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大佬,一度壓制秦國!魏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戰國時期的大佬,一度壓制秦國!魏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魏國為什麼會強盛,幾乎成為霸主?因為改革。但為什麼沒能一直強盛?因為改革不徹底,牽扯到貴族利益,不得不妥協。吳起為什麼離魏?因為改革觸動了貴族利益,受到排擠。秦國為什麼強盛?因為改革。為什麼能強盛很久?因為改革徹底。
晉國同樣面臨南楚、西秦和東齊的壓力。霸業未成,三家分晉,說明晉國自身有毛病。然而,魏趙韓同樣搞不定晉國面臨的問題和毛病,其實吧,三家分晉從一開始,奠定了次一流國家的根子。上黨這塊高地是關鍵,韓國控制的上黨郡,把魏國領土扭曲成一個"π"形,魏國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塊地置換過來,即使用大梁去換也是值得的。
魏國只需打通秦北隴右之地,就可以獲得諸胡人力資源依靠胡人僱傭兵打擊緩慢的中原各國步兵。只要有了隴右,向南逐步蠶食秦國,或者向北逐步蠶食趙國都是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只可惜魏國高層的戰略眼光太局限,錯過了歷史機遇。
說秦軍難打,有一定道理,秦人樸實,吃苦耐勞,紀律性好,再加上軍功制的激勵,在變法後讓其逐漸成為虎狼之師,但魏國並不是沒有機會。魏國失去吳起是一大損失,另外,若趁戰國初年秦國變法還未強之際,與之死斗,則未償不能覆滅秦國。想想秦一統中國短短十數年就被滅,彼時秦軍戰鬥力並未有大的下降,仍敗給項羽的起義軍,就說明滅秦不是不可能,魏惠王還是缺乏雄才偉略和常遠眼光,只是用長人眼光選擇先易後難,先中原後關中,孰不知中原牽扯各方利益,一家很難獨大。
可惜了,魏國選擇了一條看似正常實則短視的戰略,白白耗去數十萬精兵強將,淪為二流國家。所以說作為政治家,不能被眼前利益和恩怨情仇所左右,要有戰略遠見和全盤謀劃,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魏國是最大的人才輸出基地,尤其輸向秦國。魏國衰落的原因,一是變法不徹底,二是人才流失。從早年的變法中途而廢的吳起被迫投向楚國再到衛鞅從公叔痤門下入秦變法以及魏人張儀入秦為相反攻祖國,更不要提末期的李斯了,魏國不缺人才,但缺的是怎麼留住人才,沒有意識到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性,這是最為重要也最為致命的。四戰之地而無一貫徹始終的方針,勞而無功,終於耗盡家底。


※狄仁傑和武則天到底是什麼關係?他死後武則天說的四個字耐人尋味!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境界差多少?看座右銘就知道!你更喜歡誰的呢?
TAG:零零七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