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趙匡胤遷都長安不可得,預言宋朝會挨打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趙匡胤遷都長安不可得,預言宋朝會挨打

原標題: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趙匡胤遷都長安不可得,預言宋朝會挨打


導讀:開封,這座北宋都城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南端,周圍一馬平川,地勢坦蕩,無險可守,從軍事角度來看犯了兵家大忌,是不適宜作為一個王朝的首都的。趙匡胤具有戰略眼光,「當今勁敵,唯在契丹」。他認為如繼續以開封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結果不幸言中。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


976年三月初四這天,趙匡胤心懷遷都之念西巡洛陽。洛陽是他的故鄉,他曾在這裡度過了美好的少年時光。自12歲仗劍出遊,數十年戎馬倥傯,君臨天下後又日理萬機,難得再有機會故地重遊。趙匡胤看到西洛山川關河雄壯,遷都之心更加堅定,甚至想一遷洛陽,再遷長安


然而,大臣們安於東京開封四通八達、漕運便利、重兵屯駐、府庫豐足,同時,追隨趙宋起家的將相也多為後周舊臣,不少人已在開封安家多年安土重遷的意識很濃,定都開封更符合他們的利益,於是群起反對趙匡胤滿心不悅,賭氣般在洛陽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兩個多月,似乎要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


皇上不肯起駕東返,令群臣大為驚駭,一時無人敢奏。這時,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站了出來。他勸諫說:「東京有汴河漕運之利,每年有江淮數百萬斛的漕米供給京城數十萬兵馬,如果陛下留居洛陽,糧米從何而出?況且,府庫重兵皆在汴梁,根基深厚,安固已久,怎麼可以輕易動搖根本呢?」


《雪夜訪普圖》。趙匡胤雪中訪問功臣趙普,邊飲酒邊商定統一天下大計


「那就直接遷到長安。」趙匡胤決意遷都,不為所動。他向群臣解釋說:「我想西遷不為別的,只是想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聽後以首叩地,言辭懇切地說:「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啊!」趙匡胤沉默了下來,久久無言。面對群臣的強烈反對,他思前想後,最後不得不做出妥協。


開封府主要的優勢是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接江淮等地,經濟富庶,但其缺點是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御外,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趙匡胤比群臣和趙光義更有戰略眼光。他隨世宗征戰多年,有著相當豐富的軍事和政治經驗。他得出「當今勁敵,唯在契丹」的結論。他認為如繼續以開封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結果不幸言中


唐宋時期都城選址的東遷,反映了對經濟因素的考量已超越于軍事。在開封建都雖然有較大的缺憾,而且也並非宋太祖本意,但卻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積累的必然選擇



西長安—洛陽山川關河雄壯


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擺動,長安和洛陽以山為塞,以河為池,形勢險固,易守難攻,具有建都的天然優勢。


自南朝歷經隋、唐,中國南方經濟一直呈上升的態勢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通濟渠成為南北水路交通的總幹線,公家漕運、私家商旅都依靠此渠,唐朝廷的主要收入也來自江、淮地區


唐朝建都關中,漕運有三門砥柱的險阻,從洛陽運米到長安,漕船在三門峽多有覆沒,一石能送到八斗,就算是最好的成績。如果改走陸路,運送兩石糧食要花費千文左右。民間苦於漕運,因而有「斗錢運斗米」的謠諺。唐高宗以後,朝廷每每想開鑿砥柱、暢通河道,都未能成功


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裡,喟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五代時期,除後唐定都洛陽顯示自己跟唐王朝的特殊淵源之外,其餘各朝均定都開封,此後也不再有建都關中的朝代。究其原因,漕運不暢,當屬首要,也是北方愈益依賴南方的明證


經過梁、晉、漢、周四個政權的悉心經營,特別是後周世宗時期修築開封外城,令王朴經營規劃城內,拓寬道路,疏浚河道,又許臨街開店,取消坊市分離制度,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至宋取代後周前夕,開封已經初步具備了帝都的風範。而洛陽則因戰火頻仍,面目已非往日


