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醫療服務:從捉襟見肘到張弛有度

醫療服務:從捉襟見肘到張弛有度

醫療服務:從捉襟見肘到張弛有度

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一直圍繞社會的需求在布局,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永恆的定律。從「捉襟見肘」到「張弛有度」,40年的時光,刻錄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斷調整、轉型、升級的歷程。

《健康報》在記錄

醫療服務:從捉襟見肘到張弛有度

1979年7月1日,《健康報》復刊。這一天刊發的頭版頭條是《從我國特點出發進行醫藥衛生現代化建設》。

該報道說,最近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關於全國衛生局長會議的報告,這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黨工作著重點開始轉移的新形勢下衛生戰線的一次重要會議。當前,衛生工作最突出的問題,一是醫藥衛生隊伍青黃不接,技術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物質技術基礎薄弱,在衛生事業發展上存在著嚴重的比例失調。二是許多地區疾病多,衛生狀況不好。三是醫藥衛生部門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因此,必須下決心集中力量抓好整頓工作,提高我們隊伍的思想覺悟和技術水平,增強防病治病的能力。

2018年6月9日,《健康報》頭版頭條《醫療質量技術水平跳級攀升》用數據揭示,我國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為81.8 億,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數約為2.44億,較2016年增加7.5%。同時,該文還重點提到國際權威雜誌《柳葉刀》刊文介紹,我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從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間上升了12位,醫療質量和技術能力得到國際認可。

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直接關係人民群眾健康,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的核心。從改革開放初的醫藥衛生現代化建設,到今天醫療衛生服務的優質高效,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圍繞需求,補短板強弱項,在提升供給能力、強化供給質量、豐富供給多樣性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實力和底氣,老百姓更是收穫了實惠。

「抱雞看病」成歷史

改革開放之初的醫療窘狀,在很多老衛生人心中有著揮之不去的畫面,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對此記憶猶新。1984年,殷大奎出任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這一年他帶著100多名研究生、醫生、護校學生來到貴州省赤水市調研。「我一個人一下午看了140多人,最後查體查得手都發抖」。殷大奎至今仍記得長長的看病隊伍中,一位抱著兩隻雞的大爺,「那時候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能治病的醫生,村民聽說專家來了,紛紛帶著最珍貴的家當跑來了」。

如今,作為貴州省遠程醫療體系建設整縣推進試點縣市之一,赤水市已經建成的標準化遠程醫療中心,具備電子病歷共享雲、影像雲、心電雲、病理雲等功能,可為各級遠程醫療臨床專家會診、治療當地疑難病例提供實時音視頻互動交流條件,高效率實時會診病例。「我們當時去的時候,一位年輕女大夫穿著皮鞋陷在泥巴里,拔都拔不出來,現在不用說走路,門都不用出了。」殷大奎笑著說。

據2017年赤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該市共有衛生機構194個,床位2652張,人員數261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9.9%。

縱觀全國,變化更是巨大。2017年,我國遠程醫療服務達6000萬人次,支援幫助縣醫院新建臨床專科3600個。以發展醫療聯合體和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推動落實基層首診,暢通上下轉診,縣域內就診率達82.5%。

1978年~2017年,我國衛生人員數量增加了近4倍。具體來講,1978年,全國總衛生人員數是310.56萬人,到1990年這一數量已經變成490.62萬人,2009年末達到784.4萬人。2017年年末,這一數字更是攀升至1174.9萬人。

談及醫療機構類型的變化,殷大奎有幾件自豪的事情。「1987年,剛做衛生廳廳長時,四川省還沒有省一級的婦幼保健院、腫瘤醫院、衛生學校。這怎麼行!於是我們下力氣補短板,1988年,四川省婦幼保健院開建、四川省腫瘤醫院開院應診,如今兩家醫院均已成為西南地區知名三甲醫院。同時,四川省衛生學校也建成。」

如今,年近80歲的殷大奎,是一位活躍的健康素養巡講專家,已經為超過400萬人作了健康巡講報告。從當醫生治病救人到做健康素養宣講,他看到了百姓在健康認識上質的飛躍,也見證了服務供給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40年小步快跑大步趕超

從百姓需要的地方做起,從百姓不滿意的地方改起,40年來,醫療衛生一步一個腳印,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干,只為提供更好的服務。

1985年1月17日,《健康報》讀者來信欄目刊出一篇《看清農民需要 儘快解決問題——為鄉衛生院設立化驗室的三點設想》,該讀者表示,他所在地的農民要查三大常規,需要往返數十里,有些鄉鎮衛生院醫生由於缺乏實驗數據,不免主觀臆斷,產生誤診、漏診等。他提出了包括每所鄉鎮衛生院配備一名化驗員等3個建議。

如今,這位讀者的建議早已變成現實。不僅基層醫務人員數量快速攀升,分級診療、醫聯體等強基層措施也持續發力。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出台了多個獨立設置機構建設管理標準,其中包括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等,全面對接百姓需求。

缺醫少葯是改革開放之初至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現實。圍繞著這一問題,我國開啟了第一階段的醫改工作,主要用經濟手段解決醫療衛生服務短缺問題。殷大奎介紹,從1979年~1991年,四川省累計籌資3億多元,引進貸款3297萬多美元,共完成111個農村衛生事業重點縣和貸款縣建設,新建業務用房和工作用房138萬平方米,添置醫療器械設備兩萬多件;重點裝備了103個縣級防疫站;完成了580多個重點衛生院建設。

醫療服務供給從2009年開始,跑出了加速度。這一年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支點,玩出眾多新花樣。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建起一張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率達98%,惠及全體國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從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450元,政策範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50%和75%左右。

現階段,醫療衛生服務吹響了優質高效的集結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之相對應,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隨之而來的是層次更高、覆蓋範圍更廣、更加多樣化、差異化的健康需求。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互聯網+新探索:翼展遠程影像診斷中心成立一周年
心理|「疑心病」成現代人新「隱形殺手」?專家為你揭開面紗……

TAG:健康報 |