的狼人將月亮啃食掉了,於是會一起嘶喊、怒吼,渴望藉助戰神的力量驅趕狼人。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漸漸了解到各種神秘現象出現的真相。我們不僅能夠清楚地闡述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轉到太陽和月球之間所產生,而且還可以準確推測出下一次月食產生的時間。我們甚至發明了先進的宇宙飛船,並且早在幾十年前就踏上了那塊當時被維京人認為會有「狼人」出沒的地方。


 


從過去只能被動的祈禱,人類慢慢的開始可以用邏輯和理性解決遇到的難題。再後來,我們將這種思辨推理的方式從模糊的圖騰中解放出來,形成了名為「哲學」的學科。


 

可考的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誕生在公元前624年古希臘的米利都。伴隨著哲學的出現,人們對於宇宙和世界真理的追求才開始逐漸與宗教分離。我們的疑問從樸素的「為什麼」,也開始演化成最為核心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向何方」三個問題。


 


在哲學的統領下,人類發明了各式各樣精密的實驗儀器,幫助我們觀測星空和測量水文。

我們將研究這些領域的理論稱之為自然科學,顧名思義就是探討客觀世界存在的研究的集合;與之對應的則是人文科學,主要研究人類生存繁衍的社會,個體以及群體之間的分工協作等等。


 


我們一邊仰望浩瀚星辰,一邊思索自身在此之中存在的意義。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我們擁有了越來越精良的工具,不斷地描繪清晰宇宙的輪廓。我們將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發現,用紙和筆記錄下來,並且標註清楚它們之間的因果聯繫;基因和智慧綿延傳承,蒙昧和未知漸次隱退,人類期待著有一天,將世界的真相全部探明。


 


如果一切皆有因果

,那麼我們只要溯著這個邏輯鏈條向上,最終就能夠找到宇宙的終極,並且回答清楚我們存在的意義。但真的如此嗎?我們都見過河流和瀑布,我們知道它們是由雨水形成的;雨水則是太陽照射海洋,水汽蒸發後的結果。我們又知道太陽照射的巨大能量源自內部氫原子結合成氦原子,而氫原子最後得自宇宙大爆炸(該理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力,也最被廣泛認可的一種學說,核心觀點是說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式:




E=MC^2




其中M代表物體的靜止質量,C為光的速度(約等於3×10^8米每秒),E為能量。我們不打算詳細地敘述公式的涵義,只是借用它說明宇宙的兩種基本材料——物質和能量(事實上,它們之間可以互換,或者說是一個事物的兩面)。






(04)




在大爆炸瞬間,充滿能量的宇宙就此產生,並且隨著能量帶來的膨脹,就像吹大氣球一樣,物質和空間也伴隨出現了。與西方不同,東方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對宇宙價值的表述會更加抽象和強調意會,但其核心含義與大爆炸的理論類似。最具代表意義的學說來自於道家的老子,總共只有十三個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我們緊接著會繼續詢問,大爆炸產生了這一切,那麼最初產生爆炸的能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科學給出的答案是Nothing,也就是沒有任何催生大爆炸的能量的來源。這是因為宇宙由正、負兩種能量組成,兩者相加為零,所以宇宙的一開始為空無。


 


這很難理解,讓我們用一個日常的比喻來解釋。一個人想堆出一個小山丘,他需要用鐵鍬將地上的泥土剷出來,然後再在附近慢慢堆集成山。這個山丘就好比宇宙的正能量,而鏟完泥土後留下的土坑就是負能量,如果你把兩者相加到最初的樣子,那麼整個山丘等於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對應的就是宇宙的空無。


 


宇宙就像是個超大的電池,事物的正面就是我們所見到的質量和能量,也就是山丘本身;對應的洞和無數的負能量,則散布在空間之中。空間本身就是巨大負能量的儲存處,這樣足以確保一切總和為零。


 


事情開始變得有趣起來,不滿足於現狀的人類又開始發問了:既然宇宙能量正負總和為零,那又是誰一開始啟動了整個過程,讓宇宙可以無中生有?宇宙又是如何得以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我們知道在宇宙大爆炸後的100多億年中,隨著溫度的下降先生成夸克、電子,夸克複合生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生成幾種最簡單的核素;接下來溫度繼續下降,核與電子生成周期表中最前面的氫、氦等元素,成為宇宙瀰漫的物質;再之後在恆星的進化過程中生成直到鈾的其他元素,這當中太陽作為億萬恆星中的一顆,其所處的星系在演化過程中生成了我們居住的地球(距今約46億年前)。


 


這之後,由氨基酸與核苷酸開啟了生命和生物進化的歷程;最終,地球上出現了具有主體意識和認知能力的人類,並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樣子。爆炸後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問題的關鍵剩下,究竟是誰設置了那個爆炸最初的奇點?難道它真的可以憑空出現么?