宋朝取代後周時,趙匡胤再三告誡兵將不得擅劫府庫,一改以往兵變惡習,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民心的政策,不僅穩定了政局和社會生活,而且對開封的發展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汴京宣德樓前演象圖》。宣德樓是北宋皇宮的南門,前面即御街,北宋皇宮每年都要在樓前舉行隆重的馴象活動,烘托歌舞昇平氣氛。圖中一絲不苟地描繪出七頭大象的形貌、飾物和整個活動場面。


宋朝建立後,一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確立了國家與商賈共利分利的經濟運行模式蘇軾說「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與錢,其賣也後期而取值,多方相濟,委曲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商人辛苦經營、勤勞致富的圖畫。


經過北宋一個多世紀的營建,開封在 11 世紀至 12世紀初成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人口超過百萬,「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商業貿易極度繁榮、人氣一路攀升的開封,也吸引了當時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出現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盛況。


高麗、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留學生,源源不斷地來到開封。還有上百名猶太人遷徙而來,融入東京汴梁的城市生活。猶太人是流浪的,也是最難同化的,他們能在此地停留下來,並長期地定居下去,宋都開封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東京夢華


靖康之難後大批臣民紛紛南渡,在顛沛流離之間,曾長年定居東京孟元老,常憶京城之繁華,於是撰成《東京夢華錄》,他在序中記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 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


宋朝一方面被盛讚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巔峰,另一方面又被斥為「積貧、積弱」的朝代,如何理解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呢?細細推敲,宋太宗所說「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大量脫產之人云集東京開封,依賴全國物資和稅賦,這種強幹弱枝、虹吸全國的政治經濟格局遺患無窮。


宋朝把募兵制作為國家的主要兵制,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軍隊走上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國家成為承擔軍需開支的主體。軍隊職業化,使生產者免除了兵役負擔,把鬧事的失業農民招到軍隊里養起來,化解了不少可能導致社會動蕩的隱患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然而,由國家養兵並承擔一切軍需開支,必然要求社會經濟達到足夠高的發展水平,使國家的財政收入能夠滿足軍事需要。



北宋的居養院。被大家罵作奸相的蔡京,倡導各地建立居養院和安濟坊。居養院是收養那些天生殘疾、弱智、傷殘孤寡老人、乞丐和因貧困被父母遺棄的嬰兒等弱勢群體。


儘管宋代社會經濟有了高度發展,但因為以軍費為主的各項開支龐大,政府一直擺脫不了財政上舉步維艱的困境。為了應付龐大的財政開支,宋朝政府採取了各種手段,不但在手工業、農業、商業等領域進行超經濟的強制性盤剝,而且政府也將自身變成了一個大商人,通過商業手段來牟利,導致官營經濟膨脹,最終危害經濟的健康發展。


宋朝建立和發展了極為嚴密而完備的專賣制度,不僅是鹽、鐵,連酒、茶、礬等也列入國家專賣。政府不僅嚴格控制專賣品的私售,對允許販運的專賣品也實行嚴格管理,例如,商人販鹽必須持禁榷機構給發的交引,到指定的地點取貨,對鹽價也進行限制。專賣制度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卻給政府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宋朝來自禁榷和商稅的收入遠遠超過了田稅



從《清明上河圖》解密北宋軍隊,士兵忙經商竟不值班

更致命的是,軍隊也捲入商品經濟浪潮,參與各種營利性經營活動,必然從各方面影響軍隊本身職責的履行,導致軍紀敗壞,軍備廢弛,戰鬥力下降


積貧、積弱」也就成了當時的一大社會特徵,與宋代經濟和社會文明的高度發達相伴始終。它和北宋早年定都開封這一根子有著莫大的關係。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唐僧西天取經去時艱辛回來容易?其實這背後有重大歷史玄機
乾隆一句話高出一般帝王士大夫太多,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TAG:華夏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