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物質並不能無中生有。但是根據量子力學的法則(該理論已經被實際應用到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

構成物質的最小的單位:粒子和質子是可以隨機出現的。既然宇宙曾經很小,小於質子,那它就的確可能憑空出現。


 


在宇宙最初的狀態下,時間本身並不存在,它和空間一樣,也是伴隨大爆炸而同時產生。按照上述的推斷,一切的時間、空間在最後都在奇點處完結。這樣的話,我們前面談到的宇宙的終極就出現了,奇點就是終局,也是所有因果聯繫的終點。在這個點上,已經沒有更上一層的因,它就是宇宙的起源。問題的答案是一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控制的、隨機出現的奇點,造就了我們全部的宇宙。


 


我們當然可以問,那又是誰設置了這套憑空出現的隨機法則呢?篤信科學的人們認為法則本身就是宇宙自我創造的,因為在奇點的時候甚至不存在時間,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創造者有機會「存在「。另一些人則認為,或許這就證明真的有「上帝」存在,正是他編好了規則,並讓按鈕隨機啟動,由此創設了宇宙和人類。


 


事實上,根據蓋洛普的民意調查,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信神者竟佔93.27%。該調查還對最近300年300位最知名科學家的的歷史資料展開了分析,發現信上帝者高達92.4%。這其中包括幾乎所有曾對科學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巨人,比如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牛頓,以及電報之父莫爾斯,無線電通信的發明者馬可尼等等。


 


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在科學蓬勃發展的今天,以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代表的宗教組織依然充滿活力。人類潛心鑽研各種科學理論,試圖找出所有的因果聯繫,但我們依然有太多無法被合理解釋的事情。我們不斷探求宇宙和世界的規律,但即便是經過無數次精密推演的大爆炸理論本身,也僅僅是人類通過目前智慧的發揮得出的猜測而已,或許所謂真相完全不是如此。


 


終究有一天,這個宇宙可能走向滅亡。或許會再次形成一個新的點,然後重新大爆炸,並從中誕生又一個宇宙?在這之前,地球會消亡,人類可能滅絕,然後又會產生新的物種?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精確地回答哲學的終極命題,那麼如此忙忙碌碌的我們,到底是在追尋著什麼?

在短暫的宇宙旅程中,我們最終希望自己能夠去向何方?




(05)




讓我們通過兩個例子來嘗試一窺人類的內心。圍棋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棋類遊戲,它起源於古代中國,被認為是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在中國傳統的武俠小說中,有過多次關於「珍瓏」棋局的描述,說的是高手布下奇巧構思的盤面,解局人往往很難應對。

後來「珍瓏」也被引申為一種狀態,指由於對弈雙方均沒有任何作棋錯誤,最後下出非常高技術的平局。


 


維特魯威是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師,根據其在《建築十書》中關於人體比例的描述,

達芬奇繪出了流傳於世的素描作品《維特魯威人》。

該作品的精妙在於其在多處符合黃金分割

(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均約等於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最能引起和諧美感。


 


完美是在上面「棋」、「人」故事裡的共同追求。

「珍瓏」實際上代表的是一個完美的想像,我們知道圍棋有361個點位,對戰中黑白雙方輪流執棋,通過圍堵對方取勝。圍棋規則體現了中國人對於宇宙、陰陽、時局謀略等的領悟,不僅僅只是勝負的遊戲,更是東方哲學的註解。


 


同時,圍棋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隔手提劫」的規則。簡單來說,黑白雙方都把對方的關鍵棋子圍住,這種局面下,如果輪白下A處,可以吃掉一個關鍵的黑子,如果輪黑下,同樣可以把A處關鍵的白子吃掉。但如此往複就會形成死循環,所以根據圍棋規則規定「提」一子後,對方不能馬上回"提",要先在別處下一著,逼迫對方不得不應一手之後,再回「提」。






(06)




圍棋的「劫」來自佛教,是「劫波」的簡稱,意為極長遠的時間。古印度傳說宇宙經歷四十三億兩千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此周期叫做一「劫」,也就是又一次新的循環。圍棋的這個「隔手提劫「的規則看似簡單,實則在博弈循環和演進的奧義之中,加入了中國人對於人生、格局的深刻理解,這也大大增加了對局的複雜性,使得圍棋全部合法局面數值將至少達到2.08*10^170(實際可能對局數還要遠多於這個),比國際象棋要高出6-9個數量級。如此複雜的下法,即便是最頂級的大師或者計算機都不能保證完全不犯錯,因而「珍瓏」就只可能是存在於人們的想像當中。


 


「如果你雙腿跨開,使你的高度減少十四分之一,雙臂伸出並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與你頭部最高處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你會發現你伸展開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臍,雙腿之間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達芬奇根據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闡述的人體規律,將美的生物學基礎(形體和比例)和幾何學知識(方形和圓形)聯繫起來,運用黃金分割畫出了符合「完美比例」的男性身體素描。事實上,除了人體自身在很多地方符合黃金分割定律之外,它也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設計、音樂繪畫和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


 


黃金分割最早由畢達哥拉斯從鐵匠的打鐵聲音中發現,然後他又將這一悅耳的聲音比例用數學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在這之後,從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故宮,到我們現今世界的信封、海報、火柴盒設計等,都暗合這一定律。






(07)




為什麼是0.618?從人的角度來說是因為其雙眼視域的生理原因,經過先天視覺識別能力的遺傳和沉澱,導致這個比例令我們感覺舒適。其他生命比如植物也與「黃金分割「有深刻的聯繫,我們知道花和葉的器官是螺旋上升式生長的,這樣保證了葉與葉之間不會重合,下面的葉片正好在上面葉片間漏下陽光的空隙地方,從而可以獲得最大的採光面積。也因而,葉片的排列會是沿對數螺旋按圓的黃金分割盤旋而生。


 


說到這裡,不自覺的我們又走到因果的聯繫當中。順著問題向上,我們又可以再次推測出葉片需要太陽的光照,它背後的能量,乃至整個宇宙的形成。可以說,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全部世界,包括我們人類自己,最終也都來自那個浩渺的深處。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精確解釋完美的0.618形成的原因,而且即使遵循這一完美規律形成的人體,本身也有諸多的缺陷。比如被迫變成柱狀的脊柱會難以支撐直立行走後的人類的壓力;女性骨盆過於狹窄和男性生殖器官裸露在外,前者可能帶來分娩過程中的疼痛,後者使睾丸有遭受撞擊的風險,以及容易在低溫環境下被凍壞等等。


 


從來沒有絕對的「完美」,然而人類卻時時刻刻沒有放下對它的挂念,並且一有機會,我們就會奮不顧身的希望哪怕能再靠近它一點。

宇宙無邊無際,其間潛藏的秘密都等待著人類去開啟,它本身卻是無言的,就那樣靜靜地佇立在無垠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等待這些心生好奇、追求完美的生命向它張開雙臂。當我們發現又一個新的規律的時候,就好似遇見霧氣氤氳的清晨中剔透晶瑩的露珠,暗色瀰漫的深夜裡依偎池畔清麗的紫藤,整個精神都會變得清爽而心生歡愉。




(08)




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動態的數學方法將宇宙和自然的物理法則和背後蘊含的哲學邏輯聯繫起來。從那一刻起,

我們得以用一個全新的數理視角看待我們身處的宇宙、天空、海洋和腳下的土地。


 


站在牛頓先生的肩膀上,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獲得我們存在的坐標和意義。數字的價值從那刻起已經離開了理論家的書房,悄悄地跑進露珠的細胞和紫藤的根莖。之後的幾百年來,方程、公式和定理不斷演變,藉助它們,人類將模糊的世界一一擦拭,也將好奇的的小本子記錄地更加規整和缺少誤解。


 


如果說藝術和宗教的不確定性本身給我們帶來了期盼、想像和主觀的美感,

數字則將世界的另一個面貌中包含的物質和能量用簡潔客觀的語言展示了出來。

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類,將寫滿演算的草稿紙背後閃爍著光輝的智慧帶到世間,塑造了無數個人類文明的豐碑。


 


近幾十年來,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誕生再一次拓展了數字世界的外延。數字的力量得以從物理、生物的世界進入到虛擬的信息空間。我們可以將人類數百萬年智慧的結晶灌輸其中,然後借用機器的大腦,探尋大千宇宙的奧秘。


 


數字世界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它將伴隨我們追求完美的腳步,朝著更高的山峰去攀登。如果從更長時間的人類歷史來看,數字世界意味著人類社會將逐漸由過去的固態過渡到液態,

協作和連接將在這個液體時代變得前所未有的順暢。


 


數字將闖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過去的秩序重新改寫。比如我們說到無人駕駛,就是計算機將數字化的程序輸入車輛,通過這套程序來決策行駛的方向;比如我們說到醫療保健,數字組成的演算法會代替醫生給我們提出治療的建議,保險公司也會據此作出合理的定價。


 


數字和人工智慧的演算法不僅僅只是讓以前的信息重新在網路世界排列一遍那麼簡單。伴隨著數字液體的協作機制和制度體系的建立,

它不僅可以將客觀世界的林林總總寫入執行,更為深刻的意義在於,我們原來對於哲學、法律、道德和倫理的思考也將納入其中。


 


比如我們認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哪怕僅僅是存在微小的危害可能。這時候就可以將汽車自毀的代碼加入到無人駕駛,當遇到危機情況的時候,它會毫不猶豫的以財產損失的代價保證行人的絕對安全。放到過去,完全依靠人類的情緒和主動控制的方法往往是靠不住的,曾經造成了無數的慘禍。


 


數字世界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二三十年前互聯網初興的時候就已經被頻繁提及。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第一次在歷史上擁有了一個極為強大的工具和思想——區塊鏈,我們將在後面的篇章中對其進行詳細的闡述。如果說互聯網時期數字的生成更多是連接一切的必然結果的話,

區塊鏈及此後的我們將經歷的(不僅僅是區塊鏈,可能還會有更多迭代的技術),會是一個以數字為始,並且完全圍繞它建設一切規則的時代。






(09)




人類將極大的加速向數字世界遷移的進程,甚至有一天我們自身的肉體、思維、意識和情感也將與之高度相連。伴隨著科學革命和智能計算的持續演進,或許在二、三十年後的某個時候,會在這個新的世界出現完全不同於我們現在的有機生命體,人類本身也會進入到一輪新的升級周期。就像我們今天的人看待遠古的猿人一樣,未來是否也會出現超越了今天我們所能想像的智慧邊界的物種?


 


數字社會是自然博弈、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階段,是進一步推升整體社會的生產能力,帶來更高維度的繁榮和文明的必要條件。我們現在正處於這一文明的早期狀態,有時候為了能夠更快的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

我們可能會暫時放棄尋找事物之間的因果,從「為什麼」解脫出來,轉而先理解「是什麼」。


 


就像我們先得學習如何用木頭鑽出火苗取暖,而後才能慢慢了解到它背後真實的原因一樣。

處於數字世界早期的人類,也應該學會先讓數字流動起來,再在某一天找出牽動它漣漪的那個原因。

事實上,我們一部分聰明的人已經在這麼去做了,我們將之稱為「大數據「,這也會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類處理數據的形式。




當然,數字本身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1+1=2,它看上去是如此的不證自明。雖然數學家們幾千年來也都心照不宣的採納這一結論,卻直到16世紀它才最終被證明。此外,即使數學和算數看上去如此具備客觀和普適性,但這並不代表其不會自相矛盾(也可以看做某個因果關係鏈出了問題),能夠完全自洽。


 


人類的數學是建構在集合論基礎之上的,哥德爾就曾證明:永遠無法證明任何足以推導算數規則的集合論規則是自洽的。換言之,總有可能在某一天,某人將就1+1=3提出一項完全有理有據的證明。

但無論如何,數字以其優於我們目前掌握的其他一切表達形式的客觀性和精確性,將會引導人類社會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文明升級周期。

但是最終我們將走向何處,或許只有行走本身能夠帶來答案。


 


無論如何,我們將邁開步履,心懷完美,朝向無言的宇宙盡頭!




(10)




*文章為作者李凱龍原創獨立觀點。 未經授權, 禁止擅自轉載。 




*李凱龍,數字機構劫波科技創始人兼CEO。




李先生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法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擁有香港中文大學mba及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文學學士文憑,並被公派到歐洲多個國家留學。李先生曾供職中美頂級的一/二級市場投資及基金;曾於騰訊從事研究與投資工作,期間在騰訊研究院擔任首席研究員;曾出任中國五百強佳兆業金融控股總裁助理職務,負責戰略業務規劃及金融/科技/消費板塊的投融資和運營管理。李先生還是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及研究生課程講授學者,並為清華大學院系校友會之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霧滿攔江 的精彩文章:

別跟我談愛情,傷錢!
看這部電影,我哭了五次,被人打了三頓

TAG:霧滿攔